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戀上了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在閱讀過程中,我常驚訝于作者對人物心理剖析之細膩,對人性洞察之敏銳。我曾思考過影響我們成為作家的障礙到底是什么。就我個人而言,拋去天賦這一無法靠人力改變的因素,也拋去時間、精力這些經常作為借口的低級障礙,原因之一是認知有限,以至于沒有足夠的素材,也沒有深奧的思想。另一個原因則是表達能力弱,即使有很多感受也無法通過文字準確地表達出來。簡而言之,就是無話可說和有話又說不出來的問題。
為了克服這些障礙,我開始反復閱讀并模仿自己鐘愛的作家,不厭其煩地推敲語言文字,并從身邊的事情入手,嘗試著將長期縈繞在腦中的疑問以故事的形式展示出來。如果我的這篇文章能把一個故事講清楚,又能恰如其分地體現出主人公糾結、矛盾的心理,我也就達到了此次寫作的目的。
當然,如何評判一個作品的優劣,又或者寫出來的文章應該達到什么樣的效果,這些都因人而異。我不否認,我的確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引起更多讀者的共鳴,但是囿于個人經歷的不同,這篇文章可能只會帶給小眾讀者以身臨其境的感受,且愿意繼續與我一起思考和探尋。如果一個作品能夠讓每個人都看到自己的影子,那必然是一個鴻篇巨著,一個時代的寫照,一部人類的瑰寶。既然已經認識到自己沒有寫作天賦,我便只求能在有限的故事框架中塑造一個有血有肉的“少數派”,把寫作當成一個表達自己,并能與志同道合的朋友進行交流的出口。
我成不了天才作家,甚至成不了毛姆和三毛,但我力求做到“不自欺”,“我筆寫我心”,用寫作來完成一次同自己的對話。最后,我愿用毛姆的一段話作為此篇結尾,以鼓勵自己,鼓勵每一位真誠的寫作者。
“作者為他一本書花費了多少心血,經受多少磨折,嘗盡了多少辛酸,只為了給偶然讀到這本書的人幾小時的休憩,幫助他驅除一下旅途中的疲勞。如果我能根據書評下斷語的話,很多書是作者嘔心瀝血的結晶,作者為它絞盡了腦汁,有的甚至是孜孜終生的成果。我從這件事取得的教訓是,作者應該從寫作的樂趣中,從郁積在他心頭的思想的發泄中取得寫書的酬報;對于其他一切都不應該介意,作品成功或失敗,受到稱譽或是詆毀,他都應該淡然處之。”
P.S.最近在簡書上看到一篇以“為什么放棄日更”為主題的文章,也看到一些指導寫作的要求每天都寫幾百字,由此可見,學習寫作這條路真的很艱辛。作為一個身體不太好,又不用以寫作為生的人,實在無法對自己開展魔鬼式訓練,只是在有寫作沖動的時候,才寫上幾筆。然而即使沒有形成習慣,在寫《小葉子的世界》時,每天都會完成1000字左右,主要由于那個階段想法太多,文思簡直要噴涌而出,如果不加控制,一下完成兩萬字,恐怕自己身體也吃不消。后來,又陸續寫完了《哪有你這樣的貓》和《阿連》,雖然字數不多,卻讓我陷入到一種情緒中久久不能自拔。因此,每完成一篇作品,我都要緩上很久。每篇作品都是嘔心瀝血,懷著一顆赤誠之心,展示最真實的自我,也許,這些就是寫作于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