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詩人白居易(772—846年),晚年定居洛陽履道里(今離區(qū)獅子橋、賀村、大屯一帶),卒葬龍門東山琵琶峰頂。白居易的墓園,也稱白園,位于洛陽香山的琵琶峰上。
白園包括龍門橋東頭整個琵琶峰,占地44畝,分為青谷、墓體、詩廊三區(qū),系根據(jù)詩人性格、唐代風(fēng)采和得體于自然的原則設(shè)計(jì)建造的紀(jì)念性園林建筑。迎門為青谷區(qū),叢竹夾道,懸瀑飛灑,荷池送爽。拾級而上,兩旁一棵棵高大的古木,默默地立在那兒,寧靜而安詳,軀干扶搖直上,鱗片斑駁,虬枝凌空橫飛,左右交錯,綠陰遮地,情趣盎然。山間泉吟溪唱,不絕于耳,優(yōu)美動聽,宛如琵琶奏出的優(yōu)美樂曲,令人頓生懷古之情。
1
白居易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那一年,主管大唐新聞出版工作的著作郎顧況大人,正在官署里不停地批閱公文、審核來稿。
這時,下屬敲敲門走了進(jìn)來,說門外有一個十六歲的少年求見。
顧大人看看下屬,又看看桌上的公務(wù),暗示不見。
下屬只好又結(jié)結(jié)巴巴地說:“是徐州白大人的公子?!?br>
“傳進(jìn)來吧。”顧大人說。
少年走進(jìn)來,向顧大人施了禮,恭恭敬敬地遞上了自己的詩稿。
顧大人看了看少年,又看了看詩稿的封皮。
封皮上工工整整地寫著三個字——白居易。
居易?顧大人撇撇嘴,心想一個十六歲的毛頭小子能寫出什么花樣來,便冷著臉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意思是別看你名字叫“居易”,京城的米不便宜,留下來可不容易啊。
這話語里的戲謔成分,白居易聽得明明白白,但他沒有說話,只是規(guī)矩地站在一旁。
顧大人捧著白居易的詩稿,漫不經(jīng)心地翻開了第一頁。
突然,顧大人的眼睛里亮了一下,剛才疲憊和不耐煩的神情也一掃而光,走到白居易面前用極慈祥的語氣對他說:“有句如此,居亦何難?老夫前言戲之耳!”
意思是能寫出這樣的詩句,留在長安又有何難?叔叔之前是跟你開玩笑的。
之后,顧大人逢人便大贊白居易的詩,很快,少年白居易便名震京城了。
一夜成名并沒有讓白居易膨脹,他深知自己該做什么。
在一次文人咸集的聚會上,白居易宣布他將暫別大唐詩壇,回到家鄉(xiāng)繼續(xù)讀書深造。
文壇一片嘩然,不少人都覺得白居易少年得意,該借著這陣東風(fēng)發(fā)展自己的詩歌事業(yè),暫別弄不好就要過氣的。
但白居易的粉絲們不然,他們支持白居易的決定,不舍之余,都在為這個年輕人叫好。
十二年后,白居易一舉拿下新科進(jìn)士。
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在唐朝,新中進(jìn)士者均要到大雁塔下題名,而白居易,是那一撥題名者中最為年輕的一個。
當(dāng)年那首讓顧況眼前一亮的詩,也是讓白居易吃得起長安米的詩,便是那首我們熟悉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遠(yuǎn)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2
公元772年,也就是杜甫去世的兩年后,同為河南人的白居易在新鄭一個“世敦儒業(yè)”的中小官僚家庭中誕生了。
祖父白湟任鞏縣縣令,父親白季庚為宋州司戶參軍。
這樣的家庭雖與“城南韋杜”不可比擬,卻也算得上衣食無憂,父蔭子蒙。
但這畢竟是中唐。
安史之亂的余震仍令山河動搖,藩鎮(zhèn)割據(jù)的形勢愈演愈烈,戰(zhàn)火燒毀了白居易本應(yīng)美好的童年。
白居易兩歲時祖父去世,緊接著祖母也病故,父親由宋州調(diào)往徐州,白居易只得寄居在宿州躲避戰(zhàn)亂。
