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水晶,資深旅游媒體人兼正經吃貨
最近,丹麥生蠔著實火了一把,緣起于丹麥駐華大使館“不經意地”抱怨“國內生蠔泛濫成災”,引得中國吃貨們摩拳擦掌。丹麥首相拉斯穆森也表示:“歡迎中國游客來丹麥,幫助我們消耗從海里打撈的新鮮美味生蠔。”于是,各大旅游網站紛紛開設“丹麥吃蠔之旅”線路,頗有“路見生蠔拔刀相助”之意。
那么,蠢蠢欲行的吃蠔老饕們,你們真的懂生蠔嗎?
生蠔的英文“Oyster”一詞,源于印歐語中的“Ost”,原意為“骨”,這是因為生蠔的外形顏色都跟骨頭相像。考古證明,生蠔在250萬年前就已經存在,而人類出現才15萬年。早在羅馬帝國時期,這種被認為強身健體的神物,已成為當時上流社會宴會餐桌上一道不可缺席的程序。
維多利亞王室曾為求容顏常駐,餐餐食用生蠔。
法國人尤其鐘情生蠔,畫家讓?弗朗索瓦?特魯瓦專門創作了一幅名為《牡蠣宴》的著名畫作。
19世紀的紐約是生蠔的鼎盛時期,隨便一家餐館的餐桌上,都能見到生蠔。
西方稱生蠔為“神賜魔食”,日本則稱其為“根之源”,民間一直流傳著吃生蠔能提高性欲的說法。18世紀享譽歐洲的大情圣卡薩諾瓦曾號稱,一頓墮落的早餐可以在浴室吃下擺在情人胸脯上的50只牡蠣,從而助他大振雄風。
至于生蠔是否真的可以催情這件事,其實不需要科學證實。你看法國著名的美食家安東尼說怎么吃,就明白吃耗本身已然是一個催情的舉動。
“撬開蠔殼,嘴村抵住蠔殼邊緣,輕輕吸允,舌尖觸及蠔肉,柔軟多汁,嗖地一下,豐富肥美的蠔肉進入口腔,綿密地宛若一個法國式深吻,有種令人窒息的沖動……”
頂級可生吃的生蠔,有嚴格的生存環境限制,它們必須棲息在純凈無污染的一級海域。比如被譽為“蠔中之王”的法國貝隆Belon。因為入口有強烈的金屬味,所以又被叫做銅蠔,是吃蠔老饕們的最愛。
貝隆的生長條件極為嚴苛,成長期比其它蠔要慢差不多一倍時間。
首先,貝隆牡蠣每年只繁殖一次。一百多年來,收集蠔苗的傳統做法通常用表面涂著一層石灰的瓦片作為采苗器,成堆地放于潮間帶,讓蠔苗自己依附在上面。大約過了六個月,幼蠔成長成為小蠔時再搬回瓦片,然后從瓦片上刮下蠔苗。
蠔苗先被安排在法國布列塔尼北面的沿海飼養。蠔在年輕時在深海飼養,冰冷的海水可以令蠔茁壯成長。由于海水的浮游生物不及河水多,所以長出來的蠔味道較單薄。
三年后,待蠔成長就會被送到貝隆河,一方面讓它吸收咸淡水交界豐富的礦物質及浮游生物,另一方面也可減低海水咸味。至于要在貝隆河逗留多久根據情況而定,因為不同的天氣、水溫、降雨量,都會影響河水的質素、鹽分的濃度。
由于貝隆河口狹窄,而且就是得短短二十多公里,加上政府對貝隆蠔出產的水準、衛生程度監管甚嚴,所以產量很低。貝隆蠔的生命力比一般蠔弱,對水質極其敏感,由蠔苗到成年蠔,損耗量超過一半。
如何正確打開吃生耗的姿勢?
像品酒前要先聞香氣一樣,吃生蠔前先嘗一口蠔殼中的海水,從某種意義上,那封存在蠔殼里的孕育了生命的海水才是生蠔的一切。吃蠔老饕們總愛在打開蠔蓋后先嘬上一小口海水,來自不同產地的海水味,仿佛能將人帶回這只蠔的故鄉,有時透著溫暖的柔和,有時帶著深海的粗狂。
不同品種的生蠔一起吃時,順序也有講究,和品酒相似,一般從口感較柔和、較淡的咸口生蠔開始,由淡及咸,再吃奶味重的,最后吃最甜的。比較專業的生蠔吧,通常也會按這個順序來排蠔,在吃的時候將蠔按照上述口味原則順時針排開。
吃生蠔配什么酒?
生蠔與香檳的搭配可以說是貴氣的門當戶對。香檳、白葡萄酒,和干烈型的雞尾酒都是吃蠔的常見搭配,還能去除生蠔留在口腔和呼吸道里的腥氣。
老饕們通常會選擇來自生蠔產地的酒作為搭配,阿爾薩斯地區的雷司令酸度適中,并帶有迷人的礦物質味道,適合搭配法國本土生蠔。澳洲生蠔推薦搭配南澳或新西蘭酸度不太高的霞多麗或長相思;美國生蠔則推薦搭配美國本土的不過桶的霞多麗和灰皮諾。
不知第一個吃生蠔的人類究竟是怎么想的,居然會對這堅硬粗狂的蠔殼下手。而今天,無數人為那溫柔蠔汁包裹著的豐腴柔軟的口感所傾倒。
海明威也曾描述過吃生蠔的體會:“當我吃下帶濃烈海腥味的生蠔時,冰涼的白酒沖淡了生蠔那微微的金屬味道,只剩下海鮮味和多汁的嫩肉。我吸著生蠔殼里冷涼的汁液,再藉暢快的酒勁沖下胃里,那股空虛的感覺消失了,我又愉快起來。”
留言說說
生蠔,你喜歡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