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老媽要我幫她申請一個微信號。
我嫌麻煩,手機仿佛洞察了我的心思,一直收不到驗證碼,最后不了了之。
那半個月,我每次回家,老媽都要叨叨幾句,實在拗不過老媽,還是申請了一個微信,給她取了一個昵稱,七月。
也不是小清新啦。
老媽是七月的生日。
那段時間朋友圈狂刷著《七月與安生》,聽說口碑很好,雖然我沒看過這部電影,不過還是應景的給自己換了個名字,安生。
我喜歡這個名字,這個引申的反義詞,人生哪能安呢?
陰天,下雨,終于有時間窩在床上看《七月與安生》,旁白念到:
她們在書里讀到,如果踩住一個人的影子,那個人一輩子不會離開。
這時,手機突然黑了屏,冒出一陣鈴聲,來電人那里顯示著“額娘”,老媽說,你為什么不回我?給你發了那么多微信。
我面色不改的說,忙啊,沒看到。
回頭,我切換了賬號,發現老媽確實發了好幾條微信語音。
沒錯,我不是登錄賬號,而是切換了賬號,因為我加她的那個微信,是我幾乎棄用的號。
也許是因為長大了,想建筑自己的世界,需要有自己的隱私。
不喜歡看到所謂的大人、親戚、領導對自己的言論評頭論足,于是,連分享都變得隱私起來。
不能隨心所欲的發心情,因為,他們洞察的可能比你想象的還多,所以,后來,我帶走老友去了我的微信小號。
老媽發來的未讀微信語音,我一句一句的聽下來,開始是嘮嗑,比如:誰家親戚孩子滿周歲,你去不去啊?等等。
最后她說,我沒有叫你的名字了。
聽到這里,我有點愕然,趕緊把聊天記錄定位到,我發送的最后一條信息。
那條信息是很多天之前發的。
大意是叫老媽不要每句話之前都喊一句我的名字,直接說就好了。
發這句話的原因是,老媽不會拼音,我教她發語音聊天,可能是對這種聊天工具比較陌生,每句語音之前她都會喊一聲我的名字,聽起來實在是有點辣耳朵,所以,我回了她那條。
之后,我便很久沒有登錄過那個賬號了。
老媽對微信半懂不懂,于是就天真的認為,她發的每句微信,我都回復她,“不要叫我的名字了。”
她一定是聽很多次了,想來,老媽是很想融入我的生活吧,所以才會拋棄她在圈子里的威風凜凜,露出少有的笨拙樣子,學習這些東西。可能她不會看朋友圈,她也不知道什么叫“屏蔽”,她只希望,她發出的微信能夠得到及時的回應。
不知道什么時候,她變成了我看過的文字里描述的那樣:
你長大了,她卻變成了小孩。
前不久回家,我趁她炒菜的時候,用微信小號加了她,刪除了之前的微信號,然后,裝作什么也沒發生。
她端著菜出來的時候,還在埋怨我不回她。
她說,微信挺好的,這樣,不用付電話費了。
我知道,她不是這個意思。
我想,如果沒有踩住她的影子,她剩下的半輩子也不會離開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