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孩子都有過制定了計劃卻又中斷、拖延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孩子的自制力和自律能力不夠,良好的執行習慣沒有養成。
我們作為孩子的父母,與其指責他、批評他,不如試著理解他、幫助他、伸出手拉孩子一把。
孩子愛拖延、不自律的背后,一定有個需要被看到的原因,你看到了,問題就解決了。
孩子討厭被粗暴的委派任務
產生抵觸情緒
央視主持人董卿給人的印象一直都是沉穩大氣,理論上她應該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但是她也曾經相當的“不自律”過。
她說父親是個非常嚴厲的人,在她小的時候,無論冬夏,都是天還沒亮,就讓她去家附近的中學跑1000米。
董卿則覺得自己一個人在跑道上跑步顯得特別傻,所以就經常會耍小聰明,下樓以后找個門洞躲著,估摸著時間差不多了,再裝作氣喘吁吁地跑回家,蒙騙父親說:“累死我了,可算跑完了!”
很多時候我們給孩子們制定計劃、委派任務,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
但是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威脅、被強迫、被控制著做這些事情的,孩子們很可能就會用“非暴力不合作”的蒙混戰術,來進行他們自己的消極抵抗。
解決方法
教育孩子,最忌諱的就是簡單粗暴。一定不能讓孩子感覺到家里所有的“規”,都是為他一個人“定”的。
所以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可以多跟孩子溝通,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參與感和儀式感,引領著孩子入門。
我一個朋友家的例子就很典型。他們家孩子小時候特別不喜歡坐車里的安全座椅,每次扣安全帶都是一番搏斗。
直到有一天朋友的老公對孩子說,爸爸任命你做咱們家的“安全天使大人”,每個人的安全帶都由你來監督檢查,不合格的人你有權利處罰他。
之后孩子每次坐車第一句話就是提醒所有人扣安全帶,自己更是搶著第一個扣。
他們家孩子被“套路”得當過“刷牙天使大人”、“閱讀天使大人”、“節約食物天使大人”很多官職,孩子到現在,生活方面的自律能力都比同齡人要好。
我們制定規則的時候,要盡量的照顧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孩子會更傾向于聽從喜歡他們、尊重他們的人。充分跟孩子溝通,是解決孩子抵觸情緒最好的方式。
孩子對成功的信心不足
害怕失敗,有畏難情緒
這一點相對來說有點復雜,有些情況是因為目標定得太寬泛,比如學好英語,好好聽課這些,孩子不知道怎么去執行。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不愿意脫離自己內心的舒適區,懼怕新環境和改變。
顧城有一首詩叫做《避免》,很好的詮釋了這個邏輯:
“你說 你不愛種花
因為害怕看見花一片片的凋落
所以 為了避免一切的結束
你拒絕了所有的開始”
孩子會擔心自己做了也做不好,為了避免最后的失敗,所以孩子們選擇逃避。這樣即使真的失敗了,還有一個心理安慰是:
“我挺聰明的,就是沒好好做,我要是好好做了,一定能……”
解決方法
任何一種習慣的養成,最初一段時間都是最困難的。不能完全靠孩子的自律,還必須配合父母的幫忙。
以我朋友圈里的那位媽媽為例,她跟孩子一起定的計劃是:
每天寫一篇日記、每天背誦一首唐詩、每天閱讀1個小時。
孩子語文底子本身不是太好,所以他不容易自律,并不是自己本身沒有決心,可能只是真的覺得難,大腦自然而然的對改變的一種反抗。
比較可行的是循序漸進的來 ,稍微降低一下對孩子的要求。
比如每天一篇日記孩子寫不出來,可以允許孩子每周有兩天時間坐在書桌前,寫任何自己想說的話。無論寫什么,只要寫夠10分鐘就可以。
每天閱讀1小時的專注度不夠,可以允許孩子先每天讀20分鐘的書。
這個階段只要孩子先邁出了雙腳,有了進步和改變,就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就值得鼓勵。
