第一章 看懂自己,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
第二章 接納帶來自由和力量
糾結:人格是我們的擁有物,我們不要反過來被他控制(例如外在的聲音,標準,從小教養的方式),如果內心有糾結,先遒從自己內心最想要的那個想法,兩難中卡住,糾結是最消耗能量的,大到擇業,家庭,平衡,小到早上起床的時間,生命力會被各種糾結消耗和拉扯掉。
人格的三層圈:每個人都有兩層,社會人格(外在標準,社會標準,養育者建議的標準)和陰影人格(被否定,評判,不被允許的),最里面才是本質(愛,和平,喜悅)。人格是從小一直跟著我們的,如果我們不脫離來看,可能永遠都會看不清楚,就像魚在水里會看不見水一樣。陰影人格的部分是指我們不被接受的部分,如果壓抑他(例如自我需求會被認為為自私),就會轉變成社會人格(例如善解人意)
勇于面對沖突,才是踏上探索了解自己的旅途,如果一直困在自己的本能之中,永遠不可能做本能之外的事。所以我們需要自我意識,覺察,探索,深層的地方需要被解析并深入的探討,我們的生命越透明,我們就能越清楚的看到他并理解他。
愧疚:
1,我們前行的過程中,我們起去一個更好的地方就很容易自我否定并掉到另一個坑里“自我攻擊”,小我是很容易評判和攻擊的,不是自己就是別人,所以愧疚(自我攻擊的一種)是小我經常玩的一個游戲,也是最容易削弱力量感的情緒。
2,很多人喜歡利用愧疚去控制別人,我們即不要這樣做,也不要配合別人玩這個游戲,例如父母說不要你老了不需要你養,子女靠不住之類的,自艾自憐就是想利用你的愧疚去滿足她的需求,但事實上是可能剛好相反,父母的表達會引起我們的愧疚和憤怒,而憤怒會引發情緒和攻擊,她可能只是想表達需求(她要更多的愛和關注),結果只是把雙方推得更遠。
3,有時候是可以利用愧疚感達到目的(例如出軌的一方被發現并對另一方很好)但這各愧疚所表現出來的東西已經沒有了“親密感”,親密關系中如果有“愧疚”就不會有“親密”,因為你得到的只是補償而不是愛,如果“受害方“一直以此來讓對方對自己好,也不會有舒服的感覺,因為這是用愧疚感換來的,已經失去了”親密感“了,愧疚感太重,會使人逃離。
4,審判他人的人也習慣審判自己,熱衷于讓別人愧疚的人也習慣讓自己愧疚,事實上愧疚不會給關系帶來任何好處,愧疚感(罪惡感)是最大的扼殺能量感的東西,我們越是評判和審判他人,越是剝奪了他人改變的力量。
“我不是來評判你的,我是來支持你的!”
接納 :
1,每一個吸引我們的人,內心都有一些東西可以填補我們的空洞,要么是我們壓抑的,要么是我們對自己有評判,希望對方來補充的,這可能是潛意識里的,我們沒有意識到的。
2,我們無法接納別人的的原因也是因為我們尚未完全接納自己,這些壓抑的部分是有一個“內在父母”在評判他,不允許他出現。
3,喜歡評判他人的人,內心是復雜的,又評判又渴望,又羨慕又妒嫉,因為他活出了我們不敢活出的部分,所有親密關系都是一面鏡子,他精準的反應了我們人格底層這些相互矛盾又拉扯的信念。我們對他人的評判都是對自己的評判,只是你自己有沒有意識到的問題,你如果真正認可對方是自由的,是可以這樣的,你就會發現評判不過是頭腦游戲。
4,我們否認自己的時候是最沒有力量感的時候,我們小時候的養育環境讓我們形成的陰影人格(我們不想面對,不愿接納,想否定的,不被定義為“好”的需求,被壓抑的需求)每時每刻都在和社會人格斗爭,令我們內在不斷的消耗。例如外人面前的“好人”,經常把爆發口發在家人身上,未被滿足的期望不會僅靠個人意志就能壓下來,如果不是爆發在關系上,就是爆發在身體上(生病,所以我才可以心安理得的休息,因為我怕被說“懶”)所以休息的時候要理所當然,放下一切不配和愧疚,心無掛礙的休息。
愛:
一旦強迫自己和他人做那些“好”的選擇,一旦“應該”“必須”就會變成強迫,那么“好習慣”“好品格”就會是一種牢籠,如果只有一種選擇就意味著沒有選擇,沒有自由,意味著建立在自我壓抑和犧牲上的,這個原本”好“的意義就變成了負擔和道德綁架。
”分享“”幫助“這些好的品質是要建立在也允許自己可以不分享,不幫助的前提下才有真正的意義,道德規范只是愛和善的替代品,永遠不可能變成真正的愛和善。真正的愛和善是不需要作何強迫和要求的。
