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原生家庭”這個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原生家庭,我的理解是你組建自己的小家前,與父母生活的那個家庭、家庭環境、人與人的關系和處事方式的思維慣性。
昨天寫了篇《一個人的朝圣》讀后感,可感覺還有很多東西沒有寫出來,不吐不快。今天結合這部作品里的主人公,談談原生家庭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看過書或是看過昨天那篇文章的朋友,應該知道主人公哈羅德的兒子選擇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
我們先來看看主人公哈羅德的原生家庭。哈羅德有一個不幸的童年。他的父母都不想要他。他的父親從戰場回來后,變成了一個酒鬼,日漸消沉。他的母親年紀輕輕生下他,過得并不幸福。
他從小努力練習吃東西不發出聲音,因為他的父親不喜歡這種聲音。父親捂起耳朵,閉上眼睛,仿佛這個孩子是他的眼中釘。
還是個小男孩的哈羅德也曾想觸摸自己的父親,想嘗嘗被一個大人的雙臂環繞的感覺是什么樣的。他討好母親,試圖用各種方法哄母親開心,他感到母親不喜歡他,問母親,是不是自己很丑很丑。
哈羅德小小年紀就學會了安身立命之道,保持低調,做個隱形人。他也和鄰居的孩子們玩耍,至少是站在邊上看著別人玩。讀書時,他努力融入背景,成了別人眼中的笨小孩。
可母親還是選擇了離家出走。他十三歲生日前的一天,母親不辭而別,從此再無音訊。
他的父親整日酗酒,成了大眾情人。在哈羅德十六歲生日那天,他被父親趕出家門,自生自滅。后來他找到工作、娶妻生子、贍養家庭、深愛他們,即使只是剛剛做到。
可他早年的沉默一直跟著他,進了他自己的家,藏在地毯下面,窗簾后、墻紙內。
他的妻子莫林,卻和他截然不同。她樂觀、積極,曾經也想給哈羅德不曾有的幸福,給他一個家。哈羅德的父母沒有教他怎么去愛人,沒有教他怎么與人交流。他不知道怎樣去跟妻子、兒子交流。
他在孩子恐懼、開心、郁悶的時候都顯得不知所措,既使聽到兒子考上了劍橋大學,本想抱抱兒子,可最終只是感嘆了一下。他為兒子驕傲,可并不知道該去做什么,只是覺得或許等兒子長大了就會理解了,可戴維卻沒給他機會。
哈羅德沒有溫暖的懷抱來安慰自己總會好起來的記憶。在妻子、兒子需要安慰的時候,在戴維找不到工作后,在他一次又一次的酩酊大醉后,在他對酒精、藥物成癮后,他沒有伸出手,也沒有給他們一個擁抱,告訴他們一切都會好起來。最終悲劇發生。
好在,哈羅德最后終于有了改變,雖然來得太遲,但是遲到總比不來好。
在樂觀的環境長大的孩子,性格通常會比較樂觀;在抱怨、挑剔中長大的孩子,通常會比較自卑、悲觀。就像有人總是先吃好的蘋果,有人總是先吃壞的蘋果。
常常會見到,有的父母在孩子打了人后,把孩子拉過來打了一頓,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你覺得孩子會怎樣想呢。在這種教育下成長的孩子,要么接著以暴制暴,要么屈服于強權。
就像書里說的那樣,歷史就是歷史,你無法逃離你的出身。
可快樂和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自己不改變的理由,把自己原生家庭中不好的部分剔除,重新塑造一個好的氛圍。就像我們會受父母的影響一樣,我們的孩子也在受我們的影響,這關乎著孩子未來的家庭幸福。
或許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和原生家庭,但是我們有機會做個好父母,給孩子一個好的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