孩子注意力被分散掉
沒有一個適合堅持的環境
自律的要素之一就是專注力,一個孩子如果做事情經常被打斷,他就很容易被各種事情所吸引,到最后該做的事情,都沒有做好。
我就見過一個孩子,原本在好好的寫作業,但孩子奶奶在一旁看著也許是心疼,一會兒幫孩子扇扇風,一會給孩子遞上盤水果,一會又糾正孩子的坐姿和握筆姿勢……
奶奶的做法,實際上就是在不斷的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同理的,如果學習環境過于嘈雜、書桌書房擺放物品過于花哨、一次性給孩子的任務過多,經常被各種事情打斷,都可能造成孩子專注力的降低,自律也就更無從談起了。
解決方法
在這個部分,主要是靠父母對孩子的學習環境做出一個整體的安排,盡量讓孩子的計劃在執行的時候,可以安靜的不被打擾的進行。
如果實在做不到不被打斷和打擾呢,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打斷后,補償的規則。
多數孩子在執行計劃的過程時,度過了畏難情緒、反抗情緒鼎盛的前7天左右,都可能會在這個容易被打擾的不穩定期栽跟頭。
不妨試著把孩子日記時間、閱讀時間、和背詩時間都固定下來,到了這個時間,就做這個事情,絕不動搖。
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時候,就設定一個例外規則,比如第二天多閱讀10分鐘,多背誦一首詩。
推動孩子把這件事變成一個習慣,其實也只是需要20天左右。
孩子害怕成功之后
有更多的要求和麻煩
有個孩子曾經偷偷跟我說,自己其實是故意磨蹭的。
我問他為什么,他回答:
“如果我這個做完了,我媽又要安排讓我干別的。還不如就這樣呢。大不了被她嘮叨幾句唄。”
是的,有時候當孩子做完數學,我們會希望他讀會兒英語,當孩子讀完英語,我們又盼著他能練會書法;當孩子考了第十,我們會希望他考前五,考了前五,我們可能又希望他進前三……
這也是一種不小的壓力,孩子覺得自己達不到一直的要求時,也會自制力變差,開始應付了事。
解決方法
一件事情持續久了,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會產生一種倦怠的情緒。而孩子在父母的壓力下,做完這個還有做那個,變得對自己放松要求、不自律也在情理之中。
對于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式,可以考慮調整一下原本的計劃。
比如孩子不想寫日記了,可以寫寫讀書筆記甚至嘗試一下寫詩歌;孩子覺得看書枯燥了,可以考慮給孩子多換幾種類型的書籍。科普書、小說、故事書,都可以作為閱讀的素材。不一定非要讀一種類型。
讓計劃更有趣味性,而不是更有壓力,能很好的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另外父母還可以通過一些獎懲模式,幫助孩子在自律之外,有一個輔助的”他律“。
類似于孩子寫日記、背詩詞很用心,那么父母可以很認真的表揚他,也可以找一些有趣獎勵送給他。讓孩子嘗到自律的甜頭。
而當孩子寫日記、背詩詞都應付了事的時候,父母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懲戒規則。類似于取消看動畫片的時間、不能去公園玩兒等等,強制性的推孩子一把。
喬布斯有句話說:“自由從何而來?從自信來,而自信則是從自律來!先學會克制自己,用嚴格的日程表控制生活,才能在這種自律中不斷磨練出自信。”
我們希望孩子有自由,就一定要讓孩子有自律。我們希望孩子有自律,就一定要從生活中抓得多一些。
從幫孩子堅持一個計劃,到幫孩子養成一種習慣,都是需要父母日積月累的“狠心”與堅定。
而一旦孩子在父母的培養下,擁有了自律的能力,他就能掌握自己度過每一天、每一年、每一個人生階段的方式,那將會是我們送給孩子的,最為寶貴的財富。
以上是新聞的全部內容。學習之后有幾點收獲和大家共勉。
一、自律的能力
自律能力,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出處遵循法度,自加約束。
《左傳?哀公十六年》:“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唐張九齡《貶韓朝宗洪州刺史制》:“不能自律,何以正人?”
