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是索取,是付出;不是傷害,是保護。? ? ? ? ? ?
? ? ? ? ? ? ? ? - 說給自己,也說給任性的你
?家是個講愛的地方,所以更要講理。
每每在學校離放假還有幾天的時候,都會欣喜萬分,做夢都想著躺在家里的床上,還信誓旦旦的和舍友說著回去要好好看書,和爸媽嘮嗑,學做飯給爸媽吃等等聽起來多么“豐滿的理想”。回到家才十幾天,就已經開始變得不耐煩。不做飯,偶爾看不下去媽媽的臉色才洗洗碗也就算了,每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整天都處于躺尸的狀態。遇到下述情況更會勃然大怒。當你正在興致勃勃的躺在床上追劇時,媽媽總會拿著手機走過來打擾:“你看看,這是怎么了,搜索不出來這個了……這個網頁打不開了……” 而我也總會不耐煩的說:“真是的,打不開別玩了!教了幾遍了!”媽媽像個小孩子一樣掉下臉來:“孩子大了,都指靠不上了。”唉聲嘆氣的走出了房間。這樣的情景似乎重演了很多次了。
不知道你會不會像我一樣經歷過無數次這樣類似的場景,每每發完脾氣總會覺得懊悔,恨不得把腸子悔青,但卻一次次控制不住自己的循環往復,一次次地用言語或者行動傷害著最親的人。我二十年來腦海中積攢的所有狠話還有上火的情緒幾乎都用來對付自己的爸媽了。因為我們沒有不好意思,總是會覺得他們理所應當接受這些,就算他們再怎么生氣,也不會離開。
還記得從小學開始自己就不喜歡上學,很叛逆,爸媽說不聽,打還倔得很,我知道他們舍不得打我,讓我跑,但我還是不跑,一邊痛徹心扉的罵著:你們都是狠心的??,一邊擦著那交織著鼻涕的眼淚。原來我從小時候就如此地不堪。
長大后在外面脾氣還好,一回到家仍然死性不改,脾氣說上就上,動不動就向爸媽大吼大叫,沒有耐心,對他們的關心感到不耐煩。但和他們大吼大叫完、頂完嘴后,又是特別恨自己把最壞的情緒發泄在最親的家人身上。可是下一次,還是再犯,依舊老樣子惡語相向。
現在雖然還會惹他們生氣,但漸漸地知道收斂一些。爸媽因為愛我們,所以事事為我們著想,而我們只是覺得家人對自己很好,好到百分百放心即使自己做任何事情爸媽永遠都會原諒,包容。在這種潛意識中,才會控制不住自然而然因為瑣碎的關心與囑咐而把最差的脾氣流露給最親近的人。
親情確實是一種即使你糟蹋它蹂躪它,它還是會和以往一樣給予你最溫暖最真誠的呵護的一種感情。但這并不能成為我們理所應當去糟蹋它蹂躪它的理由和借口。正因為家是個講愛的地方,所以我們更得講理,不能用我們的蠻橫無理去糟蹋最親的人給我們的最寬容的愛。我們更不能不顧及他們的感受,要知道傷人的話就像一把槍,不能把它對準別人,更何況是自己最親的人。
有人說,人生就是做減法,見一面少一面,所以每一次相處都格外珍貴,都要好好珍惜。即使是和我們最親的人。
小時候家是家,總是向往外面的漂泊生活;長大后,旅館卻變成了家,家卻變成了旅館。特別是在當今這個時代,許多年輕人都選擇離開家鄉離開親人去大城市發展,每年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能和父母爺爺奶奶兄弟姐妹相處的時間少之又少,彌足珍貴,更不要被人性的這種弱點給拴住了手腳,對家人失去耐心,把最差的脾氣留給他們了。
不要等到親人離我們而去才去反思自己的沖動行為,畢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更不要把最壞最丑陋的一面強塞給最親近的人,不要把最差的脾氣留給最親近的人。講愛也講理才是我們正確對待家的態度,說給自己也說給任性的你。
?愛是付出,不是傷害
“不要對一個人太好,否則有朝一日,你一定會心碎。”這樣的話經常為不少人所茍同。是呀,如果那些付出,那些發自真心的“好”,最終石沉大海,沒能得到回報,一定會覺得自己一文不值,無比屈辱。曾經在感情里的我,也抱有這種腐朽的思想。所以沒有戀愛的時侯,想要戀愛又害怕戀愛,害怕對方沒有想象中那么愛自己,那么最后自己會吃不了兜著走;漸漸地說服自己一定會是例外,便開始接受一段新感情,又帶著自己給自己捆綁的愛情思維,變成了想要付出又害怕付出,害怕得不到回報,最后自己心有余悸,也讓對方在感情里呼吸不來。再加上自己性格的倔強,玩各種小脾氣,如果不是對方的一直堅持,否則早被人甩好幾條街了。
