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欲望的演化》之隨筆
? ? ? ? 在現實生活中,兩性關系一直都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話題,有人說,男人結婚是因為他們累了,女人結婚是因為她們很好奇;也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而沒有婚姻的愛情則死無葬身之地;更有人說,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然而如何才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伴侶?卻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用現在非常流行的一種解釋來回答就是,伴侶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合伙人,要找什么樣的伴侶,便等同于要找什么樣的生活和什么樣的人生合伙人。
? ? ? ? 組成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是每個人一生中的大事,要想有個期望中完美的家庭,就得先有個完美的伴侶。那么如何才能選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伴侶,攜手走過這荊棘叢生的一生呢?對每個人而言,是否合適都會因地制宜的有著不同的定義。在選擇愛情或是婚姻時,女人會更偏向于感性去選擇,而男人則會更傾向于理性去選擇,雖然女人比男人敢愛敢恨,但決定情感質量的卻是男人的投入度,一段情感關系的成敗,最重要的不是女人的愛情,而是男人的決心。
? ? ? ? 其實人類的擇偶行為是有著普遍的規律可循的,本書基于實證研究,將心理學和進化論相結合,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闡釋了人類的擇偶活動。那就是無論歷史怎樣演變,我們都會和祖先有著相似的擇偶策略,自然選擇是存于天性中的森林法則,就像叔本華曾說過的那樣,性愛的發生,是男女以未來的第二代為主體,在肉體、智慧、道德方面取得互相彌補和適應,幸福的婚姻則更加上精神特性的調和。
? ? ? ? 在擇偶活動中,兩性的差異其實是非常大的。人們在選擇伴侶時都具有一定的策略性,并且每一種策略都對應一個特定的心理機制和適應問題,這些策略的選擇決定了人們在擇偶活動中的具體行為。但需要強調的是,當一個人特別看重某一點的時候,往往會基于這一點而偏頗地做出錯誤的選擇。究其原因就是,很多策略在應用的過程中大部分都是無意識中實施的。在挑選伴侶時,每個人都會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屏蔽過外在的客觀條件后就會發現,男性大多會偏向于感官的感受以及后代繁衍的質量,而女性則偏重于長期的承諾,這種策略的差異性才是兩性沖突真正的根源。
? ? ? ? 從書中了解到在兩性交往中,男性偏好年輕美麗并且忠誠的伴侶,女性則偏好于真誠的愛意、豐富的經濟資源,以及永恒的承諾。當人們彼此之間無法真正了解女性之所求,以及男性之別有所求時,雙方就會在婚姻中表現出筋疲力盡,且資源被消耗殆盡。而這些差異性則決定了在感情生活中,男性更介意身體的背叛,而女性則不能忍受情感的背叛。我們的生活總是處于意外頻發的狀態,無時無刻都存在著誘惑和根植與兩性本質上的差異,所以作者明確地指出,無論是在實際生活經驗中,還是在科學調查報告的數據里,都告訴我們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對于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現婚外情的原因,那就是男性比女性渴望更多的性伴侶,是因為男性的生理和進化機制決定了他們對同一個長期伴侶的欲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下降,對不同的女性則更容易產生興趣。而男性為了留住伴侶往往會變現為持之以恒的表達愛和親切,并提供給伴侶想要的資源。
? ? ? ? 在走入圍城的初期,女人們常常會認為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男人,而男人相信女人永遠都不會改變,愛情可以讓女人付出所有。事實卻是再美好的感情都會在柴米油鹽的瑣碎中煙飛破散,各種各樣的不滿與沖突讓雙方的斗智斗勇變成了生活的常態。當男人的忽視、失信與女人的依賴、獨占形成鮮明的對比時,相互抱怨以及不信任就會成為沖突的爆發點。而這一切發生的原因不過是當戀愛關系變成婚姻關系后,雙方都會認為長期資源得到了穩固的保障,彼此都更傾向于從對方那里獲得更多的關注和資源,因為此時的吸引力法則起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而當不滿與沖突升級到一定程度后,婚姻生活中的精神虐待或是身體虐待就會發生。
? ? ? ? 還有一種兩性的差異性是我們不應該忽視的,那就是不同年齡階段的男性或是女性對自身的和配偶的贊許性的認知是不同的。男性對年輕的妻子贊許性最高,對年長的配偶贊許性最低。而女性對無論是年輕還是年長的男性贊許性都比較高。隨著共同生活的時間越長,男性將會變得越來越不愿意表達愛意和承諾,而女性卻對愛意和承諾的需求越來越大,所以男性會因為厭煩而隨著伴侶的年齡增加而放松對其的守護。
? ? ? ? 大多數的男性對于婚外情都很少表示內疚或后悔,同時他們也不認為婚外性行為和他們與妻子之間的問題有什么關聯,并且不認為自己的婚姻存在問題,也勇于承認自己婚外情的發生不夾雜太多的感情牽絆,雖然他們明白自己的不忠對妻子是一種傷害,但感官上的解放對他們來說卻是一種天性的釋放,更是一種多樣性表達自身魅力的方式和更多的有趣的放松。從進化心理學上來講男性的這種行為是一種特有的進化根源,雖然這一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兩性的婚姻關系,但這種不含承諾的隨意性關系對男人來說更簡單、更容易、更沒有負擔,所以才會讓更多的男人對此趨之若鶩。
? ? ? ? 通讀此書后最大的感觸就是,凡事皆有因,原來世界雖大良人不多,竟然是天性所致,縱有萬般無奈又如何,這個世上永遠存在著一些無奈,而這些無奈永遠無法改變。正所謂理想是彼岸,現實是此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我們只能寄希望于人性中的自律,因為責任感來源于自律的心態,克制是尊嚴和教養的表現,慎獨慎微善于自控才是獲取穩定生活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