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看來,你對這個題目感興趣了。
-1-
那么,先來問你一個問題吧:
在音樂會中,你對指揮的印象如何?
給你幾個答案,如果沒有提到的,歡迎來補充:
1 臺上唯一一個除了鞠躬以外,只讓我看背影的人。
2 拿個棒子亂比劃。
3 莫名high,剛剛竟然還蹦!起!來!了!
4 一會兒上場,一會兒下場,不知道在忙什么。
5 胳膊晃得看起來好陶醉。
以上是坐在觀眾席的列位通常對指揮的第一印象。
但是,作為一名資深的樂團演奏者,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你,我們眼里能看到的指揮還有很多你注意不到的信息。譬如:
1 哎呀,指揮剛才瞪了我一眼。對不住,我冒泡了,回去又得挨批,寶寶心里苦。
2 準備!準備!該我們聲部進了!指揮已經手指我們半天了,這地方排練的時候就老進錯,這回得小心。
3 喲,這迅猛的手勢!這是要比排練的時候速度還快啊。一起瘋!預備,起!
4 嘿呦呵,指揮又high了,我也不能拖后腿啊。趕緊搖頭晃腦,走起來!
5 恩,指揮在扭臉的時候給了我一個迷人的微笑。說明剛才的solo表現得不錯,心里美!我得意地笑。
6 指揮手心向上,邀請我謝幕呢,麻利兒站起來鞠躬。表面示意:謝謝大家。內心彈幕:又給我來突然襲擊,討厭,人家害羞嘛。
嗯,差不多就這些吧。嚴肅地說完了,么么噠。
-2-
講真,當你踏進音樂廳去欣賞樂團現場演奏的時候,一定渴望知道,指揮到底在比劃些什么?
想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一下,指揮對于一個樂團的意義。
如果把樂團比作一個人的話,那么,毫無疑問,指揮便是大腦。
從技術層面來講,指揮決定了樂團的演奏如何開頭、怎樣收尾,以及各個聲部的有序穿插與對位等等基礎問題。
從更高階的表演層面來講,指揮定義了一個樂團的演奏質感和風格。
而指揮的一切指令,都是通過手勢、借助指揮棒來傳遞給演奏者的。
那么,從技術到表演的層次遞進,指揮從“比劃”中所透露出的信號,通常包含了如下幾層信息:
第一,給出速度、力度的指示。
速度和力度是一個樂團演奏的基礎技術參數,也是指揮手勢的最基準信息。這兩個信息的指示可以分成兩類來細說。
一是一段旋律的開頭,通常指揮會以預備拍來進行示意。
也就是在正式抬手開始之前,會以極其微弱的手勢或指揮棒的動作來打預備拍,類似我們平時的“1、2、3、起”的口號。此時,打預備拍的速度和力度就是指揮對這段樂曲的技術參數指示。
二是旋律進行中,速度、力度的轉換,也就是專業術語中的“漸快/慢”和“漸強/弱”。
那么,速度的信息會通過指揮動作的幅度來體現。譬如指揮的動作愈發舒展和打開,則是漸慢的意思,而動作越來越緊湊則意味著要漸快。
而力度的信息除了與速度同步的之外,常常也會用左手來示意。譬如用左手手心向下按或往回收就意味著要漸弱,甚至有時指揮的身體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蜷縮,而左手手心向上抬則意味著要漸強。
第二,給出各聲部的進、出指示,統一音樂中的穿插、銜接與對位。
一個樂團,可以分成若干個大的聲部。而每一個大的聲部,還會再細分成很多個子聲部。每一首樂曲中,不是所有聲部都會從頭一直演奏到尾的,中間往往會有休息。
那么,當你休息結束,重新開始演奏的時候,就涉及到與其他聲部的對位。此時,你可以通過默數節拍、小節的方式來確定演奏時點。而其中,重要的聲部進出時,指揮一定會以手勢來進行示意,甚至有時,指揮會提前就給出示意準備。
所以說,樂團演奏和獨奏相比,最重要的區別就是要學會看指揮。尤其是像打擊樂這樣的聲部,某些特殊樂器常常一休息就是半首曲子,然后突然要敲關鍵的幾下,如果不看指揮,又數錯小節的話,冒泡就是鐵鐵的了。
第三,給出感情基調。
一段旋律,激動或低落,喜悅或難過是作曲家通過樂譜來記錄的。但是,激動到幾分,難過到哪種程度則可以根據指揮在現場的示意來決定。當然,通常情況下,是因為觀眾熱情而更加激動。
但是,一些關鍵位置的情感基調,則是由指揮來決定。譬如音樂段落中間的休止,悲傷時,留白多久才合適,這就取決于指揮的現場拿捏。還有最后的結尾,長音要把情緒推向最高潮,那么要演奏多久收尾則同樣由指揮來定奪。
每一次,都可能會不一樣,而這也是音樂現場欣賞的重要魅力之一。
第四,耍酷和起范兒。
這其實就是不同指揮的表演風格。有的沉穩、有的活躍。就好像同樣是熱烈的音樂,有的就身體輕輕晃一晃,點到為止;有的要踮起腳尖來,長袖曼舞;有的竟會跳起來,張牙舞爪。
不論是指揮還是演奏者,其實現場的表現力都是決定演出質量至關重要的一點。不可否認,現場表現力越強,就越吸引人。
-3-
最后,再談談大家看不懂的指揮上下場。
通常來說,音樂會開始,指揮上場了,曲目之間是不會下臺的。但是,幾種情況例外:
1 下一首是協奏曲,有獨奏演員上臺。此時為了表示尊敬,指揮會下臺,和協奏演員一起上場,以示邀請和歡迎。
2 下一首曲目在樂團編制上有較大變化,譬如從全團演奏到小樂隊。此時,現場布臺會有較大調整,于是指揮下場,下一首曲目無關的聲部也會下場。
3 有些音樂會會設置主持人,例如普及性質的。樂曲之間會有大段的介紹,此時,指揮也可能下臺。
4 音樂會中場休息或結束。
5 正式演奏的最后一首曲目結束后,和返場的曲目結束之前,指揮會頻繁上下場。
這意味著音樂會本來是結束了,但是現場觀眾反響太熱烈,掌聲不斷,強烈要求返場,于是指揮接二連三地返場演奏。因為每一首曲目都可能是整場音樂會的最后一首,所以,每一首結束后,指揮都會下臺,然后再上臺返場或正式謝幕。
沒錯,要的就是這點欲拒還迎的意味,非得臺下的觀眾一請再請,臺上的才肯半推半就。所以,謝謝配合啦。
一場音樂會中,指揮絕對是不可忽視的一大看點。
絕大多數的音樂廳,舞臺都是只有三面有觀眾席。假如你想近距離觀察指揮的動作或表情,可能只有側面的座位才能將將擦個邊。
但是,不排除也有像國家大劇院音樂廳那樣,四面都有座位的舞臺。
所以,如果你看完這篇文章,對指揮的比劃產生了一點興趣。下一次再進音樂廳的時候,不妨嘗試購買舞臺背面的座位。
這樣,在欣賞樂團演奏音樂的同時,也可以看看指揮的表情和動作。說不定,你也會發現一些以前沒注意過的小秘密喲。
我是芊芊,一枚立志用接地氣兒的語言說音樂的女紙。我舉手保證,所有內容皆取材自真實生活經歷,絕不百度。
如喜歡,歡迎圍觀我的專題“漫談音樂”,來看更多有趣、有料的音樂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