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s://alphahinex.github.io/2025/03/30/it-doesnt-have-to-be-crazy-at-work/
description: "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是讓他忙到沒時間成長"
date: 2025.03.30 10:34
categories:
- Book
tags: [Book]
keywords: 冷靜, 時間管理, 獨立, 溝通, 目標, 習慣, 決策, 發布, 圖書館守則
“我快忙瘋了”
冷靜,意味著保護人們的時間與注意力。
冷靜,意味著每周工作40小時。
冷靜,意味著制定合理的目標。
冷靜,意味著充足的休息時間。
冷靜,意味著有意識地維持較小規模。
冷靜,意味著看得見的地平線。
冷靜,意味著把會議視作最后的溝通手段,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就不用。
冷靜,意味著非實時溝通優先,實時次之。
冷靜,意味著更加獨立,減少依賴。
冷靜,意味著為了長遠利益而采取可持續的行動。
冷靜,意味著贏利能力。
做個快樂的和平主義者
馬克·吐溫的話一針見血:“攀比之心一起,快樂便蕩然無存。”我們完全同意。
邊走邊摸索
在企業經營中,許多焦慮都來自這一點:管理者意識到公司走上了錯誤的方向,可由于“計劃”在那兒擋著,調整方向為時已晚。“我們按計劃執行了啊!”把一個糟糕的想法執行到底——只是因為在某一時刻它看上去像是一個好想法——是一種悲哀的、對精力和人才的浪費。
答疑時段
提問的人需要答案,而且他們得到了。知道答案的人正在干別的事兒,卻不得不停下來。這可不是個公平的交易。
當提問變得太容易——也就是你一遇到某個問題就可以去問別人的時候(而且這樣做往往是被允許的),麻煩就來了。絕大多數問題并沒有那么急迫,可馬上找個專家問一問的沖動卻是難以抑制的。
于是我們從大學里借來了一個點子:留出專門的“答疑時段”。在Basecamp,每個特定領域的專家都會公布自己的答疑時段。有些人會把每周二的下午空出來,有些人會每天留出1小時。全憑專家們自己決定。
俄羅斯方塊
占用別人的時間應該是個極為繁難的事情才對。同時占用好幾個人的時間,這種操作應該復雜到想想就頭大,讓絕大多數人試都懶得試——除非要商議的事情萬般重要!開會應該是萬不得已的手段,尤其是大型會議。
我們不是一家人
最優秀的企業不是家庭。它們是家庭的后盾,是家庭的同盟軍。它們提供健康的,能讓人找到成就感的工作環境,讓員工能在合理的時間合上筆記本電腦,去做最好的丈夫、妻子、父母、手足和孩子。
榜樣的力量
一個樹立了自我犧牲的榜樣的領導者,必定也會要求他人自我犧牲。
老板的話重千斤
組織的領導者不能總是向員工亂拋想法,做到這一點需極強的自制力。那些想法猶如激起漣漪的小石子,若拋出的小石子太多的話,池塘就變成爛泥坑了
低處的果子未必摘得到
把一項不熟悉的任務比作長在低處的果子,基本上只能說明你對要做的事情一點兒都不了解。而預估一件你從沒做過的事有多大工作量,那誤差可能會有幾個量級。
沒人能立即上手
若是想失望,最快的方法就是設定不合理的期望。
圖書館守則
我們不把它視作辦公室,而是把它看成圖書館。事實上,我們還把辦公室里的行為準則稱為“圖書館守則”。
用圖書館守則作為辦公室的行為準則,你只需要做幾個簡單的設置,改變思維方式,尊重他人的時間、注意力和專心致志的工作時段,這就足夠了。人人都知道圖書館守則,他們只需要在辦公室里也踐行它。
你有些懷疑是吧?那就把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四定為辦公室的“圖書館日”。我們敢打賭,員工一定會請求你多安排幾次的。
冷靜說再見
解雇猶如開啟了一個真空地帶,除非你用事實來填補,否則這個空間里會迅速裝滿謠言、猜測、焦慮和恐懼。想避免這些,你只需對大家坦誠相待,把發生的事情解釋清楚。就算艱難也要這樣做。
群聊的害處
涉及群聊時,我們有兩條首要的經驗法則:“在少數情況下實時溝通,在大部分情況下不必”,以及“如果這件事很重要,那就慢慢來”。
逼死人的截止日期
