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課本注釋這個“乘”字云: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這個注解未得姚鼐此文要領。
? ? ?姚鼐要去的不是杏花春雨的江南,而是五岳之首的泰山,如何為雄偉、壯麗的泰山渲染氣氛呢?沒有羅嗦的介紹,沒有長篇的抒情。連用“乘”、“歷”、“穿”、“越”、“至”五個動詞,干凈利落地交代了行程。尤其這個“乘”字,將作者冬日登泰山的豪邁寫了出來。“乘著風雪”而去,何等灑脫,何等自豪。“趁”則顯得小家子氣,“冒著”也不好,太被動,又不是征夫戍邊。“迎著”主動性又太強,落了下乘。
? ? “泰山天下雄”,雄、壯、闊、渾、厚這些字眼沒出現在文中,便讓不少人摸不著頭腦,誤把此句作說明文字看。桐城一派,最講求言之有物,語言干凈明晰;最忌空洞說理,無病呻吟似的抒情。你看他寫登山,“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句句從實處寫來,卻讓讀者感受到泰山的雄偉。你看他寫登頂后看到的景物,“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寥寥數語,就讓我們體會到“五岳獨尊”的氣勢。你看他寫觀日出,只一句“大風揚積雪撲面”,無一字多余,略作渲染,就勾勒出雄偉壯闊的背景來,真好功力。
? ?再看一句。“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課本注解這句話只在“樗蒱”上下氣力,做了一番考據后結論是“立起來很像山峰”。像山峰的東西多了,為什么偏偏說“樗蒱”呢?樗蒱是類似今天色子的賭具,能有多大點,會“很像山峰”?真要像山峰,以毛筆、茶杯、竹林這些為喻不更好些?這句話的要害在于“山也”這個感嘆,其實,作者的意思不是說“樗蒱”像山峰,而是說山峰像“樗蒱”。以樗蒱為喻,極言其小也。幾十個小小的黑點在你腳下那片云海中,慢慢地看清楚了,“原來是山啊!”這里邊有驚訝和自豪的意味。“我是在泰山絕頂上啊!”這種豪邁用“山也”這個感嘆,簡略而巧妙地表達了出來,襯托泰山的雄偉。
? ?細細辨析,這個“山也”里隱藏的豪邁,和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年輕氣盛略有不同,更多的是一種從容和自信。乾隆三十九年的除夕,在泰山頂上觀日出的姚鼐,他會想些什么呢?仕途的坎坷?與戴震、紀昀的矛盾?在官場和文化事業上都遭遇到挫折的姚鼐,有沒有惶恐和不安?也許都有吧。不過,從文章中看到的,似乎更多的是他心中堅定的信念。
? ? ? ? ? ? ?200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