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一看到勵志的、溫情的內容,就彎著腦袋撇著嘴,嘲諷為雞湯。雞湯類的內容,就這么不得人心?
你肯定錯了!全球調研巨頭凱度集團,發布的《2016年中國社交媒體影響力報告》顯示:“心靈雞湯”類文章,仍然是微信上最受歡迎的內容品類。全國最火爆的50個微信大號中,19個都是“熬雞湯”的。而2015年,這個品類還只有3個。
其實不用數據,你板著手指頭數數,哪個流行內容不是雞湯?講基友情的《生活大爆炸》、講屌絲逆襲的《甄嬛傳》、講好友住一屋、真愛在隔壁的《老友記》和《武林外傳》,其實都是雞湯!包括無親情、假愛情、弱友情的《歡樂頌》,也是一碗大雞湯。
一、雞湯招誰惹誰啦?
居里夫人也是雞湯達人,她說過一段話,16年過去了,我仍然差不多能背出來:
Life is not easy for any of us. We must work , and above all we belive in ourselves. We must belive that any one of us is able to do something well, and that, when we discover what this something is, we must work hard at it until we succeed .
(人生對每個人都不容易,我們必須工作,首先我們必須相信自己。我們必須相信自己能夠把一些事情做好。當我們找到自己擅長的事情后,我們必須努力工作,直至成功)
天寒雪大,雞湯暖身。如果你還認為居里夫人所說的,也是庸俗不堪的雞湯。那我只能手動斜眼。我對優秀的雞湯充滿發自肺腑的感激。我記得20年前在宿舍床上看《平凡的世界》,當看到田曉霞死去這節,眼淚止不住地流。也驚醒到,自己不屬于這里,還是應該拼死命上一次大學。那么my frends, 您認為路遙先生的《平凡的世界》也是雞湯嗎?
“你現在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狈鸺抑v究“信、愿、行”?!跋嘈拧北旧?,有時候,比你要相信的內容,更加重要。
對充滿感召力、振奮力和治愈力的內容,平凡如我輩者,敬畏、反省、汲取其力量和獲得洞察和智慧,才是高智商有前途的體現。有朋友如果看過我寫的《不奮斗,就等死》這本書,會發現咱家的味道,不僅是雞湯,更是西安胡辣湯,哈哈。粗暴直接簡單,適合30歲以下年輕人。高富帥就算了。
二、雞湯類文章,有一篇突圍的典范
還是回到營銷吧。在情感號泛濫,雞湯滿大街的自媒體時代,如何使自己變得清新脫俗、與眾不同、獨具一格呢?
有一位92年巨蟹座、計算機出身的自媒體創業者——胡辛束,為我們趟出了一條路。
所謂蓄謀已久的運營,大都源于某年某月某一天意外的走紅。胡辛束的成名作品之一,就是《像機器人一樣去愛你》,就是在2015年3月一個平凡午后,看完《超能陸戰隊》的胡辛束迸發靈感,將泛濫的少女心幻化成8張配有白、胖、萌的大白的GIF動圖和對應的8句暖心文案。
比如用機器人的口吻說出“放心,在我懷里,沒有人會欺負你的, 我會保護你”,搭配萌胖萌胖的大白把小男孩Hiro抱入懷中的畫面,讓人超級有代入感。不過如果說這些都還算是看似不經意的輕撩你的心,那么在文尾最后4句話的點睛之筆,無疑是直擊心窩的扎心之筆了。
“說好在一起,怎么能隨便分離,明明是連機器人都懂得事情,人們為何總是忘記”。。。
這篇文章在發布半小時之后就突破10w+,三天后超過330萬,給胡辛束同名公眾號帶來了近4萬粉絲,使她在公眾號江湖一舉成名。
被電影圈粉,為這支暖心大白著迷的粉絲應該是這篇文章的第一批擁躉,隨后吸引到更多渴望心靈慰藉的人們,那些看完之后自動代入,會想起分散的童年好友、異地分開的戀人情侶、或是離我們遠去的親人…文字、語言就是有這樣的魔力,何況還是如此的圖文并茂、簡潔別致!
隨著微信公眾號的崛起,走治愈、暖心路線的所謂“雞湯文學”也找到了出口,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冒出。像胡辛束、曲瑋瑋、十點讀書、或是殊途同歸的咪蒙等一批情感自媒體,內容無非女性、獨立、自尊、愛情或是氣質修養等。而神奇的是,雖然我們對帶著“矯情”“文藝”帽子的“雞湯”嘲笑譏諷,卻又都在午夜夢回的寂寞深夜,偷偷打開公眾號里收藏的一篇篇“濃郁雞湯”吮吸不止。
三、情感的宣泄,閉嘴一起嗨!
