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曾子曰:“慎終而追遠,民德歸厚矣?!?/b>
1.9 曾子說:“謹慎的對待死亡,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使得民風變得厚重。”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如果一個社會上的人,不擔心死亡這回事兒,覺得生死無所謂,隨時隨地可以不要命,此時,整個社會就會變得非常的混亂。
慎終:我們要嚴肅謹慎看待死亡這件事情。如果我們開始重視死亡,那我們的生活質(zhì)量、作事效率一定也會提高,原因就是我們對時間有了意識,開始珍惜時間??赡苓@就是“deadline”的含義吧。
推薦:《穿越死亡》
追遠:我們要去了解歷史。不但要了解小歷史,還要了解大歷史。家庭的歷史,祖國的歷史,宇宙的起源……當我們了解了大歷史,眼界、格局放大的時候,我們的自我邊界也會弱化,心胸也能夠更加開闊。
推薦:《大歷史》
所以,慎終是看自己的過去,追遠是看自己的未來。人們?nèi)绻軌驅(qū)ψ约旱倪^去和未來慎重對待并且充滿了求知之心,民風就可以變得誠懇、踏實、樸素、勤奮。人們就會相信在尋尊自然法則的前提下,辛勤勞作,腳踏實地才是正道,而不會想著投機取巧尋找捷徑,欺人更自欺。
“民德歸厚矣”,不是忠厚老實的意思,如果解釋為忠厚老實,那么這又是一句給老百姓洗腦的話。老實巴交,并不是中華民族的唯一美德。
“厚”,這件事應該是厚重,就是民風變得誠懇、踏實、樸素、勤奮。當一個地方的民風變成了這些的時候,人們相信勞作,人們相信自然法則,人們不會去抄近道兒走捷徑,想辦法欺騙大自然,想辦法欺騙別人。
我們要知道“厚”的反面是什么,跟厚相對的反面是輕浮。如果民德是輕浮的,就會發(fā)現(xiàn)好財、好貨、好名、好色,這才是一個糟糕的氛圍,所以,我們希望讓民德歸后,讓這個地方的人變得厚重。
變得厚重的方法就是:慎重追遠。我們紀要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有限度的,我們也要知道我們的過去是有那么多的傳承的,要了解我們是怎樣一路走來的,把這兩頭的功夫做足夠,人們讀書讀的多,認真的去研究這些東西,這時候,整個民族的風氣,才會變得厚重。
這就是曾子所講的“慎重追遠,民德歸后矣”這句話的核心思想。古代人會解釋為要重視父母的去世,這樣理解并沒有錯,但更多的,我們更要重視自己的生死。我們?nèi)绾慰创@個世界上其他人的生命。在神學統(tǒng)治歐洲的時候,沒有人認為人的生命是重要的?!吧鹘K”,也是代表著人文主義的思想
引起焦慮的根本原因其實是源于對于死亡的恐懼。這個道理很深奧,值得深深思考。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有焦慮的情緒,導致我們的浮躁和恐慌,所以,學會溫良恭儉讓,學會慎終而追遠,好好活著,好好做事,腳踏實地,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很好的,至于結(jié)果,那就交給天命吧。不負自己,不負他人,做個堂堂正正的人。
1.10 子禽溫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1.10 子禽問子貢曰:“老師到了一個過家,總是有人和他談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資格是夫子自己求得的呢?”子貢說:“老師以溫、良、恭、儉、讓得名,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與其說他自己求得這種資格,不如說是人家主動求他的吧?”
子禽,是一個“窺探者“,他在《論語》當中每次出現(xiàn),他都是在問問題,而且他問的都是那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問題。他總是覺得,孔子這個任可能沒有我們看起來那么了不起,所以,他經(jīng)常會從實用主義的角度,現(xiàn)實主義的角度,問的這些問題。
子貢,是孔子身邊的人,跟孔子比較近。子禽作為外圍的一個學生,就問子貢,夫子到了一個國家,總有這些當權的人過來跟孔子商量國事,讓孔子幫忙出主意,給出治理意見。這事兒是孔子求的呢?還是別人主動給他的?子禽想知道孔子的運作手法。
我們今天的理解就是:孔夫子是不是有一個公關團隊在運作呢?為什么這些國家領導都愿意和老師商量這些大事兒?是別人真的都崇拜他給他的,還是他主動追求的呢?