為情所困的女生總會問,為什么我的心意他都看不到,不珍惜?其實那只是因為我們一直在以交換法則來看待感情。小心翼翼地給出一點點“好”,然后等待著回應。可是,如果你用“好”來做交易,永遠都只能做成虐心的虧本生意。你累,你委屈,他又何嘗不覺得冤枉呢。
因為想要索取,所以害怕失去對方,以達不到自己想要索取的目的;愛情里一開始的初衷就錯了,那你擔心的結局也終究會來。
最近經歷了一場自認為比較大的感情挫折,當自己用極端的處理方式想要博得對方的注意與關心時,換來的卻是差一點錯失六年的感情。
兩個人在一起,總會有先低頭,先忍耐的一方,也會有一方是九頭牛都拉不回的“倔驢”。而我偏偏是后者。其實對于感情,時間越久,真的無法用理智來控制。自己可以任性到不管不顧對方的感受,不擇手段來想要對方的關心和愛護,最后用對方對自己的愛來刷自己的存在感,用傷害對方的方式來證明他是愛自己的。這或許就是愛情里最卑鄙的一種了。
我像大多數人一樣認為彼此互相在乎,應該在彼此身上尋求些什么,或許是微不足道的關心,或許是十足的安全感。這也是理所應當。也固執的以為你不可能愛一個像沙漠一樣干涸的人,你希望得到的是愛護、關心和親密。如果不是如此,那又為什么愛呢?而這種愛情應該就是一種畸形的愛情,所謂的寄生愛情。尼采曾談到這種愛情的人,是活在愛中卻不付出愛的生物。不是妄自菲薄,我曾經就是這樣,將自己囿于自認為很安全的牢籠里,但仍然在不斷的迷失自我,變成了自己曾厭惡的那種人。法國女作家柯萊特說:“壞人是那些在愛情故事的一開始就不相信會長久的人”,曾經不相信會長久的壞人,最后卻傷害慘重。而幸運的是,我明白了曾犯下的錯誤,再也不想要做被愛情捆綁的“壞人”。
愛情里,只有敢愛敢付出,最后即使結局不好也無悔不是嗎?總好過怯怯懦懦一味索要榨取對方感情好一千倍一萬倍。
亞里士多德曾說,愛情是兩個高尚的人的相遇,他們善待彼此。想要愛他,想要好好珍惜,那就好好付出,不求回報的付出,終究會得到比你想象中還好的圓滿結局。所以,在感情里,要努力做一個真正向別人敞開心扉的好人,努力成為對方生活中的積極貢獻。不要只關注我需要什么,而要懂得愛就是關懷。當你真正領會付出就是愛,還需要害怕某天他會離開嗎。
?? 付出對方需要的愛
最近很火的一部劇《我的前半生》里有這樣一個情節,陳俊生要和羅子君離婚,唐晶去醬子用餐,問老卓為什么羅子君那么好陳俊生還要和她離婚,老卓只回答了一句,你看過克雷諾夫的杰米揚魚湯嗎?如果沒有的話可以回去看看。其實這個寓言故事通俗的說就是,兩個人都很好,但是你給的是他能接受的么?你給的是他所需要的嗎?故事里的陳俊生需要的是每天能陪他分擔工作分擔憂愁的愛人,而那時的羅子君卻是每天沉迷于美食購物的浪潮中的資深家庭主婦,當陳俊生滿身疲憊的回到家時,還要再去應付她的一切猜疑與愛不愛我之類的無聊問題。而那時的同事凌玲正好給了他羅子君給不了他的,也是他正需要的。哪怕僅僅是加班加到半夜的一杯咖啡,一句問候,也比羅子君給他的強得多。所以他才會鐵定了心要和子君離婚,和一個看起來根本不是羅子君對手的農村婦女結婚。因此,兩個人在一起,不是盲目的付出,而是應該努力去關心他需要的是什么,你能給予他所需要的有多少。而不是當感情出現裂痕,自己只會一味的在想他為什么不愛我?他是不是變心了嗎?他是不是有別的喜歡的人了?……
付出是你對待愛情應有的態度,而能夠給予他所需要的這便是你們能夠長久走下去的基礎條件。給人所需,便讓人感覺到你的重要性與不可代替性,最終他想不愛上你,想不依賴你,想離開你都難。
記住,有方向有需要的付出才會是雪中送炭,否則只會是雪上加霜。
?
愛人最終也會變成我們的親人,無論是親人還是愛人都是一輩子當中陪伴我們最久的人,如果真的想去愛他們,就不要作來作去,用我們自以為愛他們的方式最后傷害著他們逼迫著他們慢慢離開。最終還在自怨自艾著他們不理解自己愛他們的行為。用鼓勵與希望去給予他們更多的愛,用付出來去滿足他們追求的快樂!
你盡管付出,結局不好算我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