白居易童年時讀書非常刻苦,讀書讀到口舌生瘡,手長老繭,年紀(jì)輕輕的,頭發(fā)都白了。
如果那時候有人問他為何要這般苦讀,我想,白居易一定會說:“我必須成為一個足夠強(qiáng)大的人,才能撐得起那個偉大的夢想。我要為山河高呼,為蒼生吶喊,我要寫詩,寫所有人都能看懂的詩。”
后來,白居易確實(shí)做到了。
有一個詞叫“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期設(shè)立的一個音樂機(jī)構(gòu),負(fù)責(zé)收集編纂各地民間音樂、整理改編與創(chuàng)作音樂、進(jìn)行演唱及演奏等。
后來因?yàn)橄瘛赌吧仙!贰犊兹笘|南飛》《十五從軍征》等樂府編輯制作的民歌流傳甚廣,“樂府”便成了一種詩體的名稱。
樂府詩最大的特點(diǎn)就是語言樸實(shí)自然,內(nèi)容以敘事為主,每一首樂府詩都仿佛是一幅以現(xiàn)實(shí)手法畫就的社會生活的風(fēng)俗畫。
白居易尤為喜歡樂府詩。
喜歡它現(xiàn)實(shí),像一面鏡子一樣反映生活;喜歡它通俗,“老嫗?zāi)芙狻薄?br>
白居易一直有一個觀點(diǎn):詩是寫給人讀的,如果一首詩寫出來晦澀到?jīng)]有人能讀懂,那它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于是白居易高喊出一句話:“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薄靶聵犯\(yùn)動”就這樣開始了。
他要用最高貴的靈魂,寫最通俗的詩。
3
公元803年,三十二歲的白居易正式踏入了朝廷,走進(jìn)了政治。
當(dāng)他聽說皇帝也是一位“文藝青年”,因?yàn)橄矏鬯脑姸岚嗡麜r,白居易想到了那個“高山流水”的故事。
為了報(bào)答他的“子期”,白居易決定盡自己言官之責(zé),同時也完成少年時的理想:為山河高呼,為蒼生吶喊。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fēng)起,小麥覆隴黃?!?/p>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p>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觀刈麥》(節(jié)選)
在封建社會,一個社會最底層的農(nóng)民,就算躲過了戰(zhàn)亂、熬過了饑荒、逃過了兵役,也很有可能死在繁重的稅賦上。
詩歌先是描寫了炎炎夏日里辛苦勞作的農(nóng)民一家,“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畫面里流淌出了艱難的含義。
然而,跟因“家田輸稅盡”而食不果腹的“貧婦人”相比,那種艱難又變成了一種“幸福”。
苛捐雜稅,這座百姓身上的大山,遲早也是這個國家的負(fù)累。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
這一次,白居易又把槍口對準(zhǔn)了“宮市”。
所謂“宮市”,就是為皇宮采買物品的意思。
中唐時期,宦官專權(quán),橫行無忌,他們?yōu)橹酗査侥页3R缘蛢r強(qiáng)購百姓的貨物,甚至不給分文。
名為“宮市”,實(shí)際是一種公開的掠奪。
詩中那個賣炭翁的形象就是白居易手里的一把刀,劃破一切表象的繁榮,割破所有虛幻的美夢,露出血淋淋的現(xiàn)實(shí)。
從秘書省校書郎到盩庢縣尉,再到翰林學(xué)士、左拾遺,白居易在京城的十年,寫下無數(shù)針砭時弊、諫喻朝政、反映民生疾苦的詩歌。
