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抽搐著眼淚看完了這部評分8.9的電影。
每次看韓國高分犯罪電影,不拘泥于何種拍攝手法電影類別,看完對于人性的撞擊都是共通的,無論是怎樣的開始,平鋪直述或是插敘或是倒述或是蒙太奇,看完都會發現,它們都是屬靈的。
《熔爐》更是如此。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不計其數,而能這般真實還原的我想應該屈指可數。《熔爐》和本屆入圍的奧斯卡影片《聚焦》背景相似,都是關于未成年人性侵案的改編電影。后者影如其名,就是聚焦整個案件,在宗教籠罩整個西方世界的年代,一個報社的精英團隊,由不削到重視再到觸目驚心整個事件的蔓延,然后調查、處理、曝光,最后達到效果的過程。它是一個過去式,是一種對公正最終戰勝強權的紀念。
而《熔爐》,除了同樣有宗教背景以外,更加難得的是,它是一宗還未完結的事件,電影本身就是一種強有力的“曝光”!
首先了解一下案件背景:
光州,距首爾四小時車程,當地私立聽障學校,下屬特殊學校、庇護工廠、社會設施院,是獲政府補助又能向企業募款的社福法人單位。同時又是私立學校,受《私立學校法》和現行《社會福祉事業法》雙重保護,經營自主,完全不受外界監督,已發展為家族式企業,高層皆為親戚姻親。
所以,電影的結局并沒有改變什么,加害者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受害者死的死,沒死的雖然已經逃離但也沒有看見“罪有應得”的結果。電影的最后,告訴我們現實得近乎于殘忍的一句話:
我們終于知道,我們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是我們要努力做到不被這個世界改變。
是的,或許現實社會正是如此,胳膊永遠拗不過大腿,弱勢永遠戰勝不了強權。但是最大的殘忍或許并不是強權,而是每個人性深處那個最為安全的領域——不作為!
這部電影正是當時敢于抗爭強權最大的作為!
男主角孔侑服兵役期間看了同名小說后就執意要將其拍成電影,在這期間一直奔走,排除萬難促成了電影的改編和最終拍攝。由于是關于聾啞兒童的性侵案件,三位小演員的年齡介于12歲到14歲之間,除了手語方面的表現,更加為難的是要表現被害者內心極度壓抑的痛苦,三個孩子,還是沒什么表演經驗的孩子,最后呈現出來的殿堂級的表演我相信整個劇組,每個演員都應該是帶著一種使命感的。然而,拍攝期間并有受到當地政府的任何支持(至于有沒有阻撓也可想而知了),其實,這部電影就是一場革命。
然而,電影上映播出以后,讓它告訴我們《熔爐》改變了什么:
《熔爐》上映第六天
光州警方組成專案小組重新偵辦此案。
重啟調查后發現,現行性侵害防治法刑責太輕,性侵身障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性侵幼童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公訴期七年,兩名性侵教師已過追訴期。
網民要求提高性侵案量刑標準和廢除追訴期。
光州警方提出因強奸致傷,公訴期延長到十年。同時調查后14人涉嫌性侵,由于涉嫌性侵校長已過世,將有韓國政府負起連帶責任,賠償受害學生。
向光州身心障礙家庭問題咨商議中心吐露受性侵的聽障學生又當年的12名增加到30多名。
電影上映第37天
韓國國會以207票通過,1票棄權通過壓倒性通過“性侵害防止修正案”,又名“熔爐法”。要點:性侵女身障者、不滿13歲幼童,最重可處無期徒刑;廢除公訴期。加害者如任職于社會福利機構或特殊教育單位可加重處罰,新法于2012年7月實施。
同時催生“熔爐防治法”——《社會福祉事業法》修正案,確保社福機構經營公開透明并納入外部監督力量,目前尚在審理中。
《熔爐》下檔后一個月
光州私立聽障學校被取消社會福祉許可證,學校被關閉,由光州政府接管,繳回韓幣57億元法人財產,用于身障者福利基金,并成立國立特殊學校,預計2013年開學。
致敬!對于一部真正改變國家的電影,它的意義已經超越電影原有的意義。對于大多數觀影人而言,電影是消遣,創作方是實現藝術價值,籌辦方達到商業目的……等等。誠然,多元化是電影存在的理由,而《熔爐》的出現,我認為可以讓任何影人肅然起敬,讓國影人汗顏!
感謝《熔爐》,感謝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