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魚豐徐徐
在我的記憶深處,總有兩個小人在回家的路口翹首期盼著什么。那是我和弟弟,在等待媽媽回家。因為做生意的緣故,媽媽經常晚歸。偶爾哪天,要是媽媽回來得早,我和弟弟就會非常開心。
長大后,等待的人換成了媽媽。每到節假日,媽媽總會在那條回家的路上,來來回回地走著。如果,我們把回家的消息提前告訴媽媽,接下來的幾天夜晚,她必定會因興奮而失眠。
回家,回的不僅僅是家,更是一種對愛的回應。它能讓漂泊在外的人,心有所依;留守的人,心有所盼。
隨著各種交通工具的發達,回家變得越來越便捷。但是,我們卻跑得越來越遠,回家的路也變得越來越長了。長長的回家路,不僅是路途的遙遠,更是時間的久遠。
慢慢地,我們在外買房、結婚生子,開始過上不再漂泊的日子了,“回家”開始慢慢淡出日程。
我們回家的次數越少,父母的期盼就會更長。不經意間,父母的期盼變成了滿頭的白發,滿臉的皺紋。于是,每一次回家,就變成了一次漫長的告別。當然,這種告別的遺憾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我們淡忘。
但是,當真的有那么一天,父母們突然老去,而我們卻沒有好好陪伴時,我們該如何和他們告別?我們會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懊惱嗎?
所幸今天,我看到了這本《長長的回家路》,讓我對“回家”、對“告別”有了新的感悟。
《長長的回家路》是由瑞典作家費雷德里克·巴克曼所著,這位暖心小說之王,這次依然用他那細膩的筆觸,短小精悍的文字,向我們娓娓道來一個笑淚交織的故事。這個一個父親和他的兒子、孫子慢慢告別的故事。
在這條越來越長的回家路上,有懊悔、有恐懼,然而更多的是愛和遺憾。作者通過生活的碎片記憶,進行多片段穿插,逐漸拼湊起諾亞爺爺的一生,一個溫暖又充滿遺憾和自責的一生。
1、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諾亞爺爺錯過了兒子泰德的成長,泰德錯過了諾亞的成長。他們都在年輕的時候選擇事業,而忽略了自己孩子的成長。爺爺坦白,自己從來沒有教泰德學自行車,而泰德卻自己學會了。不僅如此,泰德還自學了吉他,順利完成了自己的學業。同樣,泰德也因為事業忽視了父親的衰老。
所幸他們一直不離不棄,陪伴在各自的左右。病房中,泰德在彈著吉他,爺爺隨著音樂的節拍哼唱著,諾亞撫摸著熟睡中的女兒。
由此,我想到現實中的我們總有很多事情需要忙碌,在金錢、事業面前,很多時候會選擇舍棄對家人的陪伴。
我們認為家人一直都在,可是我們卻忽略了孩子會長大,父母會老去。他們不需要我們多么富有、多輝煌,他們需要的只是陪伴。陪伴孩子的每一次跌倒和爬起、膽怯和勇敢;陪伴老人的每一次擔心和寬慰、喜悅與焦慮。
所以,即使回家的路再長,我們也要經常抽空回家陪陪家人。哪怕回不了家,我們也不要忘記打個電話問候一下家人。
2、關愛永遠不會嫌晚
諾亞奶奶讓爺爺問問泰德吉他談的怎么樣了,爺爺說“現在太晚了”。奶奶說:“親愛的頑固的你啊,問你兒子他熱愛的事物,永遠也不會晚的。”
我們偶爾也會如故事中的爺爺一樣,以為錯過了就繼續讓他錯過。其實我們不知道的是,關愛永遠不會嫌晚。其實,只要你有心,從現在開始,一切都還來得及。哪怕只有一次機會,一點補償,也足以讓被關心者的內心溫暖一點點。
3、 我們的一生總是在不斷告別
我們的一生總是在不斷告別,告別親人、告別朋友。有些告別還能再見,有些告別就再也見不到了。所以,對于告別,我們總是存有恐懼和遺憾心理。
故事中的奶奶去世時,爺爺不知道如何和孫子諾亞解釋“告別”,奶奶說只要像解釋其他事物一樣解釋就可以了。
可是,現實中的我們,遠沒有故事中的奶奶這般豁達。很多時候,面對突如其來的告別,我們總是希望能回到過去,再進行一次好好地告別。但是,我們卻從來沒有這樣的機會。
有生必有死,死亡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時間的鐘聲每敲一次,它就會算一次,我們不可能和它討價還價。
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時間;在每一個平淡無奇的日常中,每一次回家的歷程中,好好陪伴家人。這樣才不會讓告別、讓生命留有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