這些反映社會現(xiàn)實(shí)、針砭時弊的詩歌扯疼了唐憲宗那根脆弱的神經(jīng),憲宗皇帝曾向大臣李絳抱怨道:“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于朕,朕實(shí)難奈。”
多虧了李絳的勸解,憲宗才沒有對白居易動手,但白居易這個人在憲宗的心里從此不再美好。
4
公元811年,白居易的母親去世了,白居易辭官回鄉(xiāng)守孝。這看似無關(guān)政治的一件事,卻成了他日后仕途坎坷的轉(zhuǎn)折點(diǎn)。
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整個京城人心惶惶,但卻沒有一個官員站出來查辦此事。
白居易與武元衡是有交情的,出于朋友的情誼,也為了維護(hù)法律的尊嚴(yán),白居易主張嚴(yán)緝兇手。
這一下,終于被那些對白居易懷恨在心的人抓住了把柄。一頂“越職言事”的帽子就扣在了白居易的頭上。
但這樣一項(xiàng)“罪名”還不足以扳倒白居易,于是這些人又拿出了第二件“法寶”。
白居易的母親在晚年時,大概是患了我們今天所說的阿爾茨海默癥,頭腦和肢體都愈發(fā)不靈活,在一次游園賞花時,墜井而亡。
這些人在聽說這件事后,開始大量翻閱白居易的詩作,終于“功夫不負(fù)有心人”,他們在白居易的詩作里找到了名為《賞花》和《新井》的兩首詩。
母親因賞花墜井而死,白居易卻在詩作中吟詠“花”與“井”,一項(xiàng)新的罪名便成立了——“有害名教”,說白了,就是不孝。
其實(shí)白居易的《賞花》和《新井》是很早之前寫的詩,那時候母親還康健得很,絲毫沒有礙“名教”什么事。
但這個時候,從皇帝到朝臣,都把白居易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一般,這本算不上罪名的罪名,就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白居易因此被貶為江州司馬。
白居易從中央監(jiān)察部官員,一日之內(nèi),淪為江西省九江市市長秘書。
白居易離開京城的那天,大街小巷單曲循環(huán)著一首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br>
這是他的《長恨歌》,是他留給長安城的不朽,也是不休。
哪怕是若干年之后,每當(dāng)人們提到這首詩時,都會有兩個聲音在爭論,一個聲音說:“看,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凄婉又唯美。”另一個聲音說:“看,紅顏禍水,禍國殃民?!边@種爭論直至今天也沒有一個結(jié)果。
5
白居易只身來到江州,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孤獨(dú)。
這種孤獨(dú),不是舉目無親的羈旅之愁,也不是走下神壇的蕭條黯淡,而是一種理想破滅的絕望。
一個人的時候,他思考人生,領(lǐng)導(dǎo)“新樂府運(yùn)動”,提倡詩歌反映現(xiàn)實(shí),拓寬詩歌領(lǐng)域,發(fā)展文化。
諍諫政事是盡他言官的職責(zé);作諷喻詩歌更是他——一個具有話語權(quán)的公眾人物的使命。
這一切,都沒什么不對。
然而,無錯又為何落到今天這般田地?
白居易到江州的第二年,京城已不怎么談?wù)撍拿至?,因?yàn)榇筇茝膩聿蝗痹娙恕?/p>
但有一個朋友沒有忘記他,不遠(yuǎn)千里來江州看他,給他的生活帶來了一絲暖意。
朋友停留數(shù)日,將起身回程。
一個深秋的夜晚,白居易送朋友來到江邊,在一艘小船里備下宴席,為朋友餞行。
酒酣興盡之后,朋友真的要走了,白居易準(zhǔn)備作一首送別詩,來附和這離別的氣氛。
正在此時,兩人隱隱聽到了從旁邊另一艘船里傳來的裊裊的音樂聲。是琵琶!
