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網(wǎng)上流行著一句話,“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這種夢幻的追求深深吸引著每個人,可在艷羨之余,內心涌起的卻是無力與失落的感覺——為什么別人可以,而我不行呢?
記得年少時的某個暑假,我沉迷于一款叫做《太閣立志傳》的電腦游戲中不可自拔。這款以日本日本戰(zhàn)國亂世為背景的策略戰(zhàn)棋類游戲,不僅僅可以扮演豐臣秀吉從小兵卒成長為大名(日本古時封建領主稱呼)實現(xiàn)統(tǒng)一全國的霸業(yè),也可以選擇游戲中860名任一游戲角色在群雄割據(jù)的勢力中嶄露頭角。
而最吸引我的,便是除了化身武士以劍術、謀略、政務為技能通往統(tǒng)帥之路,也可以扮演忍者、海賊、商人三種主職業(yè)以情報、水戰(zhàn)、經(jīng)濟支持等方式輔助大名活動,更可以退出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化身打造價值不凡武器的冶煉匠、制作精美茶具的茶人、制藥救人的藥師和開道場授劍的劍豪四種副職業(yè)。
記得我當時就曾嘗試在游戲中整日靜坐茶室中,學習茶道和如何鑒定茶器,與大名坐而論道,相比起終日奔波于諸侯勢力的游說與戰(zhàn)爭,頗有種“大隱隱于市”的氣定神閑。此外,沿著游戲地圖隨處偶遇的“名勝卡”,讓人又不禁盼望成為游山玩水的行者,將自身化作天地萬物,怡然自得。
人生不過是一場不可存取檔的游戲
乘上時光機穿梭十數(shù)載,從游戲中的回憶走到現(xiàn)實,驀然發(fā)現(xiàn)人生也不過是一場不可存取檔的大型游戲。
我們甫一降世,便拿到了游戲的基本攻略,赫然看到一堆極富挑戰(zhàn)性的主線任務——拿文憑、找工作、談戀愛、結婚、生子、賺錢、升遷、退休、帶孫子、跳廣場舞、求醫(yī)問藥、化為灰燼。這些任務就像網(wǎng)游的任務清單,以未完成的標記長期顯示在大腦屏幕的一側。
隨著不斷增長的年紀和能力,加上不可預期的外部環(huán)境,我們只求數(shù)量不顧質量地勉強將一項項任務打鉤,直到遇上賺錢和升遷這兩個任務,它們以上限數(shù)量為無窮的方式彰顯著任務難度,順利帶領我們走進人生的endless模式(“無限模式”)。
人生游戲,除了主線任務,還有支線劇情
就像高手玩《Temple Run》(跑酷冒險類手機游戲:神廟逃亡)而因過于單一最終放棄一樣,越是在人生游戲中游刃有余或掌握技巧的人,越早開始對這場游戲的基本攻略開始產生質疑的聲音,呼吁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停下來想想,到底在人生游戲中是否快樂,到底想要獲得的是什么。
接著,有些敢于打破陳規(guī)、自我意志堅定的人觸發(fā)了一些支線劇情,有的人選擇學習樂器或繪畫,有的人拿筆嘗試“小說夢”,有的人成為了志愿者或選擇支教,但似乎都是因為機緣巧合或義無反顧,才觸發(fā)了某些支線劇情。我們不確定他人的模式是否可以復制。
同時,我們深知這種支線劇情的開啟,不僅需要頂住身邊人“不務正業(yè)“的看法和聲音,更需要面對自我懷疑的心理壓力。我能否鼓起勇氣問一句,“為什么我不能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是誰將這基本攻略框住了我的人生?我有沒有選擇的權利?”
