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完阿德勒初階工作坊后,本地老師組織了一次復盤,得到了本地學員的積極響應。在復盤中,有同學帶領回顧課程相關知識,老師也進行了點評,大家還就相關的知識點進行了自由討論,個人感覺收獲不少。
私人邏輯是復數,不是單數
在復盤中,老師把個人生活形態比喻成一本字典,而私人邏輯則是字典中的一行。這個比喻刷新了我的認識。在此之前,在書上、在活動中,我們都只找一條私人邏輯,所以我也并沒有明確意識到一個人的私人邏輯有很多,不同情況下會使用不同邏輯。這可能也和我自己有關,我目前關注點比較集中,所以每次注意到的私人邏輯基本都是一樣的,所以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這個比喻一下子讓我發現了這個誤區。
認真想想,這反映出一些問題:
我們看到的都是我們想看到的。焦點在哪,能量就在哪,由于自己總是糾結在一個點上,所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一個問題把其他問題都掩蓋了。
思考不夠深入,淺嘗輒止。由于覺察過一次,之后就習慣于重復相同的覺察,沒有深入思考,好好分辨不同的情況。覺察不出新意,自然內心也不會重視,不夠重視,也就影響改正的效果了。
這些問題指引了下一步的方向:多角度、深入思考,不要滿足于找到一個通用的點。
走不出自己的私人邏輯?
老師多次提到,一個人說不出自己私人邏輯以外的話,單靠自己是走不出私人邏輯的。對這個觀點暫時還是存疑,理解不了。如果按這樣說,難道個人就不能自己學習、自己成長了?
固然,一個人如果沒有覺察、沒有意識到私人邏輯的存在,必然也無法改變,肯定是走不出自己的私人邏輯。不過我們看了這么多書、進行各種覺察,難道不是為了看見自己的私人邏輯、為了改寫自己的私人邏輯?雖然書上得來終覺淺,別人的書,寫的是別人的痛,能得到多少全看自己。不過,只要保持空杯心態,多想多思多覺察,總能發現自己的不足,覺察到自己的私人邏輯,從而有機會改寫吧?
自卑與優越
在復盤中,有學員提到自己以前總是看到偏負面的回憶,經過學習,就會想到一些正面的點。這到底是正面思維,還是優越感呢?感覺不好分辨。
根據定義,優越感是回避了問題本身,從別的地方找自己的強大。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優越情結似乎有點類似,又有微妙的不同,只能是細細分辨了。
感覺要好還是不好
正面管教中提到先要感覺好,而根據阿德勒的理論,感覺好說明還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可能是在優越感之中。在復盤時,大家對這個問題也進行了討論。個人認為這兩者是不矛盾的。成長總是不易的,我們總是要不斷踏出自己的舒適區,才能讓自己得到成長,因此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伴隨著一定程度的不舒服。正因為成長總是不易的,所以如果我們要讓別人成長,容易被別人抗拒,所以才先要感覺好,和別人建立好關系后,別人才有可能接受我們的建議,才會愿意踏上成長之路。所以感覺不好指的是自己的成長,而感覺好則是自己想讓別人成長的前提條件,兩者的對象不同、場景不同,看似矛盾,實質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