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你想要上班,是因為這是你唯一的飯碗
疫情爆發后,很多企業選擇在家辦公,朋友圈還有微博上都在刷屏:開工了開工了,終于上班了,業務全面開啟……
休息很多天,從剛開始放假的躍躍欲試,到現在躺在家里度過春節,呆在家里什么都干不了,整天都刷微博,看劇,要么就跟父母永無休止地吵架,再到睡醒一覺后發現假期又延遲的焦慮。
這個春節,很多人不討厭上班,而是想上班想瘋了,每天都在焦慮:到底什么時候上班?這假放到什么時候?我不想要這么頹廢下去了!
這次疫情,讓無數的上班族明白一件事情:上班才是多數人的詩和遠方。
曾經微博上有個話題叫:“我不想上班”。參與討論超過8萬,瀏覽量8000多萬。
大家都在吐槽上班的辛苦和自己的委屈,羨慕做自由職業者,不用朝九晚五地上班,呆在家里或者咖啡館,喝著一杯咖啡,開啟工作,太愜意了。
現在發現,自己壓根就沒有做自由職業者的命,別說自律了,連業務都沒有。
不上班,沒錢;上班,哪怕混日子,好歹有業務,有事情可以干,有工資可以發。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個網友吐槽,因為疫情的關系,單位決定這個月工資只發一半,而網友要還房貸,家里還有孩子,再加上生活費,這些重擔都壓在一個家庭上。
如同《小歡喜》里的黃磊飾演的企業中層,人到中年被裁員了,工作壓力和業績全部都消失,可以遛遛花草市場,可他卻哭了。
妻子降職、兩個高三孩子、學區房的開銷,這些都需要錢。
離開企業,你就沒有錢,而生活的壓力不會消失。
上班,是多數人的飯碗。
即便你做得不開心,但為了生活,必須忍受。
不是企業需要你,而是你需要上班。
02.上班和工作從來都不一樣
有人說:“當有一天,上班成為一件讓你每天早上醒來就感到無比痛苦的事情,你就該考慮換份工作了。”
在父母年代,上班是件讓人羨慕的事情,到了80年代后,“上班”成了一個很喪的詞語。
別看現在上班族都嚷著要上班,疫情結束,一切都恢復常態之后,不想上班的心再一次騷動起來,又陷入到不想上班的情緒當中。
根據國內招聘網站發布的《2019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觀察報告》,多數年輕人選擇“慢就業”和“不就業”;在《2019離職與調薪報告》顯示,2018年員工整體離職率為20.9%,比前幾年低,而原因不是大家想工作,而是受到中美貿易的影響,行情不景氣罷了。
也就是說,如果有機會可以不上班,年輕人就會選擇不上班。
你有想過這是為什么嗎?
對于上班,無所事事的時候想著它;有事的時候想要放棄它。
在《圓桌派》里就給出答案。
現在的年輕人,不是不想工作,是不想上班。
“上班”帶著一種勉強的、被動的、不情愿的、單純為了不被帶上“無業者”帽子的那些家境一般、又沒有什么特殊才能的青年人、中年人所做的事情。
對于上班族來講,上班就是個人和企業的“商業交易行為”,公司買你的勞動力,你在規定的時間,規定的地點做規定的事情就支付你工資。
“工作”代表著一種積極向上,并不單純為了不被別人歧視為無業者的,有奮斗目標并結合自己能力、想要的工作中實現自身價值并能樂在其中的人。
簡單來講就是:上班是幫別人做事,工作是為自己做事。
我們嚷著不想上班或者想要上班,并不是我們有多喜歡工作,而是別無選擇。而對于工作有驅動力的人來講,工作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完全不會受到疫情的影響。
只上班,不工作,是為了生存;
只工作,不上班,是為了熱愛;
不工作,不上班,是為了有人養。
03.工作,是為了找到更好自己
我們總是抱怨工作,但真正的工作應該是帶來幸福感、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方式。
在《只工作,不上班》這本書里,作者采訪了20名不上班青年人,其中有一個佟海寶,他原來是新精英的市場總監,后來成為獨立手機攝影師,開設手機攝影培訓課,現在他就是一個在家上班的自由職業者。
這條道路,他走得并不順利。
2009年,佟海寶大學畢業后,有一份重點高中體育老師的工作擺在他面前,卻拒絕了,他雖然學師范,但不想當老師,因為一眼就能看到20年后的自己。
畢業那年,他選擇“北漂”,住在西北五環外的出租房,10平方米空間內住著三個人,沒窗戶,沒廁所,一個月房租200塊,領著1300元的月薪,吃著5塊錢一餐的路邊攤,但他并不覺得苦,后來他進入一家剛剛起步的公司從事市場營銷的工作。
工作很忙,每天兩點一線,但他的思想沒有困在1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開始學攝影,當時的薪水不高,但他還是辦了一張信用卡,分期買了一臺3200元的單反,每個周末都帶著相機去不同地方拍照,從此愛上攝影,到現在為止已經拍了10萬張照片,電腦里的照片幾乎有150G。