什么時候才算財務自由
“你沒有選擇的權利——在你沒有財務自由之前!”這是最常聽到的回答。
什么樣叫做財務自由,曾經(jīng)一位生活在二線城市的朋友給過我他深思熟慮的答案——2000萬或十套房。他們夫妻現(xiàn)在年收入有40-50萬,仍然覺得生活壓力很大,他覺得要有2000萬或十套房,才可以完全不工作仍然依靠理財或房租收入過上無憂生活,可以讓孩子享受最精英的教育,可以為父母提供最健全的醫(yī)療保障,可以讓自己環(huán)游世界,在享受米其林美食、購買百達翡麗、甚至“打飛的”聽場百老匯歌劇都不再肉疼。
我豁然醒悟,這大概就是當今時代所謂中產階級所設定的主線任務目標值吧。也許2000萬對于富翁來說不值一提,但對于中產階級而言(05年國家統(tǒng)計局定義中產階級為人均年收入6-50萬),即使按照家庭年收入50萬計算,不考慮工資漲幅通常低于通貨膨脹的因素,也要不吃不喝40年才能達到這個2000萬的財務自由標準。
這就好比《Temple Run》的游戲實際上有設置5億分的終點,即需要不死亡且狂吃金幣不間斷跑48小時以上。只不過,據(jù)說全球已有上百人抵達《Temple Run》的終點,也鮮聞有人高呼自己已實現(xiàn)了財務自由的目標。
哪怕是手握5億元“用于體驗失敗的零花錢”的國民老公王思聰,仍在投資領域風生水起,難怪諸如《最可怕的是,那些富二代比你還努力》等文章,不斷敲打蕓蕓眾生的神經(jīng),提醒人們在主線任務上“努力打怪過關”。
你為什么感到?jīng)]有選擇
其實,對于深陷于主線任務而無法選擇的問題,不單純是這個時代的理解局限,而是來源于人性深處的兩大致命誘惑所導致的。
一方面是來自于“全能自我”的追求。我們內在的全能感,會促使內心認為自我無所不能,不斷應運而生的新鮮事物以及忽略客觀現(xiàn)實的“人定勝天”口號更是加重人類的自戀傾向。而越是自戀的人,越需要通過與外界的對比來增強自身對于世界的掌控感,于是從和同學同事鄰居攀比、發(fā)展到和新聞媒體中的各類理想生活看齊,主動開啟endless模式,讓自己化為人生游戲中一個不斷增長的單元數(shù)據(jù);
另一方面是來自于對自由的逃避。表面上看,隨著時代賦予生活的“可能性”不斷多樣化,人的個性化程度也日益增強,但是當個體越來越成為一個“個人”時,就會在心理上感到隨自由而來的更多孤獨、寂寞和不安。因此人們主動地將自身投入于工作或情感中,通過與社會或他人的聯(lián)結來確保心理的安全。
讓你害怕的究竟是什么
除了來自人性內在的兩大原因將我們禁錮在主線任務之上,還存在兩種心態(tài)影響著我們進入支線劇情,這讓我想起前不久發(fā)生在朋友小C身上的親身經(jīng)歷。
小C因為好友的贈票,成為了號稱紅遍全球的浸沒式戲劇《Sleep No More》上海場首演的觀眾之一。由于事出突然,小C只接受到“樂趣全在自我探索”這樣一條建議,就進入了體驗現(xiàn)場。這是一種試圖打破傳統(tǒng)鏡框式舞臺、利用獨特的演出空間、賦予觀眾參與情節(jié)的能力、模糊演員與觀眾之間界限的創(chuàng)新性實踐,背景是莎士比亞最陰暗的悲劇《麥克白》,小C被要求戴上白色面具,允許任意穿梭于一座七層的廢棄酒店。事后小C才知道,由于缺乏事前“做功課”,她意外邂逅了麥克白夫人、目睹麥克道夫夫人被麥克白毒死、麥爾肯王子在私家偵探所里翻檢尸體照片、以及窺見標本室內的無名男士沉浸在對物種起源的思考中。
小C回到家翻看別人寫的體驗,才知道她憑直覺闖入的支線劇情,恰好以這種戲劇實踐的要求——探究自己的內心的方式去體驗戲劇情節(jié)中無法復制的可能性,而非像其他觀眾在三小時內追著主角麥克白、追著所謂的“推薦劇情”、追著“脫衣”和“洗澡”的戲碼。
小C告訴我,由于演員們時而聚合,時而分散,要求觀眾不得不在其中有所舍棄,當然也有觀眾通過多次重復參與,貪婪地看完所有沖突和高潮。我告訴小C,這也是我上述提到的“全能自我”要求的體現(xiàn)。
