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九月開始持續寫作,陸陸續續已經在公眾號和簡書更新了半年,一共寫了39篇文章。猶記得最開始的時候每寫一篇一千來字的文章要憋上5、6個小時,終于完成文章后按下發送鍵的那個當下總是特別遲疑,害怕自己寫的不好不對,別人讀了會反駁。慢慢地收到了反饋,開始有了自己的粉絲,認識了更多同路的小伙伴,開通了公眾號的原創和贊賞功能,在簡書上偶有佳作會被編輯推薦到首頁,在新生大學投稿被采納……這半年來,寫作這件小事還沒有成為我不做就難過的習慣,但是,慢慢地我真的積攢了更多的信心,每一次和它交鋒終于不再那么如臨大敵了。
我和朋友去電影院看完《la la land》以后,我的朋友對我說,她覺得電影挺好的,就是談夢想什么的有點太遠了。我聽了一愣,但是我大概懂她為什么這樣說。我們普通人總是被教育要學些好找工作的專業,金融啊、IT啊、管理啊,這些容易找工作的專業,而那些靠天賦的跳舞啊、美術啊、唱歌啊,就往往不切實際,
如果你說你有一個這樣的夢想,身邊的人就會覺得你要走一條容易失敗的歪路了。
那寫作是不是旁人眼中這樣一條歪路呢?當我剛開始寫公眾號的時候沒有告訴身邊的任何一個人,直到現在也不過告訴了部分親近的人,但是我確實收到過這樣讓我感覺不舒服的質疑“寫作能幫你帶來收入嗎?你指望靠公眾號打賞生活還是指望出書賺錢?”我并沒有敢有這樣的奢求,卻無法用形成語句去描述寫作會帶來的其它好處,因為他們聽上去是那么像是一個二等的借口、說服自己的理由。
回顧最初開始寫公眾號的原因,不過是受到了菜頭大叔的鼓勵,承認了自己身體里其實住著一個有點文藝,時而會敏感又脆弱的自己,看到好的文字會想摘錄、看到好的電影會想寫下影評、轉發微博或者和發條朋友圈會斟酌詞句。那個埋在心底的纖弱身影我從來不去正視她,也不刻意滋養她,直到有一朝看到菜頭的形容,發現這樣的一個自己其實不孤單、很正常。
是的,安全感很重要。一個做著身邊的人都覺得不理解的事情要么就慢慢放棄不做,要么就越做越懷疑自己。寫作這件事情真的不是那么輕松,在腦海里往往覺得特別清晰和顯然易見的想法,落實到筆端和鍵盤往往卻顯得狗屁不通,一團亂麻。讀了十幾篇文章,一整本書,幾個小時的電影,真要寫個自己的思路澄清對一件事情的看法或觀點、跳脫出原作者的思路也往往不如想象的容易。所以大多數時候,寫作這件事對我來說真的沒有想那么遙遠,沒有想要出書或者以此為生,不過是想要試著把自己的想法凝結下來,看看自己能不能邏輯自洽,說通一件事,是不是可以理清思緒說服他人,當有喜歡的影片或者書籍的時候,可以為別人做推薦的同時,又給自己多留下些印跡。對于學到的知識,通過這樣一個方式分享給他人。
寫作了半年,現在的我依然經常被卡住,或者不知道自己應該寫些什么。經常打下幾段話后覺得還不夠成一整篇值得閱讀的文章,無法發表。但是我慢慢從持續性地輸出中找到了寫作的意義,那就是完成一件事的意義。
我們做很多事情都帶著完美的期望,希望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對于寫作也往往是這樣的。我每一次發表文章前都會陷入這樣的狀態,覺得還沒有講清楚,可以表達地更好,文字不夠有韻律、素材不夠豐富、沒有金句抓人眼球……但是我依然持續發布了半年文章,并且在其中收獲了很多小確幸。收獲并不來自于我每次完美的思考或者完美的寫作,收獲往往來自于我暫時完成了這件事。
每一次不完美的完成都給予我繼續往前的動力,踩著過去的腳印慢慢走去了更遠的地方,看到了更多的風景,遇到了更多的同路人,我也有了可以拿來做對比的參照組,不因為不完美而輕易地逃避和退縮,因為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單次的成功或是完美,這是一條通往前方的路,而不要停下腳步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