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dāng)執(zhí)。
? ?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 ? 講一個道理,馬上出兩個實例來印證這個道理,這就是《三字經(jīng)》行文的特點。這里就是在說完了孩童入學(xué)應(yīng)如何學(xué)習(xí)之后講了兩個實例,旨在告訴大家,學(xué)習(xí)學(xué)的是什么內(nèi)容,一個講的是孝于父母,一個講的是兄友弟恭。故事都太熟悉了,就不再啰嗦,這里重點看兩件事,一個是中華孝道,另一個是敬愛兄長。
這里要注意。“仁、義、禮、智、信、忠、孝、悌、忍”是傳統(tǒng)社會對士人,也就是知識分子的一個基本要求,其中前五項講修身,即對士人自身要達(dá)到境界的一個要求,后四項則是對人待人接物所提出的要求,即忠君、孝親、悌長、忍事。這里的孝是基礎(chǔ),只要做到孝,另外三項就不會差到哪里去。其實孝也可以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先說狹義,那就是孝親,對父母及族中長輩講究孝道,這就是最基本的意義。然而世間還有一種“大孝”,這就是對孝廣義的理解,孝于天下即為忠,孝于親長即為悌,孝于內(nèi)心即能忍。其實《三字經(jīng)》對于孝道的闡釋還是淺近了一些。《論語?學(xué)而》講,“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由此可以看出,孝道的最根本還是要秉承祖先志愿。
對于孝道,我們很熟悉的還有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其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趙岐在《孟子注》補充說: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dāng)官吃俸祿來供養(yǎng)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沒有子孫后代去落實和宣揚祖宗的高尚德行,這是第三種不孝,就是孟子說的“無后為大”這個最大的不孝。這里只說說對“無后”的理解,首先無后指的是不生養(yǎng)后代,而不是說生不出兒子,不然應(yīng)該說是“無兒為大”。至于為什么這一點“為大”愚以為有兩方面意思:第一,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xù),一個人如果不生養(yǎng)子女,那么父母的生命傳到他這一代就結(jié)束了,不能再往后延續(xù),這就等同于殺死了自己的父母,也等于自殺。這和古代批判自殺的原因是一樣的(另一個批判自殺的原因也在這三個因素之中,就是身死之后不能奉養(yǎng)父母)。第二,生養(yǎng)子女是很辛苦的事,這一點每個人都知道,但是具體能“辛苦”到什么程度,只有親身體驗過才能清楚。所以說沒有生養(yǎng)后代就不能真切的體驗父母生養(yǎng)自己的“辛苦”,這樣又怎么能真正的、發(fā)自心底的去很好的奉養(yǎng)父母呢?這也是為什么女孩子一旦為人母之后對自己的雙親,特別是母親十分好的原因。這些才是所謂的“孝道”。
就中華文化來講,“孝道”這個問題太大了,首先是影響范圍太大了,對每個人的品評都涉及到這一點,他并不區(qū)分這個人是什么地位、從事何種工作、物質(zhì)條件如何。其次是影響的程度太深,已經(jīng)根植到每個人的心里了,不管這個人在哪,只要是炎黃子孫,念念不忘的都是這個以“孝道”為核心的文化。這個話題,這里只是淺淺的涉及而已,真的要談孝道,那就要做《詳解孝經(jīng)》的文章了。這里只是想說一點,孝道很大程度上并不單純是今天大家所認(rèn)知的那種孝老愛親。那是很初級的,或者說是被弱化、歪曲了的。真正的孝道還是要研究《孝經(jīng)》,“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是“開宗明義章”中的一句話,也是對孝道最根本的論述。愛惜自己的身體,別讓老人擔(dān)心;讓自己有出息,讓父母以自己為榮。這才是孝的根本。
? ? 第二點,這個“弟”字,其為“悌”解,為敬愛兄長,里面的道理其實和“孝道”的道理是一樣的,敬由心生,敬不在一禮一言,而在行其教,承其言,傳其衣缽。此不再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