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又稱說書、講書,古代稱為說話,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口頭講說表演藝術形式。各地的說書人以自己的母語對人說著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份。清末民初時,評書的表演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裝為長衫;至20世紀中葉,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說演,服裝也較不固定。而在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后,在電子媒體及推廣普通話的沖擊之下,一些方言的說書文化日漸式微,處于瀕臨消失的狀態,但還仍然有其活力。
評書是我小時候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初次接觸評書,還是通過鄉里的有線廣播,記不清當時播的是一部什么小說,是關于海底探秘的,直至現在對我而言還有一種神秘感。那時候每天的12:30準時播講,我總會按時坐下來,聚精會神的聽。聲音比較的小的時候,我會站到桌子上,讓耳朵盡量的接近那音源;家里其他人在這個時候是禁聲的,生怕自己漏過什么細節,影響聽評書的效果。我想自己堅持和聚精會神的精神就是在那個時候練就的。
后來家里買了收音機,我又聽了《劉秀傳》,由著名的評書藝術家袁闊成演播。通過藝術家舌綻蓮花之口,我想象到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想象到那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想象到那膾炙人口的故事片段,想象到懸念頓生細節訴說。每當藝術家一聲: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醒木一響,我便怔怔地呆在那兒,再回味個幾分鐘,再想象個幾分鐘。那一刻,真個余音繞梁,不絕于耳,其間滋味,美妙無比。“此情有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接著,我又陸陸續續的聽了《三俠五義》《楊家將》《呼延慶外傳》《夜幕下的哈爾濱》等評書,領略了劉蘭芳、田連元、袁闊成、王剛等藝術家的風采,結識了許多正面的人物形象,同時也接觸了許多反面的藝術形象,判斷是非曲直之功自然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由之造就,其他貢獻莫出其右。
隨著生活經濟條件的改善,電視機、電腦、手機逐漸走進了我們的家庭生活,夸張的畫面、失真的情節總讓我感覺少了評書的韻味,少了一種想象力的存在,反而更加懷念過去的聽評書的味道了!
去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手機里面搜到了單田芳老師的《亂世梟雄》,480集的評書我整整聽了3個月,再一次回味了評書的味道,找回了童年的感覺。近距離的接觸了“東北王”張作霖,了解了他風云叱咤的歷史,求證了他的有膽有識有勇有謀;拜讀了少帥張學良,理解了東北易幟的艱難選擇,見證了他和趙四小姐的鶼鰈情深。散步的路上,鳥語花香,有評書相伴,不忘初心,不改本性,心中自塑桃花源,到處都是水云間!
今年,又聽了評書《賀龍元帥》,更是零距離地走近了這位偉大的人物,兩把菜刀鬧革命的形象便躍然紙上,深明大義的性格永記心間!
最近在讀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日看十頁書,夜聽一段評”,做到了看書與聽評書相結合,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磿乃俣入m然慢了,但故事情節了解的更真了,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看得更清了,詩詞歌賦的意思了解得更明了,人物關系、社會關系看得更透了,一次過去幾遍效果,實為最美妙不過的事情了!
評書作為古老的藝術形式,不僅不能銷聲匿跡,我們更要把它發揚光大,因為它是我們學習的一種方式,它是培養我們想象力的重要方式,它是培養我們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方式。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藝術花園中,它是一只奇葩,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它在叢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