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寫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擁有大量的粉絲閱讀,最好能寫出10W+的爆款文章。我也不例外,只是寫作這么一段時間以來,閱讀量依然少得可憐。這是為什么呢?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離不開一個根本原因,那就是——
寫得不夠好。
回歸初心。其實,寫作本是一件很自我的事情,是自己的思考過程,也是一個與自我的對話過程。想要成為一名好的寫作者,首先應該要寫出讓自己滿意的作品。因此,與其一開始就功利地追求閱讀量,不如從初心出發,先專注于怎么把文章寫好。
把文章寫好,基本功的打磨必不可少。《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篇幅簡短,小巧玲瓏,書中圍繞結構、風格、可讀性、語法等方面,告訴我們如何打磨雕琢文章。
本書作者布蘭登?羅伊爾,是一名出色的作家,其作品先后五次榮獲“國際圖書獎”、五次榮獲“總統圖書獎”金獎,2011年榮獲“年度教育圖書獎”。
下面,我將結合自己寫文章的一些心得,來回顧讀完本書的收獲。
一、結論先行,開門見山
一般來說,寫作是圍繞一個中心思想展開的,先向讀者亮明中心思想,接著再告知原因,或提供支撐觀點的例子和細節,可以讓讀者一下子捕捉到你文章的寫作意圖,不會讀到似懂非懂、云里霧里。
舉個例子:
今天,我本打算像以往一樣去圖書館寫作的,但是因為出門的時候遇到了交通管制,我無法搭乘地鐵,我就想著要么去星巴克寫作好了,但是離我最近的星巴克今天人滿為患,最后不得已,我只好去了人流量較少的漫咖啡。
閱讀上面這段話的時候,你一定會覺得:太啰嗦了!盡管作者把整個過程交代清楚了,但是卻讓人讀得不耐煩。試著換一種表達方式:
今天,我去了人流量較少的漫咖啡寫作,而沒有像以往一樣去圖書館或星巴克,一是因為交通管制無法搭乘地鐵,二是因為星巴克人滿為患,所以最終選擇了漫咖啡。
這樣一改,讀者一下子就捕捉到了最重要的消息,是不是簡潔清晰多了。
二、分解主題,運用寫作結構
也就是,將文章進行主題分塊,把你想要寫的內容分解為二到四個主要部分,一般三個部分為最佳。
每個部分可以再開頭使用引導局句或是主題句,讓文章結構清晰,邏輯分明,也讓讀者用最短的時間抓住每個部分的要點。
在寫作的過程中,要靈活運用轉折詞。就如書中所說:轉折詞好比語言的交通燈,具有舉例、對比、接續和總結的作用。比如:用“因此”提示以下內容為總結;用“而且”則提示以下內容為遞進。
寫作的過程要有邏輯,切忌零零散散地羅略觀點,最常用的六種結構包括:
范疇結構
評價結構
時間結構
比較結構
線性結構
因果結構
此外,書中還介紹了一個“萬能”的寫作結構,盡管不是最出彩的,但是卻清晰使用:
1、選擇和亮明作者的立場;
2、先把結論寫下;
3、分解觀點,進行論證;
4、使用轉折詞。
三、讓內容更豐滿
如何讓文章的內容更豐滿,這本書也給出了建議:
第一、用案例和細節去論證你的主題或觀點
寫作高手一般不需要將主題反反復復論述,而是會巧妙地通過實例和細節去加深讀者的印象。
舉個例子:我是一個很熱愛讀書的人,非常非常熱愛讀書,特別特別熱愛讀書。
這個句子,的確是告訴對方你愛讀書,但是卻空泛無力,而且顯得啰嗦冗長。不如換個說法:
我熱愛讀書,每天泡圖書館或是書店的時間長達5個小時,我家有8個滿滿都是書的柜子。
這樣一來,還怕別人不知道你“熱愛讀書”嗎?
第二、巧用軼事
也就是講故事。一般來說,讀者對于故事的興趣是最大的,在文中穿插有趣的故事,不僅能夠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而且可以起到加深記憶的作用。即便是科普文、說明文,也可以巧用寫故事的方法,去豐富文章內容。
例如,寫微波爐的說明文。你可能會從微波爐的外觀、功能、注意事項去展開說明。這當然沒有問題,但如果可以在寫的過程中插入一些小故事,比如寫一個有人曾使用微波爐熱雞蛋導致爆炸這樣的故事,來強調使用過程中該注意的事項,文章就更具可讀性了。
第三、長句變短句,刪除不必要的詞
不少寫作者喜歡寫長句,但其實短句更能捕捉讀者的眼球,讓人有一目了然的感覺。同時,文章冗長也會引起讀者的反感。
例如“他是一個剛開始學習寫作的新手”,乍一看,好像沒什么問題,但是“剛開始學習寫作”和“新手”不就是表達同一個意思嗎?
書中指出,要確保文章用詞簡練,可以刪除不必要的詞,例如:一些、稍微、一點兒、相當等;還有一些自指的詞:在我看來,我覺得,我感覺,等等。
四、反復修改,提升閱讀體驗
唐代詩人賈島關于“推”和“敲”的斟酌早已成為千古佳話。還有一句老話:“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說明了一篇文章寫成后只有反復多次修改,才能使文章趨于完美。
就如文中所說,一篇文章得修改到無法再修改了,方才稱之為完成。我們寫一篇文章,并不是說把最后一個句號給劃上就為之完成,應通過多讀、多推敲、多打磨、多修改,才能停筆。
反復修改之后的文章,在呈現給讀者之前,還要考慮對方的閱讀體驗。一般來說,可以多斟酌一下排版,排版舒適,就給了讀者一個點擊閱讀的理由。
想起楊瀾的一句話:“沒有人有義務必須透過連你自己都不在意的邋遢外表,去發現你優秀的內在。”
這句話用在寫作上也是合適的,排版就像外表,排版不好,再好的內容也難以被人發現。
總的來說,《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為寫作者總結了高效實用的寫作方法,薄薄的身材蘊含著大大的能量,是一本可以被越讀越厚的書。
誠然,寫作不可一蹴而就,對于寫作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了解寫作方法,而是要大量地將其練習和運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