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
201710.16-10.18討論話題 我們的孩子越來越聰明,可能4、5歲就會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我家的孩子不喜歡刷牙和玩手機)去耍無賴,哭、鬧。 大家是如何處理的,或者也有這個煩惱?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可以在小程序上完成,我10.18日把老師昨天教的處理方法拿出來和大家探討一下,大家看看是否合理和科學。附:昨天的音頻就是考慮怎么培養孩子的情緒的,有興趣的可以聽聽。
回答一:
我們家也是,5歲了,還是喂飯,所以只能從孩子入手和孩子講道理,反正就是盡量早下班,盡量讓老人少插手!!老人很難改變,很難說服,尤其是婆婆/:,@P@G154倪勇榮-兒子7歲
分析一
作者曾遇到一位年輕的男患者,他膽小怕事,怕路上遇到壞人,所以下班后從不參加任何活動,而是立刻回家,因此,他沒有朋友,更別說女朋友了。他說,直到高中,他媽媽一直接送他上下學,因為他的媽媽太愛他了,怕他路上不安全。這位媽媽真的是出于對兒子的愛而接送兒子嗎?其實,她看似花時間接送兒子是出于愛,實則是由于她自己的不安全感和對兒子能力的擔心。作為母親,她應該培養兒子面對各種困難的勇氣,但卻把自己的焦慮傳染給兒子,向兒子傳遞了『外面的世界很不安全』的負面信息。這種行為沒有促進自己的自我完善,也沒有促進兒子自我完善,這不是愛。
真正的愛和自我約束相輔相成,是彼此自由的選擇。真正相愛的人都是各自精彩,彼此成就更加完美的自己。要想讓別人真愛你,最好的方法就是成為一個值得被愛的人。過度依賴對方只能讓自己永遠停留在不成熟的狀態,并且還會影響對方的心靈成長。
好習慣試行心得
【親子】——心得:今天是親子課程結束后第一天,和一一起把事件寫下來,引導一正確的使用番茄鐘,第一個番茄鐘的事件選擇都是書寫的安排,很順利,都做完還有5分鐘剩余時間。第二個番茄鐘涉及背古詩/拼讀,不太理想,第三個番茄鐘是英語,安排完后我和先生就出去健身了。等我們回來她已經在看動畫片了,檢查結果不理想。已經協商好明天開始平時停電視,每周六一天可以看60分鐘。她這兩天總是把“陶婭老師說”掛嘴邊,乘熱打鐵咯~,明天和她一起做她的踐行計劃。
分析二
愛的基本前提是雙方的自我完善,愛的實現需要付出不懈的、堅實的努力。愛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關注。我們愛一個人的時候,必定會關注對方,關注對方的需求,才能幫助對方成長。
關注所愛的人最常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傾聽』。無論是在現在的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中,家長和老師總是過度關注和訓練孩子的說話能力,而忽略其傾聽能力,所以才會出現在課堂上老師講完課,學生不知道老師在講什么,老師分配完任務,學生抓不住任務核心的現象。多年的教學工作讓我發現,成績好的學生都是會聽課的學生。聽和說是互動的雙向軌道,說者是給予,聽者須懂得才能接受。無論是在夫妻情侶間,還是在父母兒女間,傾聽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比說話更重要的角色。
在父母養育兒女的過程中,父母關注孩子最好的方式也是傾聽,但鑒于孩子年齡的不同,需求的不同,父母可以選擇不同的傾聽模式。
第一種,直接讓孩子閉嘴;
第二種,無論孩子說什么,父母不予理睬;
第三種,假裝傾聽,實際上仍忙于自己的工作;
第四種,選擇性傾聽,說到重點時,父母豎起耳朵傾聽;
第五種,認真傾聽孩子的每一句話,盡可能去理解它們的含義。
五種傾聽方式,父母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逐步增多,但五種傾聽方式各有其優點和適用場合,父母可以選擇使用。父母給孩子的尊重越多,孩子感受到的尊重越多,其人生價值感越強。通過傾聽,父母對孩子了解得越多,就會教給孩子更多更有用的東西。在父母與孩子的互動互惠中,價值創造價值,愛衍生愛,在人生的舞臺上,他們配合默契,舞出完美的雙人舞。
傾聽是關注,是陪伴,與所愛的人相處越久,給予的陪伴越多,就越能了解對方的真實狀況:老婆喜歡吃什么菜?孩子喜歡讀什么書?父母喜歡什么電視節目?了解得越多,我們越能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行動,滿足對方的需求。尤其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我們隨時教育,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愛是持續性的行為,關注需要持久的耐心,傾聽與陪伴可能枯燥乏味,甚至需要你花費巨大的精力,但這才是真正的愛。
好方法介紹一
這些娃從小接受著經典的滋養,那些經典在他們的生命中生根發芽,修身,齊家