最大的自由,才有最大的成長,才有最大的力量,所有動物都有共同的原始動力-進化,進化的方向就是更好,更有力量,更 有愛,更美好。人們并不需要一個焦慮的父母和伴侶或者領導告訴他說:你需要更好!沒有懲罰和苛責的前提下還愿意去做,才會是真正的力量。真正可以幫助別人的人,是必須接納自己拒絕幫助他人的人。
帶著自我肯定的心態去反省,所有的改變都是需要有力量的,而愛是提升力量的最好途徑,接納自己是愛的開始,如果自己不能接納,那也可以接納自己的“不接納”。
當你不害怕失去的時候,你才會真正的得到!在我們的陰影里看到資源,尊重并利用這種資源也是一種自愛的能力。
不同陰影的價值:
拖延:內心的渴望沒被看見,尊重以及滿足。
討好:鏈接能力強,對他人感受能力需求很敏感。
指責:力量,邊界,修正和看到進步的方向。
自卑:巨大潛力沒開啟,提醒自我接納,善于發現別人的優勢。
軟弱:柔軟,靈活,善良,想保護別人。
倔強:足夠獨立,有力量,對結果負責,對認定的東西深信不疑。
第三章 明白你是誰,你想要什么 。
穩定:
真正維系穩定的是自己的心,不可能有永遠穩定的外部環境,穩定的關系 ,穩定的工作,完全不出意外的關系 ,大到這些人生大事,小到可能會忘記拿辦公室的鑰匙。真正引起爭吵,狂瀾,暴風雨的是我們內在的不安定 ,而非這些外在的不安定,而內在的不安定是自己可以決定的,而非一定是外在控制的。
內心越不穩定的心,越寄希望于外部的穩定。外部所有的不穩定 ,都來自于內心的不穩定。
角色和自己的關系:
媽媽,妻子,女兒,創業者,你可以決定這些角色 ,而不是角色控制了你的生活。如果因為某些角色(客體)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就否定自己(主體),就會失去”自我“,因為我沒辦法好好的教育孩子,我沒有耐心,我不是好媽媽,所以我不好;我沒有好好的盡過女兒的責任,好好的陪伴父母,我不是好女兒,所以我不好;我對另一半關心太少,我沒花太多心思和精力在他身上,導致 夫妻關系不好,我不是好妻子,所以我不好;我沒辦法全情投入工作,更多精力投入創業,我有能力而散發不出來,我不是好的創業者,所以我不好。。。
因為部分角色的原因導致自我否定,其實也是本末導置的一種關系 。
創造物和自己的關系 :
錢,房,名,地位,你覺得他們的位置 ,而不是被 “它們“牽著走。房奴,孩子奴。。。
承擔、獨立 :
看不清自己想要什么,就會變成軟弱無力,無法承擔應承擔的責任,推薦責任就越沒有力量 ;自己對他人的依賴越嚴重,力量感就越弱。
敢于拒絕也是一種承擔(不會因為將就別人的需求 而認為責任在別人),拒絕別人來干預你的生活,不管是父母 ,還是伴侶,不要做海盜的妻子(享受好處并抱怨,拒絕和對方一起承擔責任)要么離開,要么改變,要么感恩。不帶攻擊的表達 ,為關系負全責。
第四章 教會你身邊的人如何愛你
直面而不是粉飾:
壓抑并不會消失,承認才是擔當,承認自己最愛自己更多是真實,而不是自私。
真正讓我們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被評判為”我是錯的,不對的,不值得被愛的“,壓抑的痛苦會使我們學會包裝和粉飾,否認自己真實的需求,討好他人,用更高的道德標準要求他人,如不能被滿足就因此抨擊他人。
對別人的要求,有時候只是自己的需求,卻因為對他不滿足自己的需求就抨擊他人。(離婚讓老公帶孩子)
很努力的工作,做危險的工作(絕命毒師)因此給家人帶來災難,表面說是為了家庭,其實只是為了自己(因為擅長,因為喜歡 ,因為想做)有時候是因為想逃避家庭中的無價值感 ,挫敗感,在工作中找價值感 ,滿足感 。
教會別人愛你是你的責任:
表達需求和邊界,確認期待是否在對方能力范圍之內。
每一個接受表達的方式不一樣,有些人喜歡通語言來表達,有些人會喜歡別人為他做些事,還有些人偏像物質保障,要確定這個是符合對方的理解范圍之內的。而且表達要在第一時間 ,不要迂回,不要壓制,如果你不為自己的感受負責,別人更不會,這是自愛的一種體現 。
