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可以傲然獨尊的長篇小說,也是一部可遇不可求的完美佳作”。究竟是怎樣的小說,能得如此高的評價?
據說有人日夜捧讀這本書,讀它個幾十遍,一點點參一點點悟,最后賺到幾千萬。讀讀小說,就能讓你日進斗金,你信嗎?
拍成電視劇,引發收視狂潮,因觸發敏感點被嚴令下架,十幾年后在觀眾的千呼萬喚下,刪除部分鏡頭重新上架,又是一波無法抵擋的收視熱潮。
這本書出版于2005年,作者是