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認知這個詞,這個詞心理學上的定義是指人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接地氣一點的說法就個體對感覺信號接收、檢測、轉換、簡約、合成、編碼、儲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斷和問題解決的信息加工處理過程。在心理學中是指通過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等心理活動來獲取知識的過程,即個體思維進行信息處理的心理功能。
好了,明白了概念我們就會發現,在認知形成之初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和事實出現很大的偏差。正所謂“你所以為的機緣巧合,很有可能是他人別有用心的結果。”
講真,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
而且在生活實際中我們會發現心理的沖突大部分都是這些認知的沖突。人的偏執認知非常有耐力,只為自己建立起來的信念而戰斗。對于“認知”和“信念”的維護突顯在人際關系,尤其伴侶/親子這樣的近距離關系中,用自己的認知去改變親人的認知,用自己的拒絕來維護自己的認知。其結果是令人崩潰的。
其實認知科學在最近的三十多年里(1980年起)已經走出了“心理學”范疇,融合了許多“強大的科學”,并且在“信息學”的實用領域(IT行業)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下面我只想就心理學認知的范疇中,看看人們常用的那些套路。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在列舉套路之前,讓我們先來學習一下認知的基礎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認知ABC理論,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事件發生以后當事人所產生的情緒及結果,并不取決于事件本身,而是取決于其對這一事件的看法、態度、評價和認知水平。通常情況下,我們會認為事件的結果只和事件本身有關系,即A引起了C。其實不然,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當事人對誘發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C的更直接原因。
圖示表達如下:
? ? ? ? ? activatingevents ? ?誘發事件/起因
?? ? ? beliefs ? ?個體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及評價,即信念?
?? ? ? consequences ? ?繼這一事件后,個體的情緒反應和行為反應的結果
到這里也許大家就明白了,對事件發生原因的看法、解釋及評價才是形成事件的最終結果的直接原因。而這個看法、解釋及評價的形成又依賴于不靠譜的認知。就如“認知失調”之父里昂·費斯汀格所指出的那樣:“人們對信息的認知和解讀會與他們已經相信的事物符合。”(即我們俗話說的“人們只會聽他們想聽的話,并且自動忽略所有與他們認知相悖的現象。”)
關于認知的失調和偏差,我大略總結了一下,有以下幾種:(由于我懶,這一次就不展開描述了):
1、即時滿足偏差:“及時行樂”
未來的好處距現在比較遙遠,于是我們選擇放棄,進而將目光放在當下的享樂上來。事實上,那些可以做出較大成就的人往往都能夠延遲自己的滿足感,從而獲得成功。當你無法約束自己執行一個目標,而是選擇簡單的使自己感到舒服的一些方式和事情,也就陷入“及時行樂”的騙局。你會聽到許多支持你的聲音,“人生苦短”啊“活在當下”啊balabalabala……這里要向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向沃爾特·米歇爾致敬。
2、錨定偏差:讓起點決定終點
錨定偏差,也稱作“錨定效應”,是指不自覺地給最初獲得的信息給予過多的重視,一旦沉錨后,就很少考慮后來的信息。so在向客戶推薦產品型號時,我的原則是只選貴的,不選對的!
3、框定效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框定是我們在認識事物的一種心理結構。就像是照相時的聚焦,在焦點以外的事物我們大多都會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通常情況下,我們往往會基于自己的經驗、素養、文化等因素來框定這些問題和現象。也正是因為存在這個偏差,為我們暗度陳倉創造了可能性。
4、沉沒成本:不愿放棄的情結
沉沒成本其實是經濟學概念,是指已經確認損失的,不可能為日后帶來收益的成本。典型套路是“來都來了......balabalabala”。
5、確認偏差:只愿接受自己想要的
也叫易得性偏見,很多時候我們大腦的思考都是遵循“省力節能”模式,就像做證明題一樣,結論已經給你,你只需要不斷去搜集與之相關的信息和證據就好了。這種模式比費盡心力的去提出論點收集論據支持論證要省力高效得多。所以,我們的認知中會經常存在這種偏差,從而導致我們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6、代表性偏差:隨機事件沒什么意義
有句俗語:“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很顯然一個人不可能天天被蛇咬,所以也不至于一直心有余悸。說的專業一點,被蛇咬僅僅是小概率的隨機事件,其實根本沒有什么特殊的含義。一旦你試圖給一些偶然的事件添加意義的時候,代表性偏差就會出現影響對這誘發事件的看法、解釋及評價,從而影響最后的結果。
7、熟悉度偏差:被熟悉的事物蒙住眼睛
“最古老和最強烈的情感是恐懼,而最古老和最強烈的恐懼是對未知的恐懼。”于是我們選擇接近和靠近自己所熟悉的有掌控的事物。破除這個偏差要告訴自己一句話:你不是有20年經驗,你只是一個經驗用了20年而已。
8、后視偏差:事后諸葛亮,事前豬一樣
當事情的結果出現的時候,我們的反饋是由選擇性記憶和先前預測的能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會忽略許多其他重要的信息,削弱我們向過去學習的能力。
9、情感決策偏差:率性而為的人
常見的情緒包括驚訝、希望、恐懼、愉快、絕望、憤怒等等,每個人都會有情緒的變化,然而理性決策的過程應該是沒有任何情感卷入的,很多決策都需要擱置我們自己的情緒。當一個人壓力過大或者過于激動是往往會做出失誤的決策。
10、過度自信盲目樂觀:了解不足的緣由
由海馬體等區域掌管的記憶系統,其本身功能的設定不單單是幫助我們記住過去發生的事情,也在于使我們能夠通過經驗的累積來預測未來,在遇到同樣的事情時可以有所準備。因此,當我們的記憶系統工作時,并不會完美地重現過去的片斷,而是會進行加工,漏掉一些曾經發生的事而強化另一些細節。一個人越樂觀,右額下回就越遲鈍,越容易忽略負面的信息。神經科學研究證明,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的記憶本身就是“不可靠”的、帶有偏見的。研究表明,當人們說他們有65%~70%的信心是正確的時候,他們實際上僅有50%的正確率。當他們說自己有100%把握的時候,他們只有70%~85%的正確率。過度自信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在男性身上體現尤為明顯。
11、從眾效應:別人都這樣
“從眾”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常見的選擇傾向。大多數時候,人們選擇和周圍的人做一樣的行動是出于:1)想被群體接納和免遭拒絕;2)獲得重要信息。“與群體保持一致”通常是有利的,因為在實驗室和現實情境中,被群體拒絕將會帶來情感上的痛苦。另一方面,人們在尚未探索的領域中也容易服從群體以確保自己的行動不出岔子。從眾行為在一些極端情境下會令人擔憂——人們會莫名其妙地放棄自己的價值、原則和獨立性,隨眾作出極端的選擇,以避免被群體排斥。
充分掌握靈活運用以上這些認知偏差,將使我們在套路和反套路的斗爭中取得輝煌的勝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