我們人類,無論年齡大小,不管成熟與否,都渴望有人可以依賴,都希望獲得更強大、更有力的幫助,都希望擁有稱職的父母。這種感覺是合理的,但心理健康的人會控制好這感覺,不讓自己過度依賴它,進而導致心理失調,而如果不能控制這感覺而產生的心理失調,被心理學家稱為『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就像經常有人說的,『我愛我的丈夫,失去了他,我活不下去』。很遺憾,這不是愛,是過度依賴,是病。患這種病的人,只想獲取,只在乎別人為他做什么,從不考慮自己能為對方做什么。他們不能突破自我界限,其人生價值依賴于同別人的情感關系。他們甚至不想該為自己做什么,一味要求別人為自己負責。造成這種消極性依賴心理特征的原因是童年時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關愛,讓他們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得到別人的愛。為了證明自身價值,他們不顧一切地尋求別人的愛,甚至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
他們從小老實大量的讀,篤實的練習背誦的基本功,每天四個小時的中文,一個小時的英語,老師還會教常禮舉要,學習規矩,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我的孩子5歲了,是個很棒的孩子,在他二歲半的時候我就送他去了私塾,開始伊伊呀呀的讀四書五經,從論語到中庸,大學,朱子家訓,原本我們大人讀的都覺得拗口的文章,小娃們一氣呵成,其實教育是很簡單的事,那就是家長持之以恒保有耐心等待
分析三
父母對孩子的愛會讓孩子產生自我價值感,這是孩子學會自律的前提。正是這種愛讓他選擇進步而不是落后,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棄,自尊自愛將成為他的人生起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更多的是模仿父母的行為,而不是聽從父母的話語,自律的父母會教育出自律的孩子,因為孩子從小耳濡目染,會主動學習父母的所作所為;口是心非的父母培養不出誠實守信的孩子,無論父母對孩子誠實守信的要求有多么高。放眼四周,你會發現一個現象:什么樣的家庭有什么樣的孩子,問題孩子大多是出自問題家庭。
父母對孩子的愛體現在哪里?陪伴。自律的核心是學會自我照顧。父母花時間照顧孩子,與孩子一起成長,幫助孩子做出選擇,在孩子面臨困難時,和孩子共同經受成長過程中的痛苦和折磨。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領悟到痛苦的內涵和真諦,他們會時刻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媽媽愿意陪著我忍受痛苦,痛苦就沒有那么可怕』。當他們的人生路上出現困難的時候,他們不會感到恐懼,反而會耐心等待,解決困難,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就像他們的父母曾陪他們一起經歷時一樣。
如何培養刷牙習慣介紹
對于孩子不喜歡做的事,可以游戲化。比如刷牙,我會給他講細菌大王的故事,描述細菌大王是怎么腐蝕我們的牙齒的,而孩子就是那個可以打敗細菌大王的衛士。我們家每天不需要提醒會主動在睡前去刷牙。偶爾忘了,或者太累了也會撒嬌說:我太困了,明天早上起床再刷吧。我會說:這是你的事,你自己決定吧。不過,我好像聽到了細菌大王在竊笑,哈哈,今天又逮到一個沒有刷牙的小朋友,太好了。等到夜里,等他睡著了,我就會出來在他的牙齒里鉆洞,我要做個大大的黑黑的洞。孩子一聽,轱轆一下爬起來,就去刷牙了。刷完了還會得意洋洋地說:哈哈,我把細菌大王沖到下水道里去了。
就一個硬硬的規則或限制給她。現在會先感受她背后的需求1,共情她的情緒,然后等情緒過去了之后再討論具體的事情與行為。那以后是如何硬規則,是逼她去?現在不逼,隨她自己?如何共情,能舉例詳細說明下?
說到根子上的建議
通過哭鬧的方式得逞過一次之后就會變成常態了
小孩在外面哭鬧很多家長其實是因為自己覺得沒面子,所以通常都會選擇滿足孩子的要求,如何放下你的面子這個很重要
在家里就是要擺平老人跟你站同一戰線,或者至少讓他們不要插手
不要圍觀,當撒潑的小孩是空氣
一個很好的視頻分享,如何培養孩子
個人感謝:
首先謝謝提出這個問題的朋友,然后也非常伙伴們的參與討論,把各自好的經驗都拿出來分享,小云的給孩子講故事,燕萍姐的對孩子的教育分享,新朋友把少有人走過的路拿出來分享,鐘燕的我,肖老師的視頻等等,真的很感激。
我周日上課的老師關于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好的一些小習慣的做法是:
1.父母大人先達成一致
2.把規則定的簡單,合理
3.執行堅決且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