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8-21日,寧波-奉化溪口四日。
2015年的年終曾來到寧波一次,只有半天的空余時間,就在旁邊的天封塔、城隍廟和教堂瀏覽了一下。這次公司在這里組織會議,又逢周六日,于是決定去奉化溪口的蔣/介/石故居去游覽一下。
?1月18日中午,我們來到寧波,天陰沉著,既有霧又有霾,濕冷的空氣,讓人感覺到不大舒服。下午半天的時間,我們決定先去南塘老街步行街去走一下然后游覽天一閣。到南塘老街只有2公里左右的距離,于是騎摩拜單車前往。
南塘老街位于寧波古城南門外,曾經(jīng)是舊寧波商貿(mào)文化聚集地的“南門三市”,位列寧波八大歷史街區(qū)之一。老街完整保留500多米的江南傳統(tǒng)街巷,并在設(shè)計建設(shè)中成功將老街的歷史神韻、建筑特色以及名人文化完美融入街區(qū)布局,再現(xiàn)百年來寧波人經(jīng)商交易、日常生活的濃厚風(fēng)氣。老街入口是“南塘老街”的牌坊,街兩邊是青墻烏瓦、雕花閣樓,不過因為都是重修過的,所以顯得比較新。街兩邊的小店大多是賣寧波小吃的,各色各樣的小吃都有,可以盡情一路吃到底,絕對是吃貨們的天堂。在“缸鴨狗”的對面是一家叫做“南塘油贊子”的門店,外面有長長的人龍排隊,我們沒有湊熱鬧,準(zhǔn)備逛一圈后回來再買。在老街盡頭,有一家專營“蟹黃湯包”的店,店頭的電視上滾動播出中央電視臺《舌尖上的中國》上的介紹,柜臺就是灶臺,上面蒸著大籠小籠的湯包,品嘗了一下,果然名不虛傳,鮮香無比。返回又吃了桂花糕、餛飩和生煎,在剛才排隊的地方買了油贊子。其實油贊子就是麻花,嘗起來也沒有太好吃,不知道人們?yōu)槭裁炊紝Υ粟呏酊F,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南塘老街還有眾多人文古跡:南宋“淳熙四先生”之一袁/燮及其后代世居于此,此外還有著名電影藝術(shù)家袁牧之的故居、古明州通向浙南和浙西的咽喉要道甬水橋、建于清光緒年間的永善亭,以及關(guān)圣殿、同茂記、余氏宗祠、多處石砌的河埠頭、眾多的沿街店鋪作坊等。
?游畢南塘老街,已是16:00鐘的時間,天仍然陰沉的很,小雨下的霧蒙蒙的,空氣非常濕冷。感覺有些疲乏,于是決定不再去天一閣,另擇時間前往。
1月19日,下午不到4:00就散會了,我們就步行到月湖公園去走一走。
月湖公園是寧波市中心一片月牙狀的湖面,這里曾是宋明時期文人坐而論道的城中山水,如今是寧波最重要的綠肺。它雖然不比杭州西湖名聲響亮,但在寧波的地位有如西湖之于杭州。湖畔點綴著庭院和老宅子,閑來散步很是愜意。月湖中分布著芳草洲、柳汀、松島、菊花洲等島嶼,有的以橋相連,有的已于陸地完全相接。湖畔曲曲折折的堤岸、垂柳下奕棋的老人、樹林掩映的古建筑,與周圍車水馬龍的大街形成鮮明對比。柳汀街穿湖而過,正好將月湖分為南北兩個區(qū)域,期間點綴著不少遺跡和老宅。這些老宅許多被用作辦公場所,不能入內(nèi)參觀,也有一些被改建為展覽館。靠近湖邊的盧宅是辛亥革命時期對光復(fù)寧波有重大貢獻的盧洪昶、盧成章父子的住宅,此宅在清末頗有影響,現(xiàn)在只能看看外貌。月湖中段的柳汀街是月湖的中心,如今已成為市區(qū)的主要交通道路。街邊安靜樸實的賀秘監(jiān)祠是為紀(jì)念賀知章而建,現(xiàn)在是某單位的辦公場所。一旁香火旺盛的關(guān)帝廟和佛教居士林,都是始自明朝近期重建的建筑,成為“柳汀三連貫”。南區(qū)北端有一片院士林,以銀杏居多,最南端的松島上還有一所古色古香的學(xué)校。轉(zhuǎn)到月湖附近的天一閣博物館,時間已近5:00,工作人員告知已經(jīng)閉館了,于是我們決定21日上午來游。晚上,我們在月湖湖畔的石浦大酒店享用了一頓寧波海鮮大餐,品嘗了古越龍山8年陳黃酒,也算做了一次寧波人吧。
我們在途牛提前預(yù)訂了雪竇山-溪口一日游的行程,1月20日早晨7:50分,我們登上旅游大巴,開始了一天的行程。導(dǎo)游是個寧波本地小伙子,精明伶俐,舉手投足間透露著寧波人的智慧。
