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試臨近了,昨天睡前,一打開朋友圈,看到許多家長都在刷一個段子——“本周最重要的三件事:1、陪孩子復習要沉得住氣,切記孩子是親身的,他不會是因為遺傳你!2、周五考完試別問考的好不好,先給孩子一個大擁抱,再請孩子好好吃一頓,畢竟他也辛苦一學期了!3、周末出成績切記要淡定,控制好體內的洪荒之力!這個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考試范圍,比考試范圍更寬廣的是看到孩子成績時家長的胸懷!”
現如今,孩子要面對的期末考試,不知不覺中也變成了家長巨大的壓力,下了班,陪著孩子練口算、印資料、考背誦、報聽寫……個個忙得不亦樂乎,不少家長娛樂活動全取消,公司應酬全推掉,一心撲在孩子的復習上。就在昨天,我任教的三年級班上小娃丁丁終于忍無可忍,對父母說:“爸爸媽媽,我才三年級,期末考試到了你們就緊張成這樣,以后我參加高考你們要怎樣?”
在大多數家長一致的緊張焦慮之下,這樣的段子刷爆朋友圈也就不足為奇了。我看到有不少家長也深受觸動,發完朋友圈后還不忘補上一句:“是要好好帶娃出去吃頓好的補補,不管考得咋樣!”看來有不少家長幡然醒悟,要將這段子落實到日子了,可是,靜下心來想想,就算是將這段子過成日子,你以為你就真的懂得孩子了嗎?
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你怎么補償孩子,而是你要先明白這三件事:
1、考后補償,不如考前平常——心態平常,訓練如常,不隨意加碼,量力而行。孩子迎考,你盡可能表現得平靜一點,不亂陣腳,這樣有利于孩子穩定心態,而緊張和焦慮毫無意義,還傳染給孩子,造成孩子的“動作變形”。
為什么考試逼近了,就開始莫名緊張?一心想出好成績的老師給了你壓力?不停攀比的其它家長給了你壓力?還是來自于你內心深處被虛榮心驅使而來的對孩子分數的計較和渴望?你能不為了面子、金錢、焦慮而站到應試教育那一邊去嗎?競爭目標如此單一,競爭對象如此低齡化,你和學校還聯合在一起火上澆油,孩子連八小時睡眠都難以保證,身心狀態都不好,與其考后彌補,不如現在就讓孩子別繃得太緊,松弛是為了更好地發力。如果你真的無法克服這種壓力,不妨這樣告訴自己:每一次考試考查的只是孩子綜合素質中的冰山一角,而擁有整座冰山的孩子是絕不會害怕有人來試探他的小小邊沿的。與其在考前焦慮,造成孩子更大的困擾,倒不如平時先努力修煉好自己和孩子淡定的內心,再去建筑并加固那座強大的冰山。
有時候,考試不考的東西,比考試在考的東西重要得多,就看你如何用自己的心去評價,去琢磨。你的孩子成績好與不好,都應該有自己的尊嚴;你的孩子考與不考,都應該是快樂的。
2、批評孩子不用心之前,先觀照一下自己的內心,你是否做好了孩子的好榜樣?如果沒有,先做好自己,有足夠的說服力之后,再來訓斥孩子。“龍生龍,鳳生鳳,低頭族的孩子手機控”——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陪伴時間最長的老師,你積極上進,孩子當然好學向上;你天天玩手機、忙應酬、打麻將……孩子當然也對自己沒有要求。還記得童話大王鄭淵潔說過,教育就是不用說話的身教,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就是“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給孩子看”。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堅持為《童話大王》寫作三十年,榮登中國作家富豪榜榜首,用自己的日日精進為孩子做了最好的示范。
3、你真的了解孩子的需要嗎?如果真的要表達愛,請用孩子真心喜歡的方式去愛他,不一定是帶出去吃頓好的,不一定是帶他去游樂場,他可能僅僅只是想讓你放下手機,把你的時間真正地留給他,聽他說上半小時的話,也可能只是希望別打擾他,讓他好好睡會兒,把一直欠的睡眠債補給他……還記得多年,在一次家長會上,我做過這樣的一個互動小游戲,讓孩子們和家長同時填寫關于“我”的趣味問答——我的理想?我最喜歡爸爸的哪句話?我最喜歡媽媽燒的哪道菜?我最愛聽的歌?我最喜歡看的書?我最擔心的事情?我最喜歡的學科?……而好多家長第一次發現,他們和孩子填的大相徑庭,他們并不像他們自認為的那樣理解自己的孩子!我們的中國人文化里,一個很大的偏失就是“目中無人”,你表達的愛,如果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就只是在愛你自己而已,與孩子的感受無關的“愛”,那不是愛。
考試之后,你有沒有把日子過成段子不重要,關鍵是我們要在每一個尋常日子里,走進孩子的世界,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一切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思考,讓孩子時間上有彈性,行動上有自由,表達時有人聽,失分時不失志。不論考前考后,時時處處培養一個正常人,這才是家庭教育應有的氣象和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