宋蘇轍《西掖告詞》之十五:“朕方以恭儉自居,以法度自律,宜得慎靜之吏,以督繕治之功。”
明李東陽《石公墓志銘》:“雖居官久,家無贏貲,亦以儉自律,不少變。”
怎樣自律紀律和規則是我們平時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但是,如果總在一種被要求的環境下學習和生活是很難進步的,所以應該學會自己約束自己,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守日常行為規范,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畢達哥拉斯說:不能約束自己的人不能稱他為自由的人。
喬布斯有句話說:“自由從何而來?從自信來,而自信則是從自律來!先學會克制自己,用嚴格的日程表控制生活,才能在這種自律中不斷磨練出自信。”
我們希望孩子有自由,就一定要讓孩子有自律。我們希望孩子有自律,就一定要從生活中抓得多一些。
二、環境的力量
如何在生活中抓得多一些呢?我個人覺得環境很重要,我們要給到怎么樣的環境。
對于環境,有“出淤泥而不染”之說;有“心靜自然涼”的方法;也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可見,環境帶給了人們不同的心態,不同的感覺,甚至會影響人們的思想,以至于將他們帶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當一個人身處環境不同時,每個人的行為便大有改觀:有人受其環境的影響,學會了循規蹈矩,或者學會了干不正當的勾當;有人也會視四周一切事情于不顧,依然用自我性格、思想為人處事,或者說是冥頑不靈,或者說是不受外界干擾,有自制能力。
不同的環境中處著不同的人,可是,不同的人也會在相同的環境中表現出不同的心境與品行。
孩子,原本在好好的寫作業,但孩子奶奶在一旁看著也許是心疼,一會兒幫孩子扇扇風,一會給孩子遞上盤水果,一會又糾正孩子的坐姿和握筆姿勢……
這樣的環境勢必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
這是外在我們看得到的環境,還有更多的是給到的內在的環境。就如心理營養一般。
文中通過董卿的案例來說明,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威脅、被強迫、被控制著做這些事情的,孩子們很可能就會用“非暴力不合作”的蒙混戰術,來進行他們自己的消極抵抗。
通過顧城的一首詩來闡述:孩子會擔心自己做了也做不好,為了避免最后的失敗,所以孩子們選擇逃避。
通過有個孩子曾經偷偷說自己其實是故意磨蹭的,來說明孩子覺得自己達不到一直的要求時,也會自制力變差,開始應付了事。
我們可以看出,內在的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更甚的。
我們平時不僅要注意到外在有形的環境,更加要注意到內在無形的環境 。
三、給予正能量
如何更好的給予外在有形的環境以及內在無形的環境呢?
給予正能量。
1、盡量的照顧孩子的情緒和感受的同時被“套路”各種官職,是個不錯的辦法。
不僅僅在家里,我們可以看到在學校或者說在我們室內戶外的學經班也是適用的。周末的學經班,我們往往會設置“領讀小老師”、“小小主持人“等等,給到孩子成長鍛煉的平臺的同時,也激發孩子內心的責任感。
2、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可以多跟孩子溝通,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參與感和儀式感,引領著孩子入門。
父母要做為孩子的引路人、指南針,而非命令人。所以,一定要與孩子多溝通,給到孩子尊重。同時,孩子和父母的關系也會更融洽,會彼此尊重,彼此敞開心門。
在共同制定規則之后,父母就需要溫柔、堅定并且“狠心“的堅持!
3、父母的自我成長同樣非常的重要。要想孩子優秀,就讓自己先優秀起來,要想讓孩子學習經典,自己先學習起來,只有媽媽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育心經典大家長賴老師不僅這樣做更是引導著一群人這樣做,一直走在學經明經行經的路上!
為了讓大眾重視家庭教育,十年如一日,不辭辛苦地向大眾傳播著自己和女兒親身實踐的一套教育方法——累積式教育法。
用這套方法學習,不但和女兒建立了良好的親子關系,而且還把女兒培養得非常優秀。
不僅自己家庭因為這套方法受益更是讓社會上更多家庭和孩子有緣接觸到這套“累積式”教育法,目前已有上百萬人使用這套方法學習并受益。
不僅僅有“累積式”教育法,育心還有成熟的教育理論,還有一群人,一群正能量的人一起學習成長。
育心平臺不僅有網絡學習交流,還有室內戶外學經班,有游學,有夏令營……更有無數的實踐成果。
不但可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還可以讓孩子更加的優秀,家庭更幸福。
因為教育的問題,關乎孩子的未來,而孩子的未來,不但是家庭的未來,更是我們祖國的未來!什么長都不如成長,讓我們一起共同抱團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