子貢若回答:夫子從來不求人?可能也不是真話。不然為什么要周游列國呢?但如果說夫子就是到處找門路,這也不對,孔夫子也不是這樣的人,這么說也不合適呀。
子貢是一個外交家,他的回答非常的到位,說: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得到這些別人愿意跟他商量事情,求助的能力,靠的不是行賄受賄,靠的不是拉幫結(jié)派,靠的不是自吹自擂,不斷地說大話,夫子不做這些事兒,夫子是溫良恭儉讓。
我們做人可以學習孔夫子的好習慣,好品行:
溫:溫和,不走極端,不疾不徐,有事慢慢做。
我們在生活中,出名靠地是發(fā)表極端言論。例如,王朔就說過,出名最簡單,罵人就行,誰火罵誰,一派觀點能夠罵出來,很容易就出名了。再如:樹觀點,貼標簽,品牌對掐。
良:善良、良善,和藹,不與人為敵。
恭:謙恭,不說大話、不打包票。
儉:簡樸,不奢華,不做作,不浮夸。
讓:謙讓,得理饒人。
孔夫子很少跟政敵發(fā)生大地沖突,不行就讓,這里容不下我,我去另一個地方。所以,孔子是一個有著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的這么一個人,他并不希求得到什么東西。
這里面有一段話,是中國古代人的修身格言:君子居安以俟命,小人行險而僥幸。(《中庸》)
孔夫子的做法就是“君子居安以俟命“,我每天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兒,保持溫良恭儉讓,這是我做事的原則,至于我能得到什么,自有命。這就是君子之為。
“小人行險而僥幸“,小人天天想著能不能運作一下,能不能想著什么辦法炒作一下,能不能來個世界營銷之類,風險就變得很大了。
岳麓書院對聯(lián):是非審之于己,毀譽聽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數(shù)。也是這個道理。
所以,孔夫子的人生,其實也不比別人過的糟糕,孔夫子做成了那么多了不起的事兒,在歷史上留下了那么大的名,可能他得到的東西,比他想得到的肯定要多得多了。但是,孔夫子沒有違背自己的原則。
電影《讓子彈飛》,姜文和葛優(yōu)的一段對話,葛優(yōu)說:“要么掙錢,跪著;要么站著,別掙錢“。姜文說:”站著就不能掙錢嗎?“站著掙不了錢,跪著才能掙錢……
但孔夫子做的, 就是我站著,也要把錢掙了,站著也要把事兒辦了。
所以,他告訴我們說,這個世界上你要做成一些事情,很有可能你要把尺度放大,拉開一點看,周游列國什么的這樣的事情,反到成了豐富的經(jīng)歷。
所以,孔夫子不出讓自己的原則,溫良恭儉讓,也照樣得之。所以,最后子貢說:夫子這種求得方法,不是跟其他人的求法不一樣嗎?這就是子貢替孔子回答子禽的這個問題。
讀完了這一段,我們應該知道自己該怎么做,那就是:不斷充實自我,隨順機緣。
就是說:我們每天要做的事就是不斷充實自我,做好正向的積累,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剩下有很多事兒是隨順機緣的,不重要。因為,外在的物質(zhì)多少事夠?外在的名聲多大算大?這些是都不好衡量的,而溫良恭儉讓這樣的行事原則,是你本身最具價值的部分,不要拿這個東西來出賣,換一些眼前的利益。君子愛財,愛名,都要取之有道。
孔夫子的“溫良恭儉讓以得知“,也印證了老子所說的方法。老子說: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都是在講這個道理:如果我們總是急吼吼的什么事都要自己爭,都要自己去做,蘇秦、張儀那樣,跨六國相印,到處和人說,到最后下場并不好,他們其實自己內(nèi)心也變得很焦慮。也會做很多動作變形的事兒,樹立很多的敵人。
實際上,孔夫子所做的事,是目光更長遠的一件事。跟老子的原則也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