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南戲鼻祖,戲曲重要人物,原名高明。
? ? ? ? 高則誠人稱“東嘉先生”,浙江瑞安人
? ? ? ? 高明(1305年—明初),字則誠,一字晦叔,號菜根道人,人稱“東嘉先生”,浙江瑞安人。出生書香門第、翰墨世家,少博學,精《春秋》,工書法。是一位世界文化名人。至正四年(1344年)參加鄉試中舉,次年又中進士,從此進入仕途。歷任處州錄事、江浙行省丞相掾、浙東軍幕都事、紹興府判官、江南行臺以及福建行省都事等職。為官清介廉明,敢忤權貴炎勢,調護百姓。曾平反許多冤獄,核實平江圩田,免去稻米四十萬石,民賴以安。元末方國珍據浙東,曾邀留幕下不從。至正十六年(1356年)左右,辭官歸隱,寓居鄞縣(今屬浙江寧波)櫟社沈氏樓,潛心于《琵琶記》的創作。作品問世后,蜚聲劇壇,達到“演習梨園,幾半天下”的盛況,成為元末劇壇上一朵璀璨奪目的鮮花。從明以來六百多年,代有刻本,流傳不衰。《琵琶記》是我國南戲史上第一部由“名公”文人作者參與創作的戲文,代表了南戲藝術的最高成就,是宋元戲文的終結和明清傳奇的先聲,它的誕生標志著南戲創作藝術上的成熟,是傳奇的典范之作,對后世傳奇的發展影響深遠,被譽為“南戲之祖”(或傳奇之祖)。所作除《琵琶記》外,還有《閔子騫單衣記》戲文一種,失傳;并有詩文《柔克齋集》二十卷,也已散佚。現僅存詩、文、詞、散曲五十馀篇。
? ? ? ? 《琵琶記》是我國古代戲曲中一部經典名著。它的出現,猶如一顆璀璨的巨星升起在中世紀的中國上空,光芒耀眼,照亮了戲文劇壇,贏得了“南曲之祖”的美譽。
《琵琶記》的作者高則誠名明,初字晦叔,號菜根道人,瑞安閣巷柏樹人。他的生年在1305年前后。卒年有元末說和明初說兩種。高則誠四十歲左右中了進士,在麗水、杭州等地做過小官。后來隱居在寧波城東的櫟社,《琵琶記》就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
? ? ? 《琵琶記》的故事說的是,趙五娘與蔡伯喈結婚兩月,蔡伯喈進京趕考,趙五娘獨自一人在家侍奉公婆,承擔起家庭的重擔。時逢饑荒,趙五娘把不多的救濟糧留給公婆,自己卻偷偷吃糠。公婆去世,無錢買棺材,她剪下頭發,沿街叫賣。無錢請人埋葬公婆,她麻裙包土,壘筑墳墓。然后進京尋夫。蔡伯喈上京考試高中,被迫招贅牛府,生活在溫柔之鄉,可他時時想念家中的父母和妻子,與趙五娘書館相逢,得知父母雙亡,遂攜趙五娘、牛小姐回鄉廬墓,一門旌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