有一次,單位組織去尼泊爾徒步,他花了一年的工資,背著30多斤的包爬了7天,第一次登上海拔4000米的高峰,拍了幾千張照片。回國后,花了1個多月時間,整理照片并寫了游記,發到旅游平臺馬蜂窩,閱讀量上了50萬,拿到3000元的稿費。
佟海寶很少刷劇、打游戲,把下班后的時間全部都獻給了興趣,最終將興趣變成了工作,為之奮斗。
很多人問在“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
只有把工作當成公司的事,才需要平衡,如果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情,并且做的就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是完全不需要平衡的。
就像佟海寶一樣,他享受攝影旅游的快樂,所以他發自內心地做每一件事情。
當我們羨慕自由職業或者斜杠青年的時候,我們不僅僅羨慕他們能賺錢,還羨慕他們有一個熱愛自由的靈魂。
而你沒有。
04.這是最好的時代,只要你有心,個體可以崛起
如今,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
你有沒有想過,疫情結束后,假如單位要裁員,你是其中一個,你除了現在手頭上的活,還能干什么?
如果你沒有,那就要當心了,因為你被替代的風險很大。
現在是一個個性化時代,最大的風險就是你是一個毫無特色的好人。
在組織里有你沒你都可以;而你離開組織,完全沒辦法生存,這就麻煩了。
所以,與其依賴企業,與企業共存亡,還不如讓個體發光,這樣你會被更多人看見。
怎么做呢?兩點建議。
首先,你需要提高自己的能力,打造成一個手藝人
大家都知道“工匠精神”,這個詞起源于日本。日本在工匠上面,不僅僅是說說而已,在日本,那些有特殊技能的人有一個專有的榮譽,叫做“人間國寶”,在1950年日本頒布的《文化財富保護法》中,明確規定日本文部省擁有認定以及接觸認定“人間國寶”的權限和程序,而且每年會給予200萬日元的經濟支出給被認定人。
雖然在國內,工匠人這個角色還停留在表面,但未來這個詞會越來越重視。因為人工智能越來越機械化,人們會更加追求個性化,這就是手藝人的舞臺了。
找到一門你獨特的手藝,可以是香水調配師,可以是寫作,甚至是服裝搭配。時尚公眾號深夜發媸徐老師曾經采訪Fil小白,她是國內知名的造型師和時尚博主。
徐老師問她:“現在是不是很多明星找你逛街買衣服?”她說:“是的,你們逛街是樂趣,而我逛街是工作,在有限時間內給明星提供專業的建議,選擇適合她們的衣服。”。
打造手藝人,是提高你身價的方法。
其次,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職業,只有適合的職業
很多人抱怨自己的工作,抱怨到極致就會問自己到底適不適合這份工作?這確實是個好問題,但過于抽象,可以采用“明尼蘇達工作適應論”問自己是否適合當下的工作。
問自己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在現在的工作中,你最迫切需要提升的是成功度,還是幸福度?你是干不好,還是不想干?
第二個問題:如果答案是干不好,那么提升的地方在“企業需求”“個人能力”的匹配度上 ——我是不是真的理解組織的需求,我該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三個問題:如果答案是不想干,提升點則在“個人需求”和“職業需求”的匹配度上;我是不是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職業有時候能給你想要的,有時候沒有,因為大部分時候公司也不知道你想要什么,如果知道自己想要的,需要什么能力才能獲得這個收益?
這個職業模型雖然簡單,但背后透露出職業的底層邏輯:等價交換。如果當下的公司能提供你想要的能力或者需求,那就不要抱怨;如果不能,要么跟領導提出你的要求,要么跳槽,找到符合你需求,對方也看重你能力的企業,這樣相互交換匹配不斷循環,最終實現共贏。
這次疫情,不僅僅是武漢人,無數的行業還有上班族都遭受了重傷,但不必過分抱怨。
一個人對外部要求越高,自己的能力就越差。
你無法改變環境,也無法預知環境的變化,你能做的就是跟你的環境互相匹配,不斷成長,讓個體變得更有價值。
愿你找到一條“適合且熱愛的路,一直堅持走下去。
也希望未來的社會,每個人都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沒有人抱怨工作,這應該是一件讓人感到快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