如果工作需要在11月20日完成,那么就在這一天截止,日期不會提前,也不會延后。
可以變化的是任務的規模——也就是工作本身。但工作量只減不增。你不能敲定一個截止日期,然后又塞進更多工作,這不公平。隨著時間推進,我們的項目只會越來越精簡,不會膨脹。在一步步向前走的時候,我們把“必須做”的和“做了也挺好”的工作區分開來,把“沒有必要做”的剔除出去。
項目可以靈活縮減,這一點極為重要。這是因為幾乎所有需要花6個月完成的事情,其實都能換個形式,在6周之內完成。
固定的截止日期,可變的工作量,如此一來,權衡、妥協和折中就會參與進來,而這些都是健康、冷靜的項目進程的必備要素。
而當你既要敲定日期,工作量也不能變的時候,你就等著迎接焦慮、過勞和筋疲力盡吧。
界限即自由。切實可行的截止日期,再加上靈活可變的工作量,剛好符合這個道理。但要做到這個,你需要制訂預算,摒除預估。高質量的成果會自然而然地將給定的時間段填滿——如果你允許的話。
別做膝跳反射
主講人通常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仔細考慮,把想法組織起來,然后清楚地講給聽眾。但房間里的其他人卻被要求當場做出反應——沒有吸收消化的時間,沒有認真思考的時間,必須立即反應,就像膝跳反射一樣。怎么能這樣對待脆弱的新創意呢?
找機會試試看。不要面對面,而是寫出來。不要當場反應,先深思熟慮。
新常態
未加理會的行為會漸漸變成被批準的行為。
糾正新常態花費的力氣,遠遠大過剛有苗頭時就出手制止。如果你不希望組織文化里野草蔓生,那就要小心它的種子。不要聽任某件事演變成新常態才采取行動。文化即行為。你有怎樣的期待或希望都不算數,它就是你的行為舉止,是你日常做的每一件事。所以,做得好點。
壞習慣會打敗好意愿
每件小事都要過問的管理者總是會繼續過問每件小事。
不斷重復的行為會漸漸成為習慣。重復的時間越長,就越是積習難改。一切最好的意圖——比如“以后一定會采取正確的做法”——敵不過習慣的力量。
必須不斷自問:你今天的工作狀態,是你今后10年、20年、30年想持續下去的嗎?如果不是,現在就做出改變,不要等“以后”。
“以后”純粹是找借口。良好的意愿活不到“以后”。“以后”意味著酸痛的腰背,萎靡的靈魂。“以后”的口頭禪是:“熬夜是暫時的,把這個做完就不會了。”沒可能的。現在就做出改變吧。
追求獨立
我們希望團隊能夠各自獨立地滑翔,而不是齊刷刷地絆倒。
當團隊、小組或個人之間糾纏在一起,無法脫離彼此而獨立行動時,依賴就發生了。但凡一個人需要等待另一個人才能行動,依賴就變成了阻礙。
純粹是因為做事方式出了問題,而不得不放棄大量成果,這會嚴重地打擊士氣。可是,如果你的工作流程中充滿了依賴,就會遇到這種事情。
承諾比共識更重要
公司浪費了大把時間和精力,力求說服每一個人在行動前都能認同決策。而通常他們得到的是勉強的認同,還有潛藏的不滿。
相反,他們應該允許每一個人表達自己的意見,認真傾聽大家的聲音,然后把決策權交給負責做決定的人。這就是決策者的職責:傾聽、思索、衡量、做出決策。
冷靜的公司就是這樣做的。每個人都有發言權,擺明自己的觀點和論據,但最后決定權要交給某一個人。只要人們被真正地傾聽了,而且有事實能屢次證明,他們的聲音是受重視的,那么,即便這次的決策與他們的想法不一樣,他們也會理解的。
最后一點,在踐行“我不同意,但我會配合你”的原則時,尤為重要的是,公司需要把最后的決策向參與的每一個人解釋清楚。只有“決策—執行”是不夠的,應該是“決策—解釋—執行”。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這么說吧。如果你投入全部精力把一件事做到了100%,那么你相當于用100%的精力做了一件事。如果你把精力均分成5份,用20%的精力,把某件事做到80%,這樣一來你就做成了5件事!我們幾乎每次都選后者。
清楚地看到哪些事需要追求卓越,哪些事做到“還不錯”就夠了,是冷靜工作的好辦法,焦慮會減少,接受度會增加。在絕大多數時間里,“挺好的”三個字真是讓人舒心又放松啊。把偶爾的“斤斤計較”留給真正重要的、能讓你鶴立雞群的細節吧。
逐漸聚焦
一旦最初的探索期過去,每一周都應該離“完成”的目標更近一步,而不是更遠一點。下定決心把任務完成,一點點把想法實現,之后你肯定有機會折返的——但前提是你得真的把這事做完。
