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晚照之時,趕上了最后一撥游客,我們來到了這個叫西夏王陵的地方,似乎更適合表達一種緬懷和憑吊的心情。
西夏王陵位于寧夏銀川西35公里處,背靠賀蘭山脈東麓,在賀蘭山和黃河之間5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分布著9座帝陵和250多座陪葬陵。西北行旅中,我們一路問詢著道路,幾經周折來到了這里。
這是一個神奇的部落群體,這是一段神秘的歷史,造就出的也是一個神秘的王朝,就連這個皇帝陵園也是充滿著神秘的色彩。暮色之中,滿眼看去,只有幾處零落的土塚,在一片塵土中迷茫著……遠處的賀蘭山也在夜色四合中迷離般地綿延著。
這個部落叫黨項族,屬于羌族中的一支,最早出現在歷史上應該在南北朝時期。這是游弋在歷史夾縫中的一個民族,表現出來的就是特別能忍耐、能屈能伸、能大能小、能左右逢源,骨子里不變的卻是倔強、好斗,不放過任何發展和壯大自己的機會。北朝時,面對吐蕃族的強大和日益對他們構成的威脅,為了生存,他們由西往東進行了長達百年的部落大遷徙,先是遷到甘肅慶陽,后又遷到陜西米脂、橫山一代。唐末動亂和五代時期的中原分裂,讓這個部落有了繁衍生息的機會,骨子里根生的東西蠢蠢冒動。不能忽視的是這個民族的智慧,他們抓住了當時社會動蕩的機遇,甚至不惜出兵幫助唐朝統治者平息叛亂,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和封地……公元881年,他們建立了夏朝,在自己統治的轄區內任命官吏,征收租稅,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視的地方勢力。宋朝時期,他們對朝廷時而服從,時而反叛,雙方進行了十多年的戰爭,各有勝敗……終于到了李元昊祖父和父親的時代,他們西征北戰,“東西合進”,向東與宋結好,營造一個和平安寧的環境,向西“掠吐蕃戰馬”(終于等到了報仇機會),向北“收回鶻銳兵”,將自己的勢力范圍西推到河西走廊,并在興州(今寧夏銀川)大興土木,營建宮室。李元昊繼位后,又通過戰爭,把地盤擴充到敦煌一代。至此,西夏領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余里,倚賀蘭山為固”,雄踞在塞上。公元1038年,李元昊改興州為興慶府,高筑祭壇,在大臣們的擁戴下,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一個王朝建立了,與當時的宋、遼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就是歷史上的“西夏王朝”,盛極一時,疆域曾經達到了83萬平方公里。經歷了190年,十傳其位。就連那個曾經征服歐洲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最終也是慘死在了西夏王國將士的毒箭之下。當然他們也遭到了“馬背上民族”的瘋狂報復,血洗都城,一個王朝的命運從此終結……
如果從李元昊的爺爺算起,西夏王朝其實應該經歷了12個朝代。但為什么西夏王陵只有9座帝陵呢?據說可能是因為蒙古民族的日益強勢,后邊幾個帝王忙于應付作戰,根本沒有時間來修造自己的陵寢。這樣看來,王陵在斷續的那一刻,這個民族的歷史就提前終結了。也是因為蒙古族的強勢,讓西夏王國在二十四史里成了一個空白,讓那段歷史蒙上了神秘的面紗,讓這座在規模上曾經與北京十三陵、鞏義宋陵一比上下的帝王陵園,失去了往日的雄風,成了塵土飛揚里幾座孤寂的土堆。據說,當初,這座王陵規模宏大,布局嚴整,敦實的靈臺、奇偉的獻殿、高聳的角樓、矗立的闕臺、斑斕的脊飾……每座帝陵陵園均是一個完整的建筑群體。一個強盛起來的民族的帝王,為了自己身后的奢華,不惜大把大把地燒錢……
這個民族還有什么神秘呢?好戰不用說了,李元昊的爺爺就是死在與吐蕃族的作戰中。還有的,就是李元昊創造的西夏文字,據說那些文字有漢字的影子,但比漢字復雜得多,結構飽滿得多,難寫、難認、難記,終于隨著王國的滅亡也煙消云散了。還有什么?就是風流好色,不但皇帝風流好色,就連太后也不例外。開國皇帝李元昊就把兒媳婦納為自己的妃子,從而也死在了兒子的手里。沒藏太后在情夫爭寵中被殺。而夏襄宗則是和做太后的嬸嬸私通中得到了嬸嬸的支持,坐上了皇位……
一個神秘的王國消失了,一段神秘的歷史消失了,消失在了大漠無盡的風塵中。隨之消失的,還有這座王陵宏大的建筑,一時的喧囂和繁華。資料說:與鋪張的秦陵、亮麗的唐陵、考究的宋陵、雍容的明陵相比,西夏王陵矗立在荒漠中,述說中斷的歷史,顯得蒼涼悲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西夏王陵在偶爾發現中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
夜幕真正降臨了,暮色覆蓋了幾座“東方金字塔”式的土堆,賀蘭山也成了模糊的影子了……好在,匆匆地在王陵里走了一遭,有了些淡淡的印記,回來找尋了一些文字,獨自坐在書桌前靜靜地敲打著八百年前西夏的故事……
——這也是一種偶然嗎?!
或者就是天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