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人活著就是活一種心態。擁有一個好心態比什么都重要。可是,一旦遇到不順心,不如意或者很嚴重的挫折時,好心態就成了墻上的擺設。面對不順和挫折,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是消極懈怠對抗。有些人甚至還會采用一些暴力的手段來宣泄自己的憤怒和挫敗。那個深夜對無辜女子拳打腳踢的男子,在那一時刻,還算是個人嗎?如果是人,就應該有心啊!
那個視頻,我一直沒敢看,只是把敘述性的文字看了一些就已經渾身戰栗了。同在一片星空下, 為何這世間有如此罪惡的人?對此,我只想說,如果改變不了事實就改變心情,改變不了別人就改變自己。一首蘇軾的清新唯美小令送給你,送給心靈正在飽受煎熬的你。愿你不懼黑暗,永遠笑對人生。詩酒趁年華,讓我們多說說世間最美的生活。
熙寧8年,即公元1075年,山東密州遭遇大旱,蘇軾登臺求雨,沒想到大雨真的傾盆而下。如今春天又來了,蘇軾登上自己修繕的超然亭,在寒食和清明兩節交替的時間,閱盡密州春色,伴著心中有如臺名的“超然”,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清新小令《望江南?超然臺作》。
《望江南?超然臺作》宋·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煙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卻咨嗟。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蘇軾寫景善用純白描,把景色景物描繪刻畫地無比生動形象。這首小令開篇就是一幅淡雅的密州春色圖: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暮春時節,春天還在。溫和的微風吹拂著柳枝,柳枝在風中輕輕飄揚。這短短的一句詞中,一片暮春時節的溫和安詳恬靜舒適。
“春未老”,一個“未老”寫出了春天的精神和人的精神。短短三個字就把暮春時節溫暖安祥,人的情緒也溫和積極的情態給刻畫了出來;“柳斜斜”更是妙筆,把春風“潤物細無聲”的感覺形象地展現了出來,也把春日是如何自然輕柔地吹拂大地具體化了,充滿了希望和樂觀精神。首句在表現暮春精神的同時,也形象地表達了詞人自己的心境。
那么詞人的心境是什么呢?緊接著詞人繼續寫到“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詞人抱著瞧一瞧密州春景的心態,登上超然臺上望春,城外護城河內一汪春水已經半滿,這座城市在春雨撩起的薄霧中朦朧可見。這句詞就是一幅在詞人心里和讀者心里的水墨丹青畫。
此時的密州城早已不是兩年前連年干旱的敗落城市了。此時,溫和的暮春里,春天的雨露已經環繞住了這座城市。城中處處春花開,安詳溫潤。這一切在一陣細雨的滋潤下又披上了一層薄霧。一個“暗”字,凸顯的是一種雨中密州的朦朧美,但是它并沒有讓這幅畫的色調暗下去,反而使這種美麗更加迷人。
在這樣一片大好的景色里,在這樣超然安閑的狀態中,詞人開始在下片道出心中的所思所想了。“寒食后,酒醒卻咨嗟”,現在寒食節過去了,開灶痛飲酒醒之后還是會發出一聲輕嘆。這句詞在情緒上有些抑制了上片良好的釋心態。
這樣的光景為何卻發出長嘆,似乎很是突兀。但是詞人的長嘆不無道理,因為寒食節之后便是清明節。在這個掃墓祭祀懷念先人的節日里,對長期游離于家鄉之外的詞人而言,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是必然的情結。“酒醒卻咨嗟”,這是酒醒后詞人的表現。
現在,已經成熟的詞人在超然亭內自然更得解脫。與其把自己籠罩在愁云之中,釋懷不是更好的一種開解嗎?于是便有了以下幾句“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不要總想著故人親友去思念家鄉,這樣的好時節應該用剛生的柴火熱一壺春日新茶。
青春不久留,要趁著好年華享受作賦飲酒的樂趣。結合全詞,這一句是點睛之筆。上片揚,下片起頭抑,結尾再揚,這樣的藝術效果讓詞人想要表達的情緒能直觀地被讀者感受。這種超然的心態,也是蘇軾詩風和詞風轉變的一個標志。
與其沉溺在過去中,與往事苦苦周旋,想一些難以挽回的東西,還不如把握好現在的好年華,多做些開心的事情,不是更好嗎?全詞優美流暢,散發著勃然的生機。人活著不就是把平凡的事情做好,簡簡單單地生活嗎?蘇軾的“超然”人生就是最美的生活。
蘇軾一生在環海中浮浮沉沉,一直都在出世入世的夾縫中艱難抉擇。這首詞中,詞人說要”詩酒趁年華”讓他終于找回了作為文人的初心。這樣的物我融合,心態上的天人合一,不僅是千百年來文人追求的一種理想狀態,更應該成為我們普通人追求最美好生活的心態。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