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夏天播出的《長安十二時辰》,
注定會成為中國當代文化的一個亮點。
無論你是否看過這部電視劇,
無論你是不是劇中主角的粉絲,
無論你是厭惡劇情拖沓,
你都很難否認,
長安這個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城市,
連同組成它的細節(jié),
第一次被還原了出來。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
這樣的街道、坊門、建筑、燈飾,
原來不是日本風(fēng),而是唐風(fēng)。
這些大唐的細節(jié),
讓每一個以中華文化為傲的人激動,
只不過,電視劇里的長安被美化了,
除了劇中黑暗勢力掌控的長安地下城,
幾乎見不到長安的缺點。
我們今天就來看看,
長安到底有哪些bug?
我們總說長安是古代中國最偉大的城市,
可實際上,這個表述并不準確,
需要說清楚究竟是哪個朝代的長安。
漢長安和唐長安,
雖然都叫長安,
卻沒什么關(guān)系。
唐長安并不是在漢長安基礎(chǔ)上的擴建,
而是新建的一座城市。
不擴建的原因有二,
一是漢滅亡后,長安逐漸破敗,
二是由于作國都的時間太長,
唐長安也有地下水污染、水資源短缺的問題
這個Bug聽上去很不可思議,
當時連工業(yè)都沒有,怎么可能污染地下水?
但確實有記載,
人們打井之后發(fā)現(xiàn),井水水質(zhì)咸鹵,
無法飲用。
追根溯源人們發(fā)現(xiàn),污染源很簡單:
漢代糞便排污,用的時滲井,
久而久之就污染了地下水。
所以到了唐朝,
人們選擇用更先進的排水渠排污,
只不過當時沒有發(fā)明暗渠。
人們只能通過明渠排污,
武德九年的夏天發(fā)生了“玄武門之變”。
得知了權(quán)力變更的突厥可汗看到有機可乘,
就發(fā)兵南下,很快就打到了長安城附近。
要不是李世民膽識過人,設(shè)下疑兵之計,
只帶了五個人一起去渭水邊談判,
長安估計活不過武德九年。
從地理位置上說,
其實這一直以來都是古代中國首都的Bug:
如果離戰(zhàn)爭前線太遠,就難以調(diào)兵指揮;
如果離戰(zhàn)爭前線太近,搞不好就出大事。
唐長安城最應(yīng)該感謝的人就是李世民,
四年之后,突厥人沒想到,
原本是受他們欺負的唐王朝,
轉(zhuǎn)瞬之間就打造了一支強軍,
把他們打得七零八落。
原來的手下敗將,
也不得不稱他“天可汗”。
之后很長一段時間,
長安不再是戰(zhàn)爭的前線,
除了離戰(zhàn)爭前線近,
雖然關(guān)中平原自古以來是沃土,
但遠不能滿足長安城的需求。
當時長安人口已經(jīng)超過百萬,糧食需求量巨大
在唐代,江南已經(jīng)是糧食主產(chǎn)區(qū),
從江南把糧食和稅收運到長安,
就成了保住帝國命脈的大事。
貞觀之后,
東都洛陽成為唐帝國很重要的城市,
武則天甚至長期住在洛陽,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運糧難。
運往長安的糧食從江南出發(fā),
先經(jīng)運河到洛陽,再從洛陽到長安。
可是從江南到洛陽容易,
但從洛陽進入關(guān)中平原就難。
運糧的船每過黃河運河交匯處,
就是過一道坎,說不定就會翻船,
糧食緊缺,皇帝也不得不去東都洛陽。
無論是高宗還是武后,
從長安到洛陽,
多少都要背上“逐糧天子”的名聲。
唐玄宗差點也背上這個名聲,
而且還是在著名的開元盛世。
開元二十一年,關(guān)中大水,糧食歉收,
唐玄宗就動了去洛陽的念頭,
卻被京兆尹裴耀卿說服。
裴耀卿告訴唐玄宗,
可以用分段的方法解決運量問題,
在運河和黃河相接處設(shè)立河口倉,
江南的運糧船到了這里就卸貨南返,
糧食轉(zhuǎn)到黃河的船上,
向西運進長安。
耗費大量人力物力,
長安終于在開元末期不再擔心缺糧。
但這并不是長安缺糧的終點,
安史之亂中,漕運被破壞,
長安又陷入了缺糧的境地,
直到唐代宗時期,劉晏接辦漕運,
才逐步恢復(fù)。
但整個唐代,
從地理的角度看,
也許長安并不是國都的最佳選擇,
但在長安是東西文明的交匯點,
可能也正因為這個原因,
唐帝國更愿意把國都放在這里。
強大和包容在唐長安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
這也許是我們今天能在長安城身上看到的,
最值得我們深思的道理。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