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記者采訪科學家霍金:你這輩子有沒有被什么事情感動過?霍金很認真想了想,說:遙遠的相似性。
就像一朵星云跟另外一個星云,一個黑洞跟一個黑洞,這兒的地脈跟那兒的地脈,這種相似讓他感動。
他可沒說緊鄰的相似性,這個對聯(lián)跟那個對聯(lián),這個石獅子跟那個石獅子,這種相似性他不大看得起,他感動的,是因為相似,戰(zhàn)勝了遙遠。”
這段話觸動了我。
不是緊鄰的相似性,而是遙遠的相似性。
這也是宇宙中最神奇的地方之一:生命的平行性。
(一)
人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在世上找尋著自己的相似性。
大體有兩種方式:
1、從緊鄰的環(huán)境中找尋;
2、去遙遠的地方找尋;
大部分人,選擇的是第一種——
致力于發(fā)現(xiàn)相鄰的相似性,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生活。
從小長大的故鄉(xiāng),學校,工作,親人,朋友,戀人,身邊人介紹的其他關系……
生活就這樣,像漣漪般一圈圈從最熟悉的核心往外擴展。
沒有離鄉(xiāng)背井,沒有重新開始,沒有巨大的斷裂。
我的父母、發(fā)小、他們都如此。在熟知的環(huán)境里扎根、成為了環(huán)境的一部分,像土地與樹木,共同呼吸。
但我卻失敗了。
很長一段時間,我曾為此糾結(jié):好像哪兒都不是故鄉(xiāng),哪兒都不是自己可以停留的地方。
為什么無法早早在校園開展一段戀愛,然后順其自然過渡到結(jié)婚生子;
為什么無法畢業(yè)后就直接工作,然后順其自然融入故鄉(xiāng)城市的脈搏;
為什么無法給父母一個安穩(wěn)的交代:找一個他們熟悉的男生,他們熟悉的對方家庭,以他們熟悉的方式完成婚禮,過他們可以理解的小日子?
后來才明白,原來我是第二種人。
(二)
當在相鄰中找不到相似性,甚至格格不入時,有些人會刻意忽略這種不適感:
“這很正常啊,人要適應環(huán)境嘛!”
“日子嘛,都這樣,過下去就行了!”
“想那么多干嘛,別那么浮躁!”
壓抑自己,全盤接受生活安排給你的一切,就這樣活下去。
我做不到。
第一次發(fā)現(xiàn)與身邊環(huán)境的差異時,應該是在中學。
那種差異性是什么,我當時并不知道,只是明顯地覺得孤獨。
(現(xiàn)在想起來,可能是早熟導致的:對生活的眾多可能性知道得太早,卻又無法超越當時一切客觀條件)
在父母眼里,我很淡漠,不跟長輩撒嬌,不長期待在家里,不樂意跟身邊人熱絡,總交一些他們不認識的朋友;
在同學眼里,我是個很有距離感的人,不愛拉幫結(jié)派,也不愛集體活動,與少數(shù)幾個人走得特別近,傳小紙條,共同寫日記;
那時候無論是坐公交車還是走在路上,總?cè)滩蛔∠胍粋€問題:怎么樣才能離開?
其實特別幼稚:去哪里呢?怎么離開?離開又能做什么呢?
