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需要明白一件事,英語可以學好,可以用的比母語更好,可以很容易就學會。
2. 關于口語,口語不好的很重要一個原因在于不知道說什么內容,且大部分人的中文表達原本就有問題,邏輯不夠清晰,導致在英文翻譯中無法準確轉換過去。解決方法是,每次想說英語時,就隨身記下來,把想到的英文和中文都記錄下來,然后回去整理翻譯,翻譯的時候盡量不要去翻譯修飾,每個語言都有各自的特色,修飾修飾詞既無必要,也無法準確,翻譯本質上是再創造的過程,這既依賴于英文水平,更依賴于中文水平。
3. 口音沒那么重要,相較于邏輯,知識儲備而言,口音是次要的。學習口音之前需要大量的學習語音,不必聽懂,主要是讓大腦熟悉音色,需要每天至少四個小時,需要不間斷的六周。不必在意口音不夠標準。說的時候盡量慢下來,注意停頓。音標很重要,要認真學習,學習時起碼已經有三個月的語音學習,(這里的語音學習是指朗讀,沒天至少一小時,堅持三個月)學完音標后就開始去用,后面查的每一個單詞都要去聽真人發音,去寫音標,成年人學英語因為已經錯了很多年,這一點尤其需要注意。可以使用愛荷華大學的美國音標在線學習程序《 Phonetics: The Sound of American English》學習音標。作為英語學習者,對我們更有用的可能是基于音標拼寫的音節劃分方法。在掌握基本基本音標后,原來的朗讀需要變為跟讀,首先查清楚每個單詞的含義及音標,并標記音標;然后不斷聽文本正常的播放;在清楚句子斷句后開始跟讀,跟讀60遍;最后背誦。以上整個過程至少持續十周。
4. 朗讀可以提高聽力,閱讀理解速度,表達能力,語音識別能力。
5. 語法很重要,如果不學習語法,水平就停留在菜市場買菜水平,都是短句,但對于我們沒什么大用。語法學習過程中,不要死背概念,應該多去查,去理解,理解了也就記住了。具體到實踐中,找一本語法書,通讀,在此過程中仔細閱讀每一個例句,對于無法與中文一一對應的例句,記錄下來并自己模仿造句,一本書通讀至少三遍,之后換一本繼續通讀。
? ? 5.1? 當我們遇到一個沒有生詞卻讀不懂的句子之時,我們就可能會猜 “究竟是哪個語法點我沒弄清楚才導致這句話我看不懂呢?” 首先要鎖定 “功能詞”。所謂功能詞是指語法書里面專門講解過的那些詞,比如 “that”、“and”、“as”、“of” 等等
? ? 5.2? 要了解語法的本質。本質上來看,語法并不是 “規定你應該怎么說”,而是 “盡量”“系統地” 解釋 “人們為什么普遍這么說”。所以,不能把語法規則當作數學公式,語法規則并不保證按照它拼湊出來的句子一定有意義并且正確。
? ? 5.3? 學英語或者干脆直接用英語沒有什么捷徑,但肯定有竅門。重要的竅門之一就是保持耐心。這么說太籠統。重要的是,憑什么保持耐心呢?憑了解,透徹的了解。剛剛提到語法的本質只是解釋 “人們為什么普遍這么說”,如此看來,就真沒有什么理由去 “背” 語法規則了;應該做的是去嘗試著 “理解” 語法規則,理解了,就等于記住了。采用 “理解” 這個動作的人,顯然比采用 “背” 這個動作的人更容易擁有耐心。再比如,了解到語法不過是 “盡量地系統化了的有例外的規則之集合”,就更容易保持耐心了。不再會覺得那些例外可恨了,只覺得那些例外只是自然存在的而已。不再為語法書的體系而感到困惑了,而是清楚能做到這樣 “頗有體系” 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6. 閱讀很重要,不把自己當作初學者,在閱讀中去學習單詞,學習語法。閱讀那些出版次數多的好書。母語的水平會影響到英語的學習。
7. 關于看電影學英語,笑來不贊同,他認為閱讀與朗讀最有效。如果真要采用看電影學英語,他的建議是,先把字幕搞懂,然后再去看沒有字幕的電影,看不懂了就回來看字幕,如此往復,整個過程都不看中文。這與我目前的做法稍有差異,我是先不用字幕去看,然后才去搞懂字幕,然后再聽。想想也不矛盾,我現在還有個事要做是用電影培養語音。但我第一步電影的字幕沒有好好搞,這是我的懶惰與自以為是導致的,后面要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