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百度百科的數字博物館“開啟高迪的神奇世界”的運營活動,仔細看了百度百科關于數字博物館做的一些東西,主打把科技和文物結合起來,包括:高清晰影像,VR,海量詞條資源搜索,這無疑為豐富人們文化生活提供了極好的資源,就比如說200億像素的秦始皇兵馬俑,確實有讓人心受觸動的感覺,記得當時去參觀的時候由于文物保護限制,“千俑千面”只能在導游詞中,和一些展覽的介紹視頻和圖紙中看到,當我在數字博物館中真的去放大每個俑的細部特征一個一個觀察時,實實在在的被古代工匠的技藝震撼到了,每一個俑從臉型到面部特征,到發型發飾都是各不相同。這真的是科技改變生活的極好例證,也讓我對數字博物館產生了興趣。平時也算是個比較喜歡逛展的人,寫些自己在逛展過程中的一些體驗吧,最后簡單再說下我對數字博物館發展的一些想法。
前一陣從臺灣旅游回來,在那個保留了中華民族許多美好品質的土地上,給我很深印象的是臺灣人用心享受生活的自在狀態。下午1點前開門的店鋪屈指可數,過了晚上9點,街上就很少能看到開著的店鋪,這是個節奏很慢的地方,在那里時光仿佛也變得很慢。臺灣的文創業一直很發達,這次確實是領略到了,大部分城市都有的文創產業園,隨處可見的文創工藝品和街頭藝人,而讓我覺得體驗非常好的是他們的博物展覽,其中不得不說的就是故宮和士林官邸,仿佛在這些文物、建筑中也可以看到臺灣人用心生活的影子。
首先說下故宮博物院,每次去博物館必備的當然就是導覽儀了,這里的導覽儀租借處儲量很大,每次儀器回收也會消毒,而且還分為了成人和兒童兩種,這在大陸是比較少見到的,具體區別后面再講。導覽儀中會介紹的展品,在展品的玻璃柜上會貼有編號,輸入即可查詢到對應講解,而講解的形式有:視頻、語音、圖片等,內容包括展品的基本信息和制作工藝,以及同時代相關的一些知識,其內容是極為細致用心的,會引導你觀察展品上的每處細節,人多不方便觀察展品時,還有圖片和視頻輔助欣賞。對適合兒童還有特殊的編號,這就是區分導覽儀的用處了,兒童和成人介紹的展品不同,相同展品的介紹詞也不一樣,兒童的更多生動活潑,展品也是趣味性更強一些的。同時滿足不同觀展年齡人群的需要。
其實每次逛展覽要說能讓參觀者有大的收獲和提升,除了展覽的布置和介紹少不了,導覽儀也發揮著很大的作用,所以導覽內容的設計和形式是布展人需要用心關注的地方。而臺灣這邊在做事情上的用心通過小小的導覽儀就能讓人感受的到。
再說下士林官邸,這個老蔣度過大半生的地方,屋子不是很大,跟故宮,偽滿皇宮,沈陽故宮這些統治者的大house比起來,真的是小巫見大巫,然而家的氣息卻充滿著每一個角落。家里很多地方都擺放這宋美齡的畫作,上面也不乏老蔣的題詞題字,家具的設計是中國古典家具的風格,床不大,屋子不大,卻處處顯著生活的趣味。
這里的導覽儀是免費租借的,租借人員也是臺灣服務業一貫的熱情溫柔。一些地方有阿媽提醒大家低聲說話,一些地方還有阿媽作講解,以臺灣人說話特有的溫柔軟糯,將屋子里的那段歷史向我們娓娓道來。地方不大但你一圈逛下來仿佛看了一部電影,能在腦海中還原出他們在這里生活的點點滴滴,仿佛看到宋美齡在畫室作畫,仿佛看到老蔣在床榻上看時報,為時局焦急,為處境憤恨,也仿佛看到他們的會客廳門廳若市,似乎也能看到他們在花園里相互攙扶,閑談散步。充分的介紹讓參觀者對這里有更清楚的了解,從而生出更多感性的認識,他們好像不再是歷史書上冷冰冰的圖畫和文字,變成了可感可知的人。我覺得很多人對歷史不感興趣不是因為歷史本身枯燥,而是設計者讓他們變得冰冷乏味。
還有一個細節讓我很受感動,一般的宣傳冊內容簡潔、豐富就已經可以滿足需要了,而在士林官邸中看到的宣傳冊,“士林官邸”四個字做了燙印處理,紙張的質感上更是花盡了心思。從踏進門開始就不斷被這種用心的設計感動著。
用心是每一個手藝人都應該具有的靈魂品質。
再說科技時代的博物館---數字博物館,幾千件展品躍然眼前,和VR結合也讓文物變得更炫,這種形式確實能讓觀眾對文物產生極大的興趣,但我覺得如果只是形式上的宏大,對人們理解文物,感受文物是不利的。人們更應關注的是文物背后的工藝、故事、作者的創作背景、不同流派的風格和整個時代的歷史脈搏,一件展品能帶給我們的知識和感觸太多太多了,不應只是想著如何把展品擺在人們面前,而應琢磨如何讓人們愛上這件展品。
我想象的數字博物館應該至少做到這幾條,讓人細看、細品、細思量。
細看:以高科技手段,向我們更細致的展示文物,看到它每一個細部特征,讓人有在手中把玩的真切感受。
細品:介紹文物的制作工藝、歷史文化背景、橫向介紹同類藝術品,縱向介紹整個歷史中它的發展和進步過程。讓人感受到展品的歷史厚度。
細思量:在逛展覽的過程中一直有一個很大的bug就是,觀展人之間的交流甚少。一屋子人對著一個展品把玩、品鑒了半天,然后都背著手點點頭滿意的離開了。像古代人一樣席地而坐,舉杯暢飲,相互交流可能做不到,但這種完全無交流的狀態是很可惜的,少了多少智慧和思想碰撞的火花。在傳統的博物館中能達到的形式或許只有線下交流會,而數字博物館則可以有很大的空間來施展,所以我覺得博物館針對藏品,或者類別展廳給觀眾有發表看法,交流意見的途徑和平臺很重要。比如一個展品,可以發彈幕,可以評論留言,甚至可以找相關專家作介紹直播,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可講可交流的東西那么多,為什么不讓它更加生活化,讓我們的文化活起來,火起來呢。
期待我們的博物館,無論線下線上都能讓觀眾收獲良多,不斷被感動,博物館不應該是冷冰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