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哉的《設計中的設計》,是字體與版式設計課上所推薦的。老師有赴日留學的經歷,才學淵博,端莊清雅。她穿著整潔松軟的日系衣裳,喜歡把短發別在耳后,時而爽朗,時而淺淺地笑。我對這位老師有一種說不清的好感。
最近在00的推薦下重拾這本 設計孩子們至少都會聽說的 經典之作,讀到無印良品的品牌概念“地平線”,又猛然想起這位老師,對簡約的廣袤似乎多了一些理解。
“很多人對無印良品抱有潛在的好感,產生好感的理由各不相同。有些人覺得它符合生態學,有人喜歡其都會式的洗練;也有人鐘情于便宜的價格,還有人喜好簡潔的設計。甚至有人根本就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是愛用無印良品。”
這本書講了什么?
首先是這本書的定位,原研哉自己說:“邀請對設計有興趣,在設計入口觀望的人閱讀。” 加上事實案例居多、篇幅精悍,讀起來一般不費勁。(是否常讀常新有待體驗)
作者簡介了現代設計概念的歷史演變,重點介紹了自己2000年4月策劃的展覽“RE-DESIGN——二十一世紀的日常用品再設計”、長野冬季奧運會開幕式的節目冊、婦產醫院的標識設計和松屋銀座的二次設計,以及從無印良品設計委員的角度對產品、企業的思考。
<關于設計史>
看到現代設計史的簡介,我著重仔細讀了一下。說來慚愧,對于設計史方面我之前太不注重了,大概只有在設計方法論相關課程上老師的順帶介紹和一些偶然看到的記錄片,后來逐漸看多了一些案例、工作中遇到了實際問題,才發現其重要性。
不知設計史,何以談設計的本質、設計的更替,云云。
梳理簡要的闡述,我獲得了更多的疑問。接下來想進一步了解,[有什么書或其他資料請你們給我推薦呀~]
<2個輕叩心門的作品>
令我會心一笑的有無印良品的壁掛式CD播放機——同為無印良品設計顧問的深澤直人將CD播放機設計成“換氣扇”的樣子,即使明明知道這是臺CD播放機,但因為腦海里總是想著換氣扇的形象。當我們凝視這臺CD播放機時,身體就會產生相應的反應。特別是臉頰附近的皮膚,感覺似乎格外的細膩和敏銳,簡直就像等待吹過的風一樣等待著播放出來的音樂。
還有婦產醫院白桌布的信息啟示。為了營造溫馨柔和的氛圍,醫院的標識全都是用白色的棉布包裹著的,十分容易弄臟。原研哉沒考慮到白布易臟的這個問題嗎?為什么不選擇即使弄臟也不會喲太明顯的深色棉布呢?通常人們是這樣以為的,但他正想以此向人們傳遞出一種信息:我們經常清洗容易弄臟的東西,院方正是通過這一行為表明了自己確保醫院清潔的意志。這和第一流的飯店用的都是白桌布是同一個道理。
關于原研哉
他將自己定位為平面設計師,而本書譯者、旅日平面設計師朱鱷在譯序中說到:“原研哉的設計既感性又理性。他的設計不是純粹的平面設計,而是以建筑設計為出發點來思考設計。“即原研哉在做平面設計的時候,將其當成立體建筑物的一個部分,考慮到作品之外的,比如環境。
原研哉在書中反復提及“日常”,主張人人都是設計師,我們可以做的不止一般意義上的設計,更是設計我們的生活。
書中提到的他的作品有上文中提到的婦產醫院標識系統,還有松屋銀座redesign的項目,以及05年日本世博會的VI。其中,工程板上的巨大拉鏈,和世博會的宣傳品——膠帶,又讓我會心一笑。
關于無印良品
1980年創立,想要讓消費者們形成一種“這樣就好”的生活理念,不強調品牌本身的個性——“這個最好”。探索全世界各地的“普遍性”,以及各種文化中的“這樣就好”的概念,打造word MUJI。各種文化中的“這樣就好”的概念?這有點兒意思
更多精彩觀點
<關于新>
- 創意并不是要讓人驚異它嶄新的形式和素材,而應該讓人驚異于它居然來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
- 不為求新而求新。
<關于書籍>
- 以珍惜信息的態度來理解書籍的魅力。
- 如果把電子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工具,那么書籍就是“信息的雕刻”。(可以結合 長野冬季奧運會開幕式的節目冊 作理解)
回到讀前問題
書名“設計中的設計”如何理解?本書主要講了什么?
原研哉在設計方面的背景、基本觀點和主要成就?
為何這本書成為設計領域的必讀書目,其價值主要體現在?
這是我的讀前問題。大部分在前文中已經自然有答案了。其他,
關于書名,看來得看看日文原版的書名,或者是譯者的別具匠心?
關于其經典之處,我想一方面是原研哉(或無印良品,甚至以此為代表的一類/中國常見的日本設計)的名氣,另一方面正如上文所說,是一位設計界前輩對新手乃至“觀望者”的簡述,事實案例居多、篇幅精悍,深入淺出。
讀后延伸
- 進一步了解現代設計史,再延伸到其他時代
- 進一步了解原研哉、無印良品,進而看看日本的設計
- 工作一年之后,再看看這本書
期待探討~
如需轉載,請聯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