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到過什么“品種”的熊孩子?有讓你想抓了吊打的品種嗎?
我想到自己小時候就是個熊孩子。本來有很多疑問,但是靦(悶)腆(騷)的性格又讓我問不出口,神怕他們一句“煩死了”給打回來(攤手狀,實際上,我覺得我的問題他們也回答不了——從小就這么無緣由的自信),后來我發現“自娛自樂”也很好,于是發展出“悶皮”的習性,并且在這條路上兩眼一抹黑走到頭。如果說別的孩子是在明騷找揍,那我就是真正的暗賤賣乖了(偷偷做了很多壞事還一臉純良的樣子)~
因為不確定是否能獲得答復就自行畫圈的性格,讓我只能自己瞎探索了。經常假模假式地“做實驗”,而且做了很多行為和訴求不一致的“實驗”,并從這些探索過程中找到了其他不知道的答案,比如:
1.發現了黏性很強的葉子,會搗爛了黏螞蟻,其實真實訴求是:想知道這個黏液是否有毒,是否能毒殺蟲子......
2.發現蝸牛身上是有一些肉眼難以觀察的快速爬行的小白蟲,若是扔進清石灰水里,時間一長蝸牛表面會滲出一種黃色的黏液且肉質會變硬,其實真實訴求是:想知道清石灰水有多“毒”,之后在石灰水里投放過各種品種的蟲子......
3.將樹蛙貼在放了熱水的茶杯上,它的肚子會迅速癟下去(那個時候竟然不覺得殘忍),拿開之后肚子還會鼓起來,其實真實訴求是:想知道樹蛙肚子里是否是空的(因為不敢解剖樹蛙,慫)......
4.大人下河撈蚌怕沾到“鴨虱子”(其實是水螅),我就特地翻了水草,兜了很多水螅來觀察,其實真實訴求是:想知道水螅是怎么讓人皮膚發癢的......
5.別人在大河里飼養了三角珍珠蚌,等到蚌成熟時剖了取了大珍珠,我就從那些爛肉里找顏色是紫色的小珍珠,找到了就放水缸里,看能不能繼續長大(好呆)。其實真實訴求是:樸素的“發大財夢”~
6.隔壁阿姨家是做化學試管的,用氧氣瓶吹了燒制的,失敗品會被她扔到南頭溝里,我就會去偷偷撿了回來組裝,養蜈蚣。真實訴求還是:樸素的“發大財夢”~結果家里鬧蜈蚣災,老媽被咬了很多次,尤其是半夜聽到她“哎喲”“哎喲”地喊,嚇死寶寶我了。后來我還調侃她:“你啊,和蜈蚣八字不合,我一次都沒被咬過,從我頭發上爬過去都沒咬我!”“啪啪”兩個耳刮子干脆利落地賞了我......
以上種種行為放到正面兒上來說,我就是實打實的熊孩子,只是“熊”的地方由外銷轉內耗了,熊不到別人家~
又要過年了,又到遇熊孩子的節日了~不知道今年會出現什么品種的熊孩子,我的兩手已經發癢,是時候祭出我的整熊孩子大計了~因為了解,所以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