在《很毒很毒的病毒營銷》中,我將雞湯類內容所創造的病毒效應,其內在的驅動機制,歸結為“情感的宣泄”。情感是品牌的精髓,也是IP的精髓,也是大眾消費和群體律動的精髓。
比如周星馳在《大話西游》中一個情景:他帶上緊箍咒之前,說:“曾經有一段真摯的愛情,擺在我面前,我沒有去珍惜,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塵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 …”大話西游,之所以感動了三代年輕人。無非“雞湯大師周星馳”,激發了你我念舊思人的情緒而已。你會轉發這樣的內容,去感動你珍愛的人。在一片感動中,大家一起體驗了愛恨別離,短暫地逃遁世間紛擾,在“第二人生”和“第三空間”甜美地休憩。這種一起笑一起哭,一起笑完哭,一起哭著笑的“再創造”的過程中,族群內彼此之間的情感關聯會更加緊密。
新世相創始人張偉所說,誰又不曾“在年輕時到過一座大城,奮身躍入萬千生命熱望匯成的熱氣蒸騰,與生活短兵相接,切膚體驗它能給予的所有,仿佛做夢,卻格外用力,投入。摸過火,浸過烈酒,孤獨里泡過,熱鬧中滾過。”
人,是情感喂養的動物,大多數情況下,需要的不是說教,而是鼓勵;需要的不是建議,而是喝彩加油。片刻軟弱更顯真實,偶爾感性方顯真實。雞湯慰藉我們的憂傷,撫慰愁緒,讓我們重拾希望。尤其如今遍地脆弱敏感玻璃心的寶寶們。
四、“代入感”病毒文案的4點創作啟示
(一)、聊感情,說情感,無非以情感人,感之因情。這是以“情感宣泄”驅動內容病毒化的病毒營銷的主線。
我看過一位高手,對IP的定義為:“市場證明了的情感符號”。不禁拍案叫絕,稱之為行家。
我們為什么要去看好萊塢大片?說到底,看的是愛恨情仇罷了。
我們為什么愛看好萊塢大片?說到底,愛得虐、恨得切、罷了
為什么在紫霞死去,孫悟空緊箍咒縮緊,痛苦嚎叫時,我們自己感同身受?代入感而已。此時的你,就是混不吝的孫行者,而你的那位他(她),不管叫桂花、小微或者小芳,就是紫霞。
(二)、我們在代入感中消費內容,體驗另類人生或者重新體驗逝去的人生片段。然后或者哭或者小或者頹廢或者放下或者再續前緣或者緬懷。這就是情感類內容的邏輯終點。
人生是體驗的集合。當不了總統,可以看《林肯》;臉皮薄,可以讓咪蒙幫你撒潑罵街;遇人不淑,可以轉發魯瑾的《暖男》,至于男主女主是否已經離了,重要嗎?
套路雖有用,畢竟70分。若想行到云起時,必須時時刻刻要走心。自己被代入,情緒被感召,之后,就是所謂的無欲無求的“賢者時刻”,所謂道法自然,這樣的結局蠻不錯。
(三)、以內容營銷為內核的病毒營銷,從未像今天這樣重要,未來10年也一定是主流的營銷技術。大家也別以為陳軒不懂技術,那我還真得舉個技術的例子充胖子。
Facebook的PVP 費基西蒙,在Facebook產品開發的每一項中,都會用一個標準來衡量成?。骸斑@個功能,你希望激發用戶怎樣的情感?”
去年推Facebook live時,她對受眾的情緒目標就是“興奮和期待”。
用情緒本身去定義產品,用情境本身去創造價值。這可不僅僅是營銷的范疇。而是商業模式本身的搭建策略。
上周在深圳,和桂總和王哥聊燕小嘜,沒說的是,燕小嘜就是這樣做的。比如第一款紅棗,就是撫慰;第二款百合就是依戀;第三款原味就是尋覓;第四款咖啡就是思念。每一款產品策劃的起點,就是情緒目標,每一款產品定義的目標,就是代入感。
(四)勒龐在社會心理學奠基之作《烏合之眾》中得出結論:情緒化是群體行為的基礎。再結合黎總的高論:“除了時間,頻率也至關重要。除了頻率,人設也至關重要”。
在營銷元素中,視頻比圖片有效,圖片比聲音有效,聲音比文字有效。所以,抓住情緒點,結合多樣的表現形式,也就抓住了受眾的行為沖動,從而最終獲得超乎你想象的市場表現。就像胡辛束的這篇病毒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