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4 華杉
天子無私事,仁德的領導者,沒有心腹之人,也沒有“自己人”。仁者無疆,全天下都是我的心腹,全公司都是自己人。在上位的人,一心一意多想想怎么忠于大家,別只想著讓大家忠于我。
【周有大賚(lai),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賚,是賞賜。周朝建國,大封諸侯。善人是富,跟著武王建功立業的,干得好的,都富貴了。他們要到各自的封國去,武王臨行就跟他們說:“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到了這一句,一個跟我想法一樣的都沒有,在《論語正義》里也找不到和我想法一樣的。所以特別啰嗦一下,算我斗膽加一個新解,說的不對,先告罪,請大家原諒我胡說。至于是不是“周武王本意”,不知道,算我的想法。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朱熹注解,周親,就是至親。武王這是在說紂王,紂王雖然有很多至親,但不如我有仁德之人,所以我戰勝了他。張居正的解和朱熹一樣。
但我覺得這個解釋不太合理,因為紂王的至親就是仁德之人,微子、箕子、比干都是他的至親又至仁的人,被他殺的殺,攆走的攆走,他不能聽,不能用。
另一說,武王是說自己,我把你們分封在我的周圍,“周親”,就是我周圍有你們這些和我最親的人拱衛著我,但是,親人不如仁人,管叔、蔡叔不就是我的親兄弟嗎,他們還造反,不如仁人。
這種說法肯定不對了,因為管蔡造反是在武王死后。
第三說,武王是在訓導個封國國君:你去做國君,雖然有很多至親,家里人可以用,但是你不如用仁德之人。
這一說比較接近,道理清楚。這一說里面,還有人把“周親”做了不同的解,周,不是周圍,是周朝。意思是你們雖然有我周朝為后盾,但不如你自己有仁德之人。
說說我的意見:
一個根本的重大區別,在于對“仁人”的理解,這里的仁人,不是仁德之人,是你對人要仁,“仁”在這里,是動詞。
如果自己不仁,如何知道誰是仁人?如何能用仁人?紂王周圍有至親至仁至仁,但他自己不仁,還是視而不見,自取滅亡。
有的人放手用自己親屬,是一種對自己不負責任,也是一種一廂情愿,以為親人就會對你負責。最后那親人要么無能,要么害你比誰都慘。因為你的所作所為,也是不仁不義的謀利,而他要謀利,最方便就是從你身上謀利,而且知道你不會把他怎么樣,更加肆無忌憚。
有的人用自己的心腹,但最后捅你一刀的都是你的干兒子。董卓就死在呂布劍下。孔子說季康子:“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他成天跟一幫心腹密謀,怎么削弱魯君的君權,巧取豪奪國家利益。他的心腹們回到家里,也如法炮制,密謀怎么圖謀他的權位,所以最后禍起蕭墻。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我們老想著用自己家族的人,但是,豪門多恩怨,有恩才有怨,有多大恩就有多大怨,兄弟反目的多了去了。世襲政權,那更是兄弟相攻相殺。于是我們就想,不用自己家里人,用仁德之人,那仁德之人,他能忠心耿耿為我效力啊!
這,還是自私的想法,不仁的想法,錯!
所有的地方,我們說到仁,都是說自己,不是要求別人。自己行仁義,就是行王道,至誠無息,大愛無疆,則天下之士,都來愛你。
我們總說,用人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
但是,所有要求別人有德,都是無德。
德、仁,都是用來要求自己的。作為一個領導者,首先不是要求別人仁,是要求自己仁。你有仁德,有智慧,我心光明,則沒有心腹,天下人都是你的心腹;沒有手足,天下人都是你的手足。仁者愛人,智者無欺。
我有仁,則賢者親我。我有智,則我能遠小人。
你有心腹,有自己人,你就不是天下人。
天子無私事,以天下為親,才是王道。否則,就是霸道,或者強道。行霸道或強道者,你的蕭墻之內,就在孕育著新的霸道和強道。姜太公和周公分別封在齊國和魯國。齊魯兩國文化不一樣,齊比較強悍,魯比較仁厚。最后齊國被家臣篡奪了,魯國活得更長。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雖然我有親人,但不如我自己做一個仁人,百姓有什么錯,都是我自己的錯!不能去怪別人對我親不親,不能去怪別人有德無德。
天子無私事,仁德的領導者,沒有心腹之人,也沒有“自己人”。仁者無疆,全天下都是我的心腹,全天下都是我的手足。依靠“自己人”,本身就是一種私心,必有禍起蕭墻之患。在上位的人,一心一意多想想我怎么忠于大家,別只想著讓大家忠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