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有“隱”的說法,比如“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市”。賈島的一首詩《尋隱者不遇》,為隱者披上一層神秘面紗,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隱,就意味著與外界的一種脫離,或者說超越本我的另一種追求。遠離江湖,是可以求道,可以直面內心;人在江湖,往往又不得已而為之,或者說身不由己。
人活一生,都是一種修行。怎樣的選擇,都無可厚非,但都要有一個理由說服自己,讓自己的現(xiàn)在可以順理成章。
(01)
越劇《追魚》有這樣一段對話。觀音問鯉魚,“你愿大隱還是小隱?”鯉魚反問:“大隱怎的,小隱何來?”觀音回道:“大隱拔魚鱗三片,打入凡間受苦;小隱隨吾南海修煉,五百年后,得道登仙。”鯉魚忠貞于自己的愛情,于是忍痛讓觀音拔掉了自己身上的三片金鱗,轉為凡人,與凡間的有情人結為夫妻。
小隱于野,大隱于市。其實這里的大與小,沒有比較的意思。就難度而言,大隱當然要更大些。因為除了面對自我內心的掙扎,還有自我與外界的相處問題。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種小隱的精神,那是一種情懷,一種理想。而活著的艱辛,注定還要以大隱的姿態(tài)活于世間,還要為錢而奮斗,考慮柴米油鹽,只在有空時升華自己的精神。當然,就個人而言,都是一種選擇,選擇了就要面對,也要承受其中辛苦。
(02)
吳曉波說過,人應該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必須有一份不以此為生的職業(yè)。人性里就這樣,因著興趣做著與錢無關的事都開心,可又都需要金錢,需要一份職業(yè)。真正的快樂好像與掙錢是矛盾的。吳先生點出了這兩點,一方面要有小隱的情懷,享受著非物質層次的愉悅;另一方面要有大隱的精神,為物質而奮斗。
除了自我追求方面的差別,怎樣理解人際或展示人際關系,也是巨大的差別。網(wǎng)紅復旦大學女教授說,朋友是無用的,無功利之用,交朋友是為了奉獻更多的愛。君子之交淡如水,并不時常想起,卻無處不在。這,是大隱時代的小隱情懷。如果每個人都有自己穩(wěn)定的工作,都走超市化的購物模式,人和人可以沒有交集,當然沒問題。
但現(xiàn)在各種商業(yè)模式出現(xiàn),人和人有了更多合作的機會。互相幫助,做些舉手之勞的事情,其實是更好的存在。現(xiàn)實的另一面是“只有一件事,我們很默契,你不聯(lián)系我,我不聯(lián)系你”。大隱時代卻是以這樣的方式回歸小隱,多少讓人唏噓。
比如現(xiàn)在流行的微信朋友圈。可以看出有些人滿滿的“小隱”情懷,不時分享各種勵志雞湯,各種真知灼見;有些人滿滿的“大隱”之道,分享自己的微商信息,期望自己的刷屏感動朋友,自己大愛的產品幫助到朋友。有的人受不了刷屏,也會選擇屏蔽對方。人對外界信息的接受,基本上會在“小隱”與“大隱”間有個均衡,比例大體8:2。原本很好的朋友,可能因朋友圈而分道揚鑣。其實根本還是人的立場不同,經(jīng)歷的不同。
一個有穩(wěn)定高薪的人,可能會看不上微商,站在理性的制高處評點一番;一個收入一般的人,就想兼職多份收入;一個沒有工作的人,就會利用上自己的閑暇時間,用手機與網(wǎng)絡工具,掙點錢。其實都無可厚非。正如羅振宇說的“合法掙錢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尊嚴的事,比做慈善還有尊嚴”。因為掙錢一定是創(chuàng)造了價值,或者滿足了人性的需求。
(03)
人是要以社會化的人的身份而存在的,都免了談錢。即便那樣極端的“小隱”,生活在人跡罕至的地方,手上沒錢的話,也會下山偷人家的東西吃。在吃飽肚子這件事上,關乎的是存在權,已經(jīng)和情懷無關,也不是隱不隱的問題了。
求同存異,多些理解與尊重,是當代人生存的必要態(tài)度。即便你不同意朋友那樣的方式,也要設想他的處境,理解他在為生存權而努力。時代的發(fā)展,尤其網(wǎng)絡的普及,導致信息的透明,原來依靠信息不對稱而掙錢的方式將被徹底打破。或者說,掙錢會是越來越難的事,誰又比誰好得了多少?
我們常會聽到一些感慨,什么都懂卻過不好這一生。其實是混淆了概念。什么都懂,最多是小隱層次的覺悟;而過好這一生,物質層面占主導,是大隱層次的追求。突破的方式還是行動,放下身段,做滿足客戶需求的事,做創(chuàng)造價值的事。
人本來就應該有兩個自我,一個小隱,有著與物質無關的精神快樂;一個是大隱,活于塵世,為物質奮斗,同時也有精神的富足。二者統(tǒng)一有難度的話,也不妨分離出來。正如耶穌告誡人們的,把凱撒的歸凱撒, 把上帝的歸上帝。人需要一顆分別心,該物質的時候要物質,該敬畏的時候要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