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第一章《班級日常生活的特點》有感
? ? ? ? 這段時間集中在金華黨校里學習培訓,白天滿滿學科知識的干貨,晚上有時間靜下來讀一讀關于班級管理的專業書籍,不失為一種自我充電。對于手頭的這本《班級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學生發展》,內心還是抱有羞愧之情的,翻開扉頁,寫著當時購買的日期:2017年9月12日,距離現在快要兩年,而自己因為種種原因總是將此書的閱讀擱置著,只是在論文寫作的時候翻閱過其中某幾個章節。回想當時囫圇吞棗的閱讀習慣,真的需要將之摒除。八月的第一天,當我認真閱讀完第一章節,翻看著書中的筆記和重點時,腦海中出現了一些疑問和感慨,現將其記錄如下。
一、讀文章之結構
? ? ? ? 從思維導圖中,不難發現這一章節《班級日常生活讀特點》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概念界定、立場明晰和方法綜合。三個部分的標題分別為名詞加動詞構成的短語組合,對仗工整,涵義清晰。再細看每一個大標題下的小標題,可以看到都是從三個方面著手展開:(一)人文社會學科領域中的日常生活研究;(二)國外教育學研究領域中的學生日常生活研究;(三)“新基礎教育”研究中的學生日常生活重建研究。
? ? ? ? 第一部分從人文社會學科領域到國外教育學領域,再到“新基礎教育”研究領域,我們可以看到范圍在逐漸聚焦,重點也逐漸清晰。第二部分有關立場,包括了回歸學生發展的立場、回歸教育的立場、回歸教育學的語境三個方面,從中我們得知當代學生班級日常生活研究需要回歸到這些立場,參考其理論特點,進行思考、實踐乃至重建。第三部分圍繞著研究方法展開,分別以理論研究、調查研究、實驗研究三種研究方式來開展研究,研究方法呈現多元化,實踐性很強。
二、嘆文章之精妙
? ? ? ? 統觀第一章節,里面不乏有一些精妙的觀點、理論依據,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深感自己在專業理論知識這個領域的欠缺與不足。
? ? ? ? 首先,是關于班級、班級日常生活的概念界定。我們在表述一個詞語時,必定要對核心詞語的定義了然于胸,對于以上這兩個詞語,看似再熟悉不過,但非要進行專業的解釋的話,我還一時半會解釋不清。文中,李教授對“班級”的定義是這樣的,它是一個行政單位,是學校的細胞性組織,更是學生生活與發展的空間。“班級日常生活”特指學生以班級為單位所經歷的具有重復性特征的日常生活。[1]眼下,我對班級和班級日常生活的理解更加清晰了,作為班主任,不是簡單地接手一個班級,日復一日地進行枯燥的班級管理,而是在經歷具有重復性特征日常生活的基礎上,找到不一樣的地方,賦予班級日常生活更多的色彩。
? ? ? ? 其次,“新基礎教育”研究中的學生日常生活重建研究中提到,“在對學生班級日常生活獨特性的尊重上,‘新基礎教育’將‘班級’看作因學校行政劃分而處于同一個班的學生組成的同伴群體。這一群體的成員在同一所學校的學習期間基本不變,他們生活在同一空間,創造著自己的環境,與班上的任課教師因教學而形成直接的師生關系,學生之間因長期的共同活動形成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關系,形成帶有本班特征的文化、心理氛圍。這些都構成班級建設的資源,它會隨著班級群體的變化而變化,也是班級建設的結果”。[2]看到這一段描述,我對新基礎教育研究中班級的建設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和認識,作為班主任,我們在班級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對班級和班級學生有一個非常深刻的認識,抽身開來時,也要對整體有一個宏觀的把控,并利用好班級特色、班級文化和班級氛圍等,合理利用這些班級建設的資源。
三、思文章之感悟
? ? ? 讀完第一章節,我對學生班級日常生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意識到自己擔任班主任以來在教育理念上的一些錯誤,例如將班級建設簡單地理解為管理好學生在班級的學習和生活,包括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衛生習慣的培養等,并未從宏觀的角度去理解班級建設的整體規劃,而是一廂情愿地將班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組織和建設。這樣做的后果是讓人后怕的,要知道,班級和學生需要一個系統性、宏觀性且具有理論依據的建設方案,并不是想到一點是一點的隨意建設。
? ? ? ? 其次,在閱讀完多種研究方法后,我才醒悟之前自己在班級建設過程中過于主觀地操控學生和班級的做法是十分不負責任的行為。對于班級建設,需要用專業而多樣的研究方法對研究對象、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進行實驗和記錄,單是從別的班主任直接照搬過來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特色、班情和班級文化,需要區別對待,有針對性地加以分析和參考,做出改變。
? ? ? ? Henri Lefebvre在開篇第一頁中寫下了一句話:“人必定存在于日常之中,否則他將什么也不是”。我想,對于學生,必定是存在于班級的日常之中。
參考資料
[1]李家成:《班級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學生發展》,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2頁。
[2]葉瀾:《新基礎教育”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294~2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