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升學季,再怎么不喜歡擴大社交圈子,也免不了收到幾份宴請請柬,但凡收到都無法拒絕。
今天這個是婆家表哥的女兒升學宴會,老早就給了我們消息,雖然這么多年從來沒有人情往來,但都同住在長春這座城市就已經是充足的理由了。
東哥連續兩天加班都深夜,睡眠嚴重不足,但還是從床上爬起來按時去赴宴,心里有一萬個不情愿,礙于情面仍舊做不到置之不理。
人情重要嗎?重要。畢竟咱們都是群居動物,是活在一個社會網絡里的物種,況且這世界從來都不是以某個人為中心的,所作所為總要在乎各方各面的看法和評價,故此,萬千無奈都抵不了一紙請柬。
忍不住想,請我們的人又會是怎樣的心理呢?估計是不吱聲吧,怕日后相見烙下把柄,解釋起來也很煩;吱聲吧又確實有只為了那幾張毛爺爺的嫌疑。親屬是事實,但作為我這個過門第十九年的媳婦,這卻是頭一次見那一家人,就是被介紹讓我喊哥嫂的那些人……心里好不矛盾,我認識他們嗎?他們認識我嗎?為何是在這樣一個場合,是在我奉上紅包的前提下才算“熟悉”?
我的原生家庭是個相當保守的家庭,從小就被耳濡目染教育不要欠了人情,我們還不起……所以一直到此時年近四十歲,我真的從未收受過別人的饋贈,哪怕是所謂的禮尚往來,也一定要在第一時間送還回去,否則心里念念不忘寢食難安,真怕欠了還不起的人情。
這種情結很難改變,因為它穿過了長長的歲月之河,已然成為種植在我生命里的執念,早已根深蒂固。
但年齡慢慢變大,有些觀點確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一點動搖。比如我現在知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靠相互給予和相互索取來維持的,不管親疏都一樣。
我從不想與他們建立關系,是因為內心深處拒絕對他們付出任何我在乎的東西,當然坦誠的講,也包括今天包在紅包里的那幾張百元大鈔,真不想給,真不想……
我們一說到人情,大多想到的是一種平等的交換和往來,但在我這里就不是,我的心理邊界太過清晰,潛意識里恐懼接受,更恐懼付出,只是不知道這樣的狀態是否與不自信有關。
再說回到今天的宴會,場面不大,流程安排也沒有任何新意,就連學子本人發表的感言都水水的,聽不出真誠與肺腑,也許是我太過挑剔,也可能是我原本就把這樣的場景設想的太過美好,總之,我的體驗感受并不好。
與一大群所謂的“家里人”同桌而坐,彼此卻都陌生的不知如何稱呼,勉強通過解釋辨別出了兩位,又都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根本沒有話題可聊,場面一度尷尬至極。
我抬頭環顧整個飯店大廳,發現除了執意帶我同去的東哥,再無熟悉的面孔,想來這個圈子不屬于我,我放棄了幻想,拿起筷子只吃兩口距離最近的青菜,就再沒有欲望多夾一口……
四十分鐘的時間,是熬著過來的,這是我自己也未曾料到的感覺。
忽然想起人情冷暖這四個字,于我,這樣的人情的確冰冷,是沒有下文的情分,他們也不必記得。
回家的路上,我們在車里討論這個升學宴,出奇一致的認為這是最無意義的操辦,就算舉辦者借此能有一筆暫時性的資金收入,長遠看卻絕對無利可圖。
當然我個人一廂情愿把這件事當成臨時斂財的舉措,及其不贊成,但理性告訴我,辦一場宴會一定不止于這一種目的,他們同樣有著身不由己的苦惱吧?
按照流行的佛性說法,我想這世界上的人無一例外欠債都是要還的,而已經付出的也終究不會徹底消失。除了表面上能看到的利益流轉,在背后所起到的作用會更多更大。既如此,那又何必這樣勉強的去找人來堆積結算宴請費用之后的數據呢?多欠一份就多還一份啊…
我也確實有反省,為何如此排斥這樣的場面,原因無法表達清楚,只會在心里更篤定自己永遠不會做出這樣舉動的決心,默默祈禱所有拿出去的紅包都消散了吧,我的邊界依然清晰,關于人情,我不喜,是冷是暖也都無所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