但即使你表達了,也要考慮兩點:對方有能力和能量來滿足你的期待和需求么?他有足夠的意愿來做么?也就是關系基礎是否有達到這個前提?很多時候我們的需求是超出他們的需求的,這個能力有很多內在的因素,(例如期待父母去改變,例如期望另一半去處理婆媳關系)很多人無法理解當下的狀態,喜歡用”應該“”不應該“來合理化自己的期待,是徒勞的。找別人要一樣別人給不出來的東西,只能增加彼此的痛苦。評估之后,你只有兩種選擇:支持對方,滋養對方;放下期待,自我滿足。(放下期待不是壓抑期待,”心死“不等于 ”平靜“)
愛是積累來的:
自信自愛才可以在產系中平衡,愛自己才能愛別人。
先天人格,后天精進。如果你的伴侶缺什么,你就要給什么,很多人會卡在”憑什么是我!“因為無論甜蜜痛苦,受的人是自己,所以所做的一切都是為自己。
如果對方已沒有意愿給你滋養和支持,你也可以選擇離開,但是可能也還會碰上,如果一直重復離開,可能會深陷失望和孤獨。
你可以不期待對方,只要求對方對你不要有期待和指責其實這也是一種期待,希望對方做什么和不希望對方做什么其實都是一種期待,只是我們通常認為后者比較合理,或者是一種要求很低的期望。
面對指責 ,你的選擇:
世上行為只有兩個目地:表達愛和索取愛。雙方關系相互付出就是正向的愛,相互索取就是負循環。
痛苦的關系只有兩種:你索取,他不給;他索取,你不給。
愛的表現形式有:理解,陪伴,關心,肯定,欣賞,贊美,信任,支持。。。
索取表現形式有:抱怨,諷刺,指責,批評,評判,討好,控訴,辯解。。。
不愿給兩種原因 :一種自己覺得不夠,給不出來,我還希望你給呢~
另一種是對對方有評判,不愿給,我就不想讓你如愿,我就想讓你知道你這樣是錯的。
很多時候兩吵架吵的不是事,吵的是沒被滿足又無法真實表達的需求,所以面對指責的時候,我們要學會洞察,給對方理解,支持和感激。
你是否被愛不在于別人的評判,而在于自己的感受
自身的能量越高,越容易感受到被愛,反之,自身能量低,無論別人怎么幫你,你都感受不到別人在愛你。我們經常回避迎面而來的愛,又經常索取愛。同樣的人和事,心境不同,感受不同。
當一個人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的時候 ,無論別人怎么愛你,你都 感受不到愛。當我們覺得自己不值得愛的時候 ,我們會用一些東西去換取愛”努力工作賺更多的錢“”打扮得更漂亮“,窮的時候覺得沒有人會愛上自己,有錢了又擔心別人愛的是錢不是他的人。美貌也是一樣的道理。在別人眼里什么樣子一點也不重要,終就我們的感受 來于自己看待自己的樣子,如果感受愛的能力沒有建立起來,那么對方給多少都沒有意義。
學會愛自己,才能在內心的黑洞補上
你不相信世上有條件的愛,是因為首先你已視他為交易,只是籌碼不同而已,或者有的更隱蔽,男人的擔當,有錢,負責任,穩定,女人的漂亮,可愛,善解人意,溫柔等,我們努力賺一堆籌碼來堆這個形象,一旦得到愛又誠惶誠恐,非找點不完整不真實才稍為安心,這就是那么多看起來應該幸福的人卻不那么幸福的原因。你見過人見人愛的嬰兒嗎?他從不做什么讓大家來喜歡他,而全然的相信成人對他的愛。
成功,學識,美麗沒什么不好,和錢一樣,我們需要學習的是讓他們為我們服務,而不是被她們所累。
你喜歡付出你就享受付出,不要強迫和自我犧牲,你想停下你就停下,不要愧疚,你想優秀,想專注工作就去做,你想美麗,想邋遢,你喜歡,你享受就好。在體驗中覺察,探索天賦和局限,而不是迎合他人。
第五章 你只會成為你相信的樣子
效率高是因為能量高
能量狀態決定事情的結果,能量狀態取于基于享受還是責任,動機不同,身邊的人感受也會不同。
為全家人做飯的媽媽是覺得犧牲自己成全大家,任勞任愿是想有回報(也許是情感上的)和一個只是享受過程,沒有用付出來證明自己或者控制家人,這樣帶來的的能量是完全不一樣的,能量對了,什么都對,能量錯了,做什么都是錯的。
高能量的等級:開悟,和平,喜悅,愛,長時間保持在這個區間,可以高效完成工作并達成目標。
吸引力法則:你是處于什么狀態,你就能吸引到什么樣狀態人的來到你的身邊。
我們往往關注行為,其實行為不重要,重要的是行為背后的驅動力量。
關于原諒
我們說原諒和寬恕,與其說是原諒過去的那個對方,不如說是原諒那個過去的自己。(內心深藏的脆弱或者自卑),你只有療愈自己的脆弱和自卑時才能看到他,只有你在超越 恐懼和無力時才能看到別人的恐懼和無力。
