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論和目的論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認為人可以改變,而且人人可以獲得幸福。
書中講到一個案例,一位青年躲在自己的房間中閉門不出。他很希望到外面去,還想像其他人一樣有一份工作。他很想改變自己,但是他非常害怕到房間外面去。只要踏出房間一步馬上就會心悸不已、手腳發抖。大部分人看到這個案例的時候,肯定會猜想他不出門的原因。可能是他成長的過程中受過什么創傷,也可能是父母的冷漠或虐待讓他無法出門。總之我們的思路就是現在的這個結果是由過去的一些事情決定的。那是不是所有經歷過這樣創傷的人都會閉門不出,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這個年輕人并不是因為不安才無法出門的。個體心理學認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的情緒。也就是說先有不想出門這個目的,之后才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制造出相應的情緒。阿德勒心理學把這叫作“目的論”。如果我們一直依賴原因論,就永遠止步不前。
那么原因論和目的論的區別究竟在哪里?比如說我們感冒發燒去看醫生,而醫生說感冒的原因是我們出門的時候穿的太少了。我們聽了心里當然會不舒服,現在已經發燒了醫生的職責是打針或者開藥,進行一些專業的處理來進行治療。也就說造成病情的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當下我們怎么樣來對待它。阿德勒否認心理創傷學說的時候說了這樣一段話:“任何經歷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并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這并不是說遭遇重大的災難對人格形成毫無影響,只是說經歷本身不會決定什么。同樣是經歷過大地震的人,應對這個災難的反應也是不一樣的。所以人生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還回到本文開頭的案例,試問一下青年閉門不出,誰最擔心他?很多人都會想到最擔心他的人當然是他的父母了,所以他不出門的目的也可能是讓父母擔心,或者讓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當然也有可能是報復父母的一種方式。阿德勒心理學在咨詢中有一個問題就是:誰最擔心你的癥狀?其實也就是目的論的一個指向。比如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曾經講過一個遲到的個案 ,那么老師就會問他,遲到有什么好處或者好玩的?個案想了想,回答說遲到可以引起別人的關注。當個案看清楚自己癥狀的目的,他就覺得沒有意思了,不會再用這樣的癥狀來吸引別人的注意了。在心理治療過程中答案不是治療師說出來的,而是個案自己親自找出來的,當個案自己找到了這個答案看清楚了自己行為背后的目的時,他自己才能放棄這個行為。
? ? 所謂心理咨詢,就是我們陪伴個案在尋找自己的過程。咨詢師是一面鏡子,讓個案照到自己,同時個案也是一面鏡子,讓治療師看到自己和個案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