?車行10分鐘左右,一行人來到黃古林草編博物館參觀。對于草席我并不陌生,小時候到夏天幾乎家家鋪的都是這種草席,這種草席的原料叫藺草。后來到高中時候有了竹涼席,這種草席才不多見了。不過相對于竹涼席,我對于藺草席更加有感情,這種草席柔軟細(xì)膩,給人的感覺不似竹涼席那般生硬和冰冷。
離開黃古林,車行大約一個小時的時間,我們來到雪竇山。雪竇山有千丈巖、千丈瀑、妙高臺、雪竇寺、張學(xué)良將軍第一幽禁處等景點。雪竇山不高,只有396米。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名不見經(jīng)傳的雪竇山因了蔣家而聞名,即便是做為彌勒道場的雪竇寺也是因為蔣介石的原因才成為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不過和另外四座(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相比,可能沒有幾個人能夠知曉,所以我感覺拼湊的五大名山未免太牽強了一些。
?來到千丈巖門口,霧氣越來越大,門口的七級浮屠在霧氣繚繞當(dāng)中,勉強能夠看清形狀。拾級而上,穿過亭下湖,經(jīng)過王安石雕像、飛雪亭和乳泉亭,登上妙高臺,依稀能看見房子卻看不到其他景色。濃霧籠罩了一切,只能近距離觀看臺頂和參觀建筑之內(nèi)的設(shè)施。
妙高臺位于飛雪亭西約5 0 0米,又名妙高峰、天柱峰。頂上有一片約350平米的平臺,東、西、南三面均是峭壁,取地形之妙、山峰之高而名妙高臺,清初,妙高臺北首建棲云庵。1 7 2 6 年(雍正四年)筑石奇禪師舍利塔。1 9 3 0 年蔣介石在此建中西合璧別墅,大門內(nèi)兩旁平房各1 間,平頂陽臺。天井后3 間2 層樓房,樓上水泥走廊與陽臺相連,中門置白底黑字匾,并親自手書“妙高臺”三字。右側(cè)山巖并列亭子2 座,形式各異。1 9 6 8 年秋被毀,1 9 8 7 年國家撥款重建。
游完妙高臺,來到“張學(xué)良將軍第一幽禁處”。這里原本是中國旅行社舊址,想當(dāng)初蔣公介石把背叛他的張學(xué)良輾轉(zhuǎn)送到這里軟禁,也可能頗費了些心思吧。幽禁處的旁邊,便是“晉代名剎”雪竇寺,在舊的雪竇寺旁邊,便是2008年興建的規(guī)模宏大的“大慈佛國”新雪竇寺,登上332級臺階,便是世界上最大的坐姿彌勒銅像,連同底座共高56米,耗費了599噸銅。只可惜,濃霧彌漫,我們只能看到彌勒銅像底座上“人間彌勒”四個字,其他都在云里霧里了。在底座室內(nèi)參觀,一層環(huán)繞的是社會各界為修建雪竇寺捐款100萬以上的人名單,最大的一單是一名俄羅斯的華人,捐款九千九百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元。足可見修建新雪竇寺所耗費的資金之巨,也可以看到寧波人、浙江人尤其是浙商的資金實力。
午飯過后,游覽溪口古鎮(zhèn)蔣氏故居。蔣氏故居是溪口古鎮(zhèn)的群體建筑,它包括豐鎬房、小洋房、玉泰鹽鋪。其中豐鎬房在溪口中街,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積共1850平方米,大門、素居、報本堂、獨立小樓系原有,為清代建筑,其余都系蔣氏1929年擴建。小洋房為三間二層樓房,西式,前臨剡溪,后依武山, 占地240平方米,建筑面積共310平方米,建于1930年,蔣經(jīng)國留蘇回奉后,和妻子方良、兒子孝文在此居住了很長時間。玉泰鹽鋪位于溪口中街篾匠弄口,乃蔣介石出生之地,前后兩進,前進三間一弄樓房,后進為平房,占地716平方米,建筑面積600平方米,清末以來,鹽鋪曾兩次失火,現(xiàn)有房屋為1946年所建。
文昌閣初建于清雍正九年,是清代溪口十景之一。1924年清明,蔣介石回鄉(xiāng)掃墓,見其破敗不堪,出資請他的哥哥蔣介卿召集民工拆除重建,次年完工后建成了一座飛檐翹角的兩層樓閣式建筑,面積500平方米。蔣介石把它取名為“樂亭”并作《樂亭記》來描述其美景。1927年12月,蔣介石和宋美齡結(jié)婚后每到溪口,常在此小住,成了他們的私人別墅。文昌閣一樓為會客室,二樓是蔣介石、宋美齡的臥室和起居室。
? ? ?