只有把昨天真正放下,才能來到今天,否則只是昨天的輪回而已。
人們經常把自己的觀點當事實來展現,人們最大的障礙是當情緒來的時候,不會意識到我看這件事情的角度導致了我這種感受,甚至意識不到 ”我的角度“這回事。
當我們受到“傷害”時覺得自己”無能“,當我們覺得”不公平“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弱小匱乏“,當我們有力量的時候,是不會覺得受傷的,因為不會把那個當成傷害,當我們內心富足,我們就不會追求“公平”,多一點少一點其實都沒關系。
所有的來源在于看見和接納,我們無法看到受傷害中的自己脆弱的一面時,就無法真正超越這個部分。
有時候不屈從于“道理”,是因為“道理”都對,但是自己被各種情緒卡住了,這是成長必經之路。
如果有被傷害的經歷,首先不要忙著去感謝,而是去鏈接一下過去的自己,接納歷史中的的那個“無能,卑微,膽小,委屈,無知“的自己,再回頭看陪你演戲的那個人,可能感覺就不同了。
成長的過程是這樣,通過身邊的人和事了解自己,通過和這些人的和解來和自己不喜歡的那個部分和解,然后再去找那個更好的自己。
了解“匱乏“
通過各種事情的反應來觀察自己是一種有效的途徑。(追求公平是為什么?機會被掠奪-資源匱乏-如果覺得自己有很多機會就不會有這樣的感受了-意識到自己 覺得機會匱乏,焦慮-意識到”我不夠“一直長時間的陪伴在身邊)當我們不去討伐別人的時候,這種匱乏就被發現了,發現了可以認同他,也可以放下他,當下放下可能需要一個過程。
金錢匱乏:什么都沒買,又花了這么多錢vs 哇,我能有這么多錢,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感謝所有環節,感謝服務,感謝自己有錢--能量感就不一樣。
出差住五星酒店:更好的照顧自己的感受,有更好的體驗, 就照顧到了自己的匱乏。初住的苛責計較是認為自己比較少住,當是常態的時候,就自動消失了。--如果能探索到并瓦解他,就能擁有更多的能量和自由,為自己重編一個代碼,重建一個世界。
如果總是問別人要,你要得越多,身邊的人越焦慮并且匱乏,你更多的感受到孤立和失望,“不夠“被強化,越無力。所以尋求自己的資本更好。當我們意識到別人不能給的時候,不要抱怨為什么不給,或強求應該給,而是要直面自己的”匱乏“
通過觀察自己的感受來探索自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探索的這些限制性信念會越來越隱蔽和精細,也越來越有難度,可以的老師,主這個進程加快一些。
改變自己就是改變那些我們習慣體驗的感受。
能量穩定:
覺知并調整,即使事情有變化,也可以調整心態面對,達到能量穩定的狀態。(哪怕是微小的事情,堵車,起床。。。)越是對自己情緒不敏感的人,越是內在不穩定,內在狀態很弱就會期待于身邊的人,希望事情在“順利”“正常”的情況下運行,越是這樣,可能失望的情緒會隨之而來。
重朔你的新世界: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造的世界里,而我們觀察這個世界又是透過身邊的人和事來進行的,所以關系就是鏡子,關系模式就是這樣造出來的。
當你要改變你的外部世界時,先要改變你的內在世界:時刻保持高能量狀態,這樣低能量的碎片就會被摒棄,關注你所看的,聽的,說的,想的,覺知每一個心動念,關注那些提升你能量的事情,把關注力放在那些提升你能量的人或者事情上。
第六章 和這個世界談戀愛
越證明,越失去:
想做而不介意結果,那可能是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注重結果,可能是想急于證明給別人看。
我們的態度是我們教會別人的,如果我們之前沒有“看別人笑話”的心念,是吸引不來“看笑話“的人的。
我”執“心太強,就容易被外在的人事所影響。
專注于當下,力量是無限的
真正的成熟是對世界充滿熱情:
對外部的失望源于對自己的失望,因為你有信心改變的,你就不會無望,內心被無望填滿就會掩飾,攻擊或者逃離,情感表現為憤怒(評判)或者冷漠(不在乎)
勇士直面自己的恐懼, 而懦夫粉碎他?