弦聲隨漣漪蔓延開來,一下一下,敲打著白居易的心。
這樂聲似乎有魔力一般,讓白居易和朋友都忘記行將起航的客船,逐樂聲而去,兩條小船漸漸地并靠在一起。
彈琵琶的是一位女子,當(dāng)她看見白居易的船漸漸移過來時,內(nèi)心是矛盾的。
因?yàn)樗⒉幌胍娙魏稳?,早已不做歌伎的她,也不想再為任何人彈琴賣唱。
白居易他們解釋了來因,是剛才的一曲琵琶打動了兩顆依依惜別的心,這才循聲而來。
琵琶女理解這種愁緒,將他們邀上船,但仍然用琵琶遮擋著半張臉,沒有更多的言語。
琵琶女重新把琵琶抱在胸前,用手彈和用心彈是不一樣的,只是調(diào)整琴弦的三兩聲,白居易就聽到了這琴聲里無限的哀愁。
或許是《六幺》那明快的節(jié)奏讓琵琶女回憶起了自己的青春時光,或許是《霓裳羽衣曲》讓她想到了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凄涼,或許是白居易欣賞樂曲時沉醉的神情讓她看到了“知音”兩個字的存在。
兩曲作罷,琵琶女對白居易敞開了心扉。
琵琶女原是京城人士,曾經(jīng)生活的蛤蟆陵,是長安城里有名的娛樂中心。
兒時家貧,父母就把她賣到了樂團(tuán)。
十三歲那年學(xué)成琵琶,定級考試時拔得頭籌。
說到這里,琵琶女的臉上泛起一絲羞澀,因?yàn)椴粌H琵琶談得好,論姿色,她也是整個樂團(tuán)里的佼佼者。
后來她就紅了,紅到什么地步呢?京都的富豪子弟爭相對她示好,出場費(fèi)數(shù)都數(shù)不過來。
日子就在這樣紙醉金迷的生活中消磨著,不知不覺中,魚尾紋就爬上了她的眼角。她的通告越來越少,出場費(fèi)也越來越低,各大頒獎禮也不再見她的身影。
是的,她過氣了。
青春和名氣都已不再的她,只好匆匆嫁給一個商人,以求后半生的安穩(wěn)。
誰料,商人重利不重情,丈夫整日在外邊應(yīng)酬談生意,留給她的,只有等在江邊的孤獨(dú)。
有時候夢到這些往事,醒來時枕邊竟然被淚打濕。
之后琵琶女又說了什么,白居易聽得不那么清晰了,他陷入了無法自拔的沉思當(dāng)中。
一個是過了氣的歌女,一個是被貶的官員;一個當(dāng)年在樂團(tuán)風(fēng)生水起,一個曾經(jīng)在詩壇叱咤風(fēng)云;一個現(xiàn)在被丈夫冷落,一個如今遭朝廷遺棄。
兩個人是那樣的不似,又是那樣的相像。
這是上天有意的安排嗎?
不然,怎會在這茫茫的江邊遇著另一個自己呢?
白居易再飲一杯酒,寫了這首《琵琶行》。
琵琶女哭了,因?yàn)橐粋€素不相識又同病相憐的人用詩鋪敘了她的感傷;白居易也哭了,因?yàn)橐磺米屗惺艿搅诉@世上仍然有人懂他。
在場的人都哭了,眼淚交織在一起,匯成那句話——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6
公元817年的初夏,江州地區(qū)的風(fēng)景美不勝收,白居易與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聚集廬山。
來到江州兩年了,白居易愈發(fā)感覺到位卑、官小、地偏也沒什么不好,起碼他可以隨時開始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一行人從遺愛草堂出發(fā),歷經(jīng)東林寺和西林寺,抵達(dá)化城寺。
小憩之后,再次啟程,終于登上了香爐峰的峰頂。沒錯,就是“日照香爐生紫煙”的香爐峰。
這時,太陽已偏西了,商量后決定當(dāng)晚不下山,留宿在不遠(yuǎn)的大林寺內(nèi)。
當(dāng)他們走進(jìn)大林寺時,白居易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只見大林寺內(nèi)桃林繁盛,桃花深淺,一片三月春光。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大林寺桃花》
不已是四月初夏了嗎?山下的桃花早已芳菲不再,怎么這大林寺的桃花才剛剛競相開放呢?