但“離開”的想法是那樣莫名強烈,好似內(nèi)心賭著一口氣。
當時上的中學很差,身邊沒幾個人想讀書。我也搞不清為什么要學習,只是隱約覺得,學習這件事,或許能與“離開”有一些關聯(lián),所以整個高中就跟打了雞血一樣學習。
唯一讓我快樂的事情,應該是互聯(lián)網(wǎng)。
04年高中,我迷上了寫博客。
每個周五的夜晚,是最開心的時刻。一個人靜靜地在房間打開電腦,任筆墨馳騁,天馬行空寫各種各樣:音樂、電影、小說、意識流、只言片語等等,直到凌晨3、4點。
這個習慣一直保留到blogcn關閉。記得那時自己的blog名稱挺裝逼:私域。竟也積累了一小撮讀者,認識了blogcn上第一批碼字者,彼此讀著各自的生活,歷經(jīng)著相似的感受,在留言中溝通想法。
生命的平行感,自那個時候起愈發(fā)清晰。
這個世界上,原來有很多跟你相似的人事,只是你不知道。
你應該去尋找。
(三)
現(xiàn)在,我的生活軌跡已經(jīng)很大程度上由它決定:“遙遠相似性”。
離開了故鄉(xiāng),離開了身邊的人,并依舊在“離開”狀態(tài)之中,未到停留的時候。
每天都在敞開懷抱,接受那些突如其來的人和事,感恩每一次“相見恨晚”的偶遇。
我相信,這是一種積極能動的生命觀。
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和環(huán)境,卻是有權利選擇離開的。
當你在當下找不到任何相似性時,為何要削足適履?為何不去努力找尋?
請一直保留著“生活可以更好”的可能性。
因為對“平行生命”的篤定,才不想妥協(xié)于四周與自己毫無共性的東西,才會珍惜自己內(nèi)心最本質(zhì)的“核”,才堅信一定會找到適合它的沃土。
這種“任性”之舉,并不是青春期的產(chǎn)物。恰恰相反,是自己歷經(jīng)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自我壓抑才漸漸看明白的。
生活中,交心的朋友很少,他們很大一部分都是“中途遇見”的。多年前我們并不相識,各自生活于不同時空中,默契地長成了相似的人,然后遇見。
他們中的一些人,極大地改變了我每一個階段的生活。
這是多么神奇而美好的緣分。
有些人,天天相見,心卻是遙遠的;有些人,一次遇見,竟能默契十足。
如果你也曾跟我一樣,在相鄰的現(xiàn)實關系中,遇到的相似性很少,只能靠一些偶然的方式來獲得相似性(如互聯(lián)網(wǎng)),或許應該思考一下了:
為何你會進入到一個同類如此之少的環(huán)境?
據(jù)我所知,有些人是出于一些原因。如果這是你自己主動的選擇,那就無妨。
如果這并不是你的目的,那么,是否嘗試過主動調(diào)整環(huán)境?
或者你并不覺得能夠找到更適合你的環(huán)境?還是懶/拖延?
我始終相信,遙遠的相似性是存在的,它們在你看不見的地方生長著。
總會有一個更適合/激發(fā)你潛力的環(huán)境存在,不要放棄對它的尋找/創(chuàng)造。
(四)
需要區(qū)別的是,這種尋找,絕不是逃避。
曾有一位朋友問我:跳槽,對還是不對?
我的回答:
“沒什么“對”或者“不對”,只要區(qū)別一件事:
你是在有意識尋找自己更好的價值實現(xiàn)方式,還是逃避工作問題?
如果是前者,那么一定要做符合你氣質(zhì)、擅長、并且能讓你獲得自信和成就感的工作。
有些人,早早就遇到了愿意投身的事業(yè),每天加班到11點都心甘情愿;有些人,或許沒那么幸運,或受制于物質(zhì)條件無法立刻實現(xiàn)。
如果是為了更好發(fā)揮你個人價值,離職或許不是壞事,就跟找一個不愛的男人結(jié)婚一樣,忍得了一時,忍不了一世,你最終勉強不了自己太久,倒不如多談幾次戀愛,知道自己要什么。
但若是出于一些浮躁的原因,比如對實際問題的逃避等,離職只是治標不治本。
(五)
其實,無論處于哪種情境,那些“遙遠相似性”都不應被忘記。
生活很大,在你熟悉的、不熟悉的范圍里,生長著無數(shù)密密麻麻的關系和機會。
有時它們會突然進入你的生活,這是一種奇妙的緣分,甚至足以改變你的生活。
對我而言,暖心自動販賣機,還有你們,就是一種美好的遙遠相似性。
謹以此文獻給所有已結(jié)識、還未結(jié)識的奇妙緣分。
顏鹵煮:89年白羊B型妞,短篇專欄作者,喜歡挖掘日常瑣碎里深埋的小星光,愿它照亮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