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小琳
2016年的4月,一個寶媽突然想重拾讀書。于是裝了掌閱等一些軟件,每天逼著自己看一個小時電子書。
2017年的4月,這位寶媽完成了拆書幫的線上訓練,剛剛從1-1的最初級線下練起。
2018年的4月,已經開過6次線下拆書大課,30多場線上拆書課的她,著手籌備了自己的成長會。
沒錯,這個寶媽就是我。
閱讀改變生活。
這兩年的生活軌跡,就這樣被讀書改變了。
那么,你呢?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說實話,之前真沒感覺這天有什么不同。但自從開始讀書,一步步與書籍結緣,就感覺今天一定要做點什么才算心安。
所以,我們今天不聊書評,不講干貨。
只是想把這兩年,我的讀書心得,分享給你們。
除了認字,讀書還需要其他條件嗎?
當然,我們的價值觀、認知觀、眼界方向、學習習慣等,都在影響著我們的閱讀。就像我們要用胳膊帶動手臂,用手掌帶動手指一樣。只有使所有元素和諧搭配,才能讓閱讀這件事運行順暢,有所收獲。
因此,學會讀書,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關于這個過程,我們不妨來看下郝明義老師在《越讀者》中的講述。
小學:有識字能力,以及基本的閱讀能力;
中學:隨意而廣泛的閱讀探索,發現自己的興趣方向;
大學:深耕主修科系的閱讀練習,同時選擇一些選修課程的輔助閱讀路徑;
大學后:沿著已有的閱讀途徑繼續開拓,能夠做到左右逢源,另辟蹊徑。
書中給出的這條全生命周期閱讀路徑,我想,恐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
現實往往是:
小學、中學被老師逼著做題考試;
到了大學突然沒了壓力,玩兒還來不及,誰還去看書?
畢業后,進入職場,發現自己什么都不懂。想學習,但拿起書卻不知如何去讀。
那已經這樣了,怎么破?
俗話說:解鈴還需系鈴人。
面對讀書能力的缺失,我們只能用閱讀的方式,來解決閱讀的問題。
怎樣解決呢?
很多朋友在后臺留言說:佩服你的輸入量,但更服氣你的輸出頻率。
沒錯,用輸出倒逼輸入,是我能將讀書這件事堅持下來的秘訣。
因為要輸出,所以在拿起書的那一刻,就有了明確的目的。
因為要高質量的輸出,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對于新知、開腦洞的觀點會重點去關注與思考。
因為要成文發表,所以在組織文章結構、行文邏輯的過程中,會再次對內容進行加工,從而成為自己的東西。
簡單一句話,要學會讀書,就要寫寫寫!別無二法。
也許剛開始,你還寫不成完整的文章,那就用筆記、導圖來代替。
關鍵在于行動,而不要拘泥于形式。
因為要寫東西,所以你要輸入;
因為要有輸入,所以你要讀書。
就是這樣的邏輯順序,讓我們以目的為導向,實現了成人的學習與成長。
那么,你現在是否要立刻行動起來,設計出寫寫寫的計劃呢?
剛好,“小琳成長會”的第一期主題訓練營就要開營了。
這一期的課程是圍繞“表達”展開的,通過對《結構思考力》這本書的拆解與演練,讓你能真實掌握高效表達的技能。
也就是說,通過21天的講解、一對一輔導,以及群內實踐。讓你的生活與工作,從此多了結構思考的過程。從而得到溝通更高效,表達更精準,思維更敏捷的收獲。
如果你信任我這個喜歡讀書的寶媽,愿意和我結伴前行,請點擊《學完即用,21天讓你真正學會結構思考力》,查看課程具體信息。
PS:專欄中的第一節為公開試聽課,歡迎收聽!
祝你能從閱讀中遇到真實的自己,收獲更完美的人生!
—END—
天津首位拆書家
拆書學院簽約領拆
得到APP簽約作者
《中國家庭報》專欄作者
如果感覺文章對自己有用,請留個“喜歡”再走吧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