分離:
很多時候我們作出那個分離的決定,都是為了證明自己堅強,證明自己”可以不需要你“
我們表現出憤怒,冷漠,攻擊,不在乎,以避免那些受傷的感覺,而真正想要回避的是更深層次的,藏在受傷背后的無力感和“我不夠好”的感覺。
我確認一個離職的員工是因為有更好的選擇,我覺得我應該祝福他,但是我卻很難過,因為我會覺得是我讓對方失望了很多次,所以他有這樣的選擇,我一直在逃避,逃避那種因為我不夠好而留不住我想留的人的感覺。---當我承認這些時,內在的力量就蘇醒了。
體驗:
我們的靈魂來到地球上就是來體驗自己的偉大和力量的,但是那之前我們必須先有勇氣對自己的渺小和恐懼,不要因為害怕受傷就假裝自己不在乎,假裝自己明白那些自己根本沒體驗過的事。--支體驗,去愛,去行動,去嘗試去探索自己的世界,這樣才不會浪費來到地球上的入場券。
不是索取幸福,而是練習幸福。
命運就是你不斷選擇和練習的結果,你關注什么,練習什么,就會精通什么,然后成為他。
大量的練習和關注那些能提升你能量的人或者事情,你會變得更完整和強大
身體層面:瑜珈,有氧運動,健身。
心智層面:辯論,讀書,寫作。
心靈層面:冥想,祈禱,唱誦。
練習不僅在健身房或者工作坊,更在日常生活中,上班遲到,和愛人吵架,寶寶哭鬧,生病,職業糾葛等。
成熟的面對分離是力量和智慧的體現
我們選擇結束一段關系,是因為關系里太多的痛苦,而痛苦也是相互的,你有多受傷,對方就會有多受傷。
進入一段親密關系是需要智慧和勇氣的,而不是盲目的承諾一些自己做不到的東西。
注定分離,就好好告別
很多人不想主動,是因為不想承擔那個“壞人”,那個“放棄者”,當關系不適合時,有力量的離開是恰當的。
結婚或不離婚,為了孩子,為了父母不擔心,這些都是逃避為自己人生負全責的說辭。
如果你無意愿在一段關系里做出承諾,而僅是因為害怕面對不確定性,那這種為了堅持而堅持的關系會帶來更多的消耗,因為這種用逃避作為理由和為了孩子或者父母并沒有什么差別。而這種消耗會越來越大,他會一點點消磨你的力量和自信,甚至會影響身體或者生命。
如何判斷一段關系需要結束還是需要繼續需要智慧和勇氣,之所以難是因為兩股力量勢均力敵,一方面是壓抑著想離開,另一方面是“依賴”,愛給人自由,而依賴是控制。這也是武志紅提出的“共生絞殺”。這種關系未必需要離開,也許是改變關系模式,怎么選擇都不容易,取決于你自己選擇哪一種挑戰。
任何人或者事都不應該是你成長的阻礙
分離最難的部分是我們執著于和那個人曾經美好的體驗,人們希望那種感覺被留住,但生命的進行是無法阻擋的,如果你想和那個人一起前行,必須一起來到更高的維度,體驗更精微也更純粹的美好。
對方沒有和你做同樣的選擇并不是你停留在原地的理由,你的能量躍遷也并不一定需要身邊的人和你一起才行。你可以接受,可以影響,也可以離開,總不不應該阻礙你的成長。
如果一段關系注定了要分離,就好好告別,盡早的意識到這并不是對方的錯,更不是你的錯,只是彼此可以陪伴的旅程結束了,那個人是你歷史的一部分,正因為這段歷史你才可以成為更好的你自己,尊重那個人的本質,也就是尊重你自己。
以自己的成長感謝那個人曾經出現在你的生命里,無論對方現在如何都給出祝福與尊重,也許,將來有一天,你們會在全新維度的時空相遇。
謝謝你出現在我的生命里。
喜歡的人可以買來看看!當當有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