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相關的歷史知識鋪墊差不多了,終于可以說說旅游的事了。
日本文化之旅的首選城市肯定是京都,而不是東京,今天就來說說“京都文化財--二條城”。
“京都文化財”是個什么鬼?讀不通啊,沒這種說法啊,是不是打錯了。呵呵,你沒看錯,我也沒弄錯,今天題目用的是日文漢字,如果翻譯成漢語,應該是“京都的文化遺產”或者說“京都文保單位”。我這個學日語的人第一次看見“文化財”三個字也覺得特別搞笑,感覺日本人漢語沒學好,見得多了也就習慣了,因為在京都到處都可以看到“文化財”。
好了,言歸正傳。作為千年古都,京都的“文化財”多如牛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就有17處之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他們一個統一的名稱:古京都遺址。一般去京都旅游的中國人,或多或少都去過其中的幾處。在前幾篇里提到過的金閣寺、銀閣寺,都包含在這17處遺址之中。可惜的是方廣寺大鐘并不在包含在內,因為僅憑一個傳遞了重要歷史信息的鐘,還不能滿足作為世界遺產的條件。但這并不耽誤大鐘作為京都的重要“文化財”。
有網友從參觀方便的角度把這17處世界文化遺產分了4組,一天參觀一組,用四天時間可以把17處世界遺產全看完,我覺得挺有道理,所以抄來分享給大家。
第一組:東寺、西本愿寺、二條城、天龍寺、西芳寺
第二組:高山寺、龍安寺、仁和寺、金閣寺、上賀貿神社、下鴨神社
第三組:延歷寺、銀閣寺、清水寺
第四組:平等院、宇治上神社、醍醐寺
但是,如果你的時間有限,一次旅行不能全部參觀完,或者在這17處世界遺產只能選一個去看看的話,如果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選,我推薦你去二條城。
二條城,得名于其所在的位置。京都棋盤式的城市布局,皇宮(京都御所)左右東西馬路為一條,向南每隔一定距離,分別是二條、三條,一直到十條。現在看到的二條城是德川家康下令建造,三代將軍德川家光續建的規模。之前織前信長也在同樣位置建過二條城,至今二條城內仍有織田二條城遺址。
當時德川家康幕府位于江戶,就是今天的東京,離京都500多公里。他設計建造二條城的作用表面上是作為他出差到京都向天皇匯報工作的住所,但實際上是將二條城作為其在京都的情報中心,用來監督皇室以及其他人員的。二條城有內外兩重城垣,附內外兩條護城河。主要建筑大書院位于兩道護城河之間,至今已有400年歷史。二條城中心部位,日本人稱為“本丸”的地方,原建筑被毀,現在的建筑是從原天皇住所京都御院移過來的天皇的房子。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僅作為將軍臨時住所的二條城大書院比天皇的房子不知道強了多少倍。將軍治下的天皇日子不好過也可以想見。
二條城對于日本來說,不僅保存了400年前最高等級的建筑,還是一個見證日本歷史重大轉折的地方。日本的明治維新,改變了歷史,讓日本從此脫亞入歐,走向現代化。而二條城的大書院,上演了明治維新的關鍵一幕:德川幕府最后一代將軍德川慶喜在這里舉行了向明治天皇交出國家治理權的儀式。至此,700年日本幕府退出歷史舞臺。現代人用一組塑像呈現當時大政奉還 的情景供游人緬懷歷史。從二條城起步,日本揮手與影響了它1000多年的中國告別,全面西化,邁開了走向世界強國的步伐。二條城作為展現日本重要古代建筑的場所和重要歷史事件發生地是我推薦它作為優先參觀點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