豐鎬房是蔣介石幼年生活的地方。舊時溪口人有傳統(tǒng)習(xí)俗,即為祖房立名,且力求古雅。蔣介石父輩三兄弟,其祖房分別名為夏房、商房和周房。蔣父行三,是謂周房。蔣父病故后次年,蔣介石兄弟分家,眾長輩議論,囑其兄弟各立房名。從上輩“周房”及蔣介石在宗譜中屬“周字輩”(譜名“周泰”),推及西周兩位帝王的都城——豐邑和鎬京,各取第一字定為房名,分給蔣介石的祖房故而名為“豐鎬房”。豐鎬兩字,豐,代表蔣介石一房;鎬,代表其亡弟蔣瑞青一房。瑞青早死,由蔣介石兼祧承襲,故稱豐鎬房。
蔣氏故居前臨剡溪,后枕青山,風(fēng)景秀美,風(fēng)光綺麗,和毛澤東故居相比,韶山?jīng)_的確是農(nóng)村。蔣介石和毛澤東相比,也像是城市人和農(nóng)村人,但是毛主席胸懷全世界,心憂全人類,立志為為全中國造福,不貪圖榮華富貴,不貪圖安逸享樂,以“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和“糞土當(dāng)年萬戶侯”的大氣魄、大思想、大智慧、大境界、大格局最終戰(zhàn)勝了蔣氏,開創(chuàng)了新中國,得到了全中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的萬世景仰。這就是歷史,這就是英雄!
1月21日,吃過早飯,按計劃去天一閣博物館游覽。到酒店外,發(fā)現(xiàn)小雨下的又細(xì)又密,只得打車前往。天一閣位于月湖湖畔,建于明朝中期,由當(dāng)時退隱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占地面積2.6萬平方米,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藏書文化的代表之作。天一閣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xiàn)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1982年天一閣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天一閣早期藏書一萬余冊,在范欽時代鼎盛時期達(dá)到七萬余冊。后經(jīng)過日軍的戰(zhàn)火和江洋大盜的偷竊,在解放初期只留13000余冊,現(xiàn)在發(fā)展到藏書30余萬冊。不過,一般人難得一覽天一閣藏書,只有國家要人和專家才有此資格。導(dǎo)游介紹,范欽及其兒子時代,“代不分書,書不出閣”,天一閣的藏書管理甚嚴(yán),動煙酒者禁入、女人禁入、外姓人禁入、無故禁入等等,傳說嘉慶年間,寧波知府邱鐵卿的內(nèi)侄女錢繡云是一個酷愛讀書的聰明才女,為求得登閣讀書的機會,托邱太守為媒與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結(jié)為夫妻,婚后的繡云滿懷希望,以為可以如愿以償了,但萬萬沒想到,已成了范家媳婦的她還是不能登樓看書,因為族規(guī)不準(zhǔn)婦女登閣,竟使之郁郁含恨而終,遺命夫君將她葬于閣邊,化作“蕓草”與書作伴,了卻她另一種“青燈黃卷”的夙愿……這一悲劇足以說明禁約的嚴(yán)格。可嘆,書是文化的載體,藏書是為了傳播文化。但是,立下這諸多禁約,把萬卷書籍束之高閣而令其不見天日,總是覺得范欽藏書不是為了看的,這樣雖然保護了藏書,卻也是阻礙了書籍的流通,限制了文化的傳播,當(dāng)時的范欽們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思想境界呢?
天一閣現(xiàn)在不只是藏書樓,已經(jīng)被政府改造成為融于一片古代園林中的江南建筑群。東園和南園里亭臺樓榭、古木參天,碑廊環(huán)繞,碧水映階,讓人感覺仿佛進入了蘇州園林。園中的秦氏支祠、麻將發(fā)源地展示館、尊經(jīng)樓、東明草堂、狀元廳、司馬第等無一不讓人感受到寧波自古以來經(jīng)濟的發(fā)達(dá)和文化底蘊的深厚。
盡管只有短短三天的時間,但是寧波做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印象還是越來越深刻。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深厚的人文積淀,悠久的歷史文化,風(fēng)景秀麗的自然風(fēng)光,江南格調(diào)的優(yōu)美建筑以及小吃城內(nèi)琳瑯滿目的江浙名吃,都在由內(nèi)而外散發(fā)著江浙文化和江南文化的氣息,令人不由得駐足遠(yuǎn)眺,仰望深思。
寧波,的確是一個有歷史、有內(nèi)涵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