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杉
心理學,尤其是精神分析流派,幾乎全程都在探索原生家庭及早期親密關系對人一生造成的影響。
比如,你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是因為生命早期你的需求沒有得到父母很好地滿足;你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是因為父母作為你生活的模板,教育及解決問題的方式是“拳頭”;你不敢與人交往,是因為父母習慣對你指責批評,讓你缺乏與人交往的信心,常常覺得“我不夠好”;你在愛情中缺乏安全感,總覺得人世間沒有相濡以沫、攜伴到老的愛情,是因為在你的原生家庭中,父母關系本不夠融洽,讓你對愛情失去了憧憬……
講真,這些都對。
原生家庭作為我們行為的模板和生活的環境,影響著我們的學習、生活、戀愛、婚姻的方方面面。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成長的每個階段,尤其是0-7歲,需要不同的心理營養,如果這時候有所缺失,將耗盡一生去尋回。所以,我理解你的失落。
可現實是,對大多數人而言,我們的父母都是不完美的,他們犯著這樣那樣的錯。于是,很多人學了點心理學,讀了點弗洛伊德就抱怨父母早期對自己不夠溫暖抱持,原生家庭不夠幸福,父母個性要強,對自己過于控制。甚至,有一些同行也跟我感慨:“為什么有時候越學心理學越難過?”
2、
我想說,親愛的,學心理學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了解自己,探索自己的能量與局限,而不是反過頭去指責父母,抱怨生命沒有在第一時間給你一張完美的“成長符”。
我們總不能期待父母關系一生幸福和諧,在嬰兒早期時時刻刻關注你的所需所想;在求學路上,既尊重你的愛好天賦又保證你成績優異來應對高考的殘酷競爭;在你有所成績時,他們不吝夸獎,為你夯實自信的基石;在你失意時,他們不責不罵,用溫暖和鼓勵伴你渡過難關,帶給你最堅實的安全感。
這樣的父母,也許有,但實在太過難得。
畢竟,父母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情緒與無可奈何。他們也想與你日日相守,可迫于生活的壓力,不得不忙于工作,將你托付于爺爺奶奶照料;他們也想時時滿足你的每一個需求,可是,他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不懂得那一刻你的哭泣究竟為何;他們也想給你一個幸福完整的家庭,可是出于種種不得已的原因,婚姻走向了盡頭。
這一刻,你指責他們不是“完美父母”,可是,當你為人父母,真的能做得比他們更好嗎?
3、
誠然,總有一些太不合格的父母,對子女忽視、甚至虐待,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傷害,畢竟,不是每個人在生理上做了父母,就一定在心理上學會了做一個好爸媽。如果事實如此,我們理解你的憤怒,甚至,在咨詢室里,很多時候我們的工作就是鼓勵來訪者表達對父母壓抑的憤怒。
可是,對于大多數不那么完美的父母,也許我們要做的便是承認不完美,接納不完美。何況,不是所有的缺憾都造成了100%的負面結果。就像我的一個來訪者在抱怨母親早期對自己過于控制時,我告訴他:“也許,沒有你母親的控制,你就不會有如此好的自律能力,也就不會有今天的這般成績?!?/p>
這個世界,畢竟沒有完美的人,也便沒有完美的父母,而我們要學會的就是接納那個“好”或者“不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