多日來,每每看見零落的桃花,白居易都傷感不已,這一年的春天又要走了,他該去哪兒尋覓它呢?卻不想,它已經(jīng)轉(zhuǎn)到這里來了。
為何古人都愛春、惜春、傷春?因?yàn)榇禾煜笳髦篮谩?/p>
“芳菲盡”說明“人間”已經(jīng)不美好,這里的“人間”所指何方,大家都懂的。
美好又去了哪兒?當(dāng)然是這看似荒涼的高山古剎。
被貶的那一刻以為這世上再無美好,如今看來,美好永遠(yuǎn)都在,它也許就在你正在抱怨的眼前和當(dāng)下。
這一刻,白居易忽然想通了初來江州時困擾他的那個問題,有點(diǎn)類似于我們現(xiàn)代人理順了“時間”與“人”的關(guān)系。
彼時,他為“貧婦人”與“賣炭翁”奔走吶喊是忠于靈魂的表達(dá);此時,他賦一首琵琶、詠一朵桃花,也是。
7
白居易在江州足足熬了五年,公元820年的時候被重新調(diào)回京城任職。
但僅僅過了兩年,因與朝廷政見不合,白居易又自請離京。
這一回,白居易開啟了風(fēng)景如畫的杭州之旅。
白居易留給杭州很多東西。比如杭州城內(nèi)有六口水井年久失修,導(dǎo)致百姓吃水難的問題,白居易主持疏浚六井,解了杭州城百姓的渴。
再比如,白居易離開杭州時拿自己的俸祿成立了一項(xiàng)市政建設(shè)基金。這項(xiàng)基金,一直周轉(zhuǎn)到唐朝末年。
當(dāng)然,他留給杭州最大的財(cái)富,是那道白堤。直至今天,這道白堤上仍舊游人如織。
每個走過白堤的人都忍不住提一提當(dāng)年白居易治理西湖、蓄水筑堤的事。
其實(shí),這是一個流傳了千年的誤會。
在他來到杭州之前,西湖上就有白堤,只是那時候不叫“白公堤”而叫“白沙堤”。
那白居易有沒有在杭州城筑堤呢?有。
史料記載,白居易為官杭州期間,曾在舊日的錢塘門外修建一堤,名曰“白公堤”。
但是后來,也許是由于水利建設(shè)上的調(diào)整,那座真正的“白公堤”就不見了蹤影。
人們?yōu)榱思o(jì)念白居易這個曾為杭州做出過巨大貢獻(xiàn)的老市長,就把原有的“白沙堤”稱為“白公堤”。
關(guān)于這件事,白居易其實(shí)早有聲明。
孤山寺北賈亭西,
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
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
綠楊陰里白沙堤。
——《錢塘湖春行》
從孤山寺的北面、賈亭的西面出發(fā),一路看盡早鶯相鳴、新燕啄泥、雜花欲放、淺草蔥蘢。
然而最讓他流連忘返的,還是湖東那兩行綠楊與那道長長的白沙堤。
是的,白居易愛“綠楊陰里白沙堤”,愛西湖,愛杭州。
哪怕是他離開杭州十年后,再回憶起那段錢塘歲月時,他依然說:“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8
人生總是出其不意。
白居易青年意氣想要作為時,擺在他面前的總是坎坷;而到了晚年,官運(yùn)卻又不請自來了。
朝廷重用他,太子也關(guān)照他,可面對官場上那些相爭的朋黨、專權(quán)的宦官、所有的烏煙瘴氣,白居易那顆高貴的心已無力和他們周旋了。
辭官,歸隱,獨(dú)善其身,洛陽的香山寺里有他的靈魂與他的詩。
白居易的一生,有十六歲名滿京城的輝煌,也有被莫名其妙貶謫江州的無奈;有被世人冷落的孤獨(dú),也有與琵琶女一見如故的惺惺相惜;有“詩魔”與“詩王”的成就、新樂府運(yùn)動的偉大,也有被世人詬病膚淺的灰暗。
就連蘇東坡,也一面說“元輕白俗”,一面又說“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緣終淺道根深”。
也不知為什么,以上這些都不是白公留給我最深的印象。
每每想起這個撐起中唐詩壇的巨人,我的腦海里總回蕩起兩句話:一句是在他十六歲時,留在著作局的“春風(fēng)吹又生”;一句是在他經(jīng)歷世事滄桑后,在一個初冬的夜晚,備下火爐溫酒,問他的老朋友劉十九“能飲一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