從小C這次沉沒式戲劇體驗經(jīng)歷,我感覺到正如同大多數(shù)觀眾擔憂的那樣,在生活中我們同樣面臨兩種對于不確定的恐懼心態(tài)。
一種是害怕性價比太低。我們的任何選擇都是以脫離個人喜好的性價比作為考慮因素。人們正是覺得只有欣賞到麥克白的高超舞技才算值回票價,在人生中,父輩們也多是建議我們獲得高學歷、考公務員進入體制、選擇家庭條件好的伴侶,以穩(wěn)妥的人生體驗來避免可能遭遇的挫折,“少走彎路”是父母“為了我們好”而常掛嘴邊的嘮叨,而創(chuàng)業(yè)或做自己喜歡的事,則往往被父母認為“冒太大風險”。因此,我們害怕浪費時間,更加不敢嘗試任何支線劇情,老老實實走在“最佳性價比”的人生主線上。
另一種心態(tài)則是我們害怕處在毫無目的的狀態(tài)之中。學校有上課鈴、上班要打卡,規(guī)律性和目的性明確的人生,早讓我們習慣了被各項任務安排的生活。如果仔細去體會內心無所牽掛的境地,竟讓人會感到無所適從的迷茫恐懼,以及因為自己無法掌控和安排自身而涌起的挫敗感。
不當隱士,當自主的經(jīng)濟適用男
憶及已過而立之年的我,也是近五年才開啟了支線劇情。在此之前,我完成了畢業(yè)、就業(yè)、結婚、生子等一系列主線任務,如今我學會將對主線任務“賺錢和升遷”的要求降低至一定的地步,用車時靠滴滴替代買車、覓食時靠團購替代鋪張、購物時靠淘寶替代商場、看書時靠圖書館替代咖啡廳,以“經(jīng)濟適用型”的主線標準,來輔助我有起碼的時間自由和財務自由來運作我的支線劇情。中國人講求中庸,凡事不偏激,因此我自知很難一下子成為隱居終南山的遁世居士,反而用“大隱隱于市”來激勵自己,向現(xiàn)實妥協(xié),接納當下主線任務的底線安排,并適度尋找屬于我的支線劇情,達到合理的平衡:
每天上班前,我提早一個小時起床讀書,用最好的精神思索人生的困惑;偶爾備個寫生本,毫無繪畫功底的我通過素描小幅靜物,來讓自己的目光停留在曾經(jīng)匆忙忽略的細節(jié)處;周末半天帶孩子盡情玩耍,當個好父親,半天留給自己寫寫日記看看書,驅散一周的疲勞,反思并獲取新的體會;哪怕在上班路上的紅綠燈前,抬頭望望藍天白云,也能讓我內心感到片刻寧靜和閑適。
我覺得可以借用佛家五戒予以提醒自身:
戒貪,避免因攀比和自戀而陷入主線任務中對自身欲望的無限追求;
戒嗔,不要因為客觀現(xiàn)實的限制而抱怨無法完全進入支線劇情,適度接納框架而不陷入理想主義;
戒癡,不人云亦云地遵循主線的既定任務按部就班,根據(jù)自身需求進行篩選思辨;
戒慢,即使在主線或支線中有所成就也應收起傲慢的心,對生活抱持虔誠與敬畏之心;
戒疑,不一味執(zhí)著于外界他評,不隨意懷疑內心感受,收起功利性的比較,保持身心的清明。
開啟屬于你自己獨一無二的支線劇情
幾年前,我常幻想自己完全辭職、脫離家庭以后孑然一身該做些什么,可以說走就走的旅行、可以賴在咖啡館看書曬太陽,但畢竟這些都是形式,它可以建構理想的畫面,無法充盈內心的空洞。重點是,我想通過這些形式找到什么。
可以說,我要找到人生的答案,可是沒有問題,哪里來的答案呢?當下既定的主線任務,是傳統(tǒng)歷史和外部環(huán)境給出的對“生存”的通用答案,但是并非能解決個體的“存在問題”。
因此,挖掘自己的內心,尋找生命的困惑,大到薩特思考的“存在之存在”,小到雞湯文章中的抑郁迷茫,這些思考都將成為可能脫離主線任務的一扇窗。
而當你開始踏上自省的解惑之路、追問并嘗試如何在主線任務之外擁有價值立足點時,恭喜你,你開啟了人生中屬于你自己獨一無二的支線劇情。
—END—
作者簡介:盧育濤,曹懷寧心理咨詢工作室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媒體專欄作者,豆瓣書評人,專注個人成長與社會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