如果火車已經離開了站臺,“更好的想法”才姍姍來遲,那它或許并沒好到不可或缺的程度。如果它真的超級棒,那還可以搭下一班車。
最糟實踐
遵循任何一條最佳實踐之前,都該提醒自己要認真思考。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把12件事刪掉7件,你就有時間做余下的5件了。這不叫時間管理,這叫任務精簡。其他的一切秘訣都是忽悠人的。
時間不是你能管理的東西。時間就是時間——無論你試圖用怎樣的方式和它搏斗,它始終以相同的速度往前流去。你唯一能掌控的,就是把時間花在哪里。
最徒勞的莫過于高效地做完全沒必要做的事。
故意放棄
按人數收費的問題在于,它會把你最大的客戶變成最好的客戶。如果你沒有全然的控制力,金錢就會產生影響。而這也決定了你要把時間花在誰身上。一旦金錢流動起來,你不可能避開這些壓力,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水龍頭關上。
所以我們采用了截然相反的做法。今天,Basecamp軟件的價格是每月99美元,一視同仁。你的公司有5個人、50個人、500個人、還是5000個人,全都一樣——你只需每月花費99美元,沒法付得更多了。
既然沒有哪個客戶會付給我們巨款,那么也就沒有誰對功能、修改或例外情況的需求會自動自發地躍升到第一位。這就讓我們可以自由地開發自己想要的軟件,為更廣泛的客戶群體發聲,而不是代表某一個或某幾個特殊群體。當你心里沒有恐懼,不擔心服務不好少數幾個超級大客戶時,做正確的事就會容易得多。
成為一家冷靜的公司,關鍵就在于想清楚你是誰、你想服務誰、你想對誰說“不”,并由此做出決策。關鍵就在于你得知道,要對哪個部分做出優化。這并不是說任何一個選擇都是正確的,但是,不做選擇或猶豫不決必定是最錯誤的。
發布,然后學習
唯有當某個人擁有足夠強大的購買意愿,買回你的產品,并且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自己的真實情境中使用時,你才能獲得真實的答案。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模擬的,而模擬出來的情境帶來的是模擬答案。把真實的產品交付出去,才會得到真實的答案。
所以,盡最大努力把產品做好,然后發布出去,投放市場。你會從真正需要你的產品的真實用戶那里,得到真實的看法與答案,并以此為基礎做迭代、改進,發布,然后學習。
別做承諾
承諾就像債務一樣,會堆積起來,還會產生利息。拖延的時間越長,代價就越大,后悔的感覺也越強烈。
掌控變化
你常聽到有人說,人們不喜歡變化。但這話不一定對。對于想要的變化,人們接受起來一點兒問題都沒有。他們不喜歡的是被迫改變——在一個并非由他們主動選擇的時間點上,發生了他們并未主動要求的改變。當一個新產品突然被甩到他們面前時,你眼中的“全新升級版”,在他們看來很可能變成“什么破玩意兒”。
我們花了很長時間,繞了很多彎路,才領悟到這個關于銷售的核心真理:把新產品賣給新客戶,讓老客戶留著他們原有的東西。這就是保持安寧和冷靜的方法。
小事一樁,還是世界末日?
面對遇上麻煩的顧客,你要么選擇寫著“小事一樁”的代用幣,要么選擇寫著“世界末日”的那個。無論你拿起哪一個,對方就會拿起另一個。
人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和傾聽,而且這樣做的成本通常并不高,誰對誰錯并沒有那么重要。帶著情緒爭執這種問題,只會加劇矛盾。
美好的舊時光
無論壓力多大,世上并沒有哪條自然法則規定,企業必須快速且永無止境地增長。只有那么幾句商業金句式的蠢話,說什么“如果停止增長,就意味著死亡。”誰說的?
有意識地選擇冷靜
你是打算繼續希望大家對任何事情都做到立即回復呢,還是選擇在溝通之前先深入思考?
你有選擇。如果你沒有權力在公司范圍內做出改變,那就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你總是有選擇的——改變你自己,改變你的期望,改變你和他人互動的方式,改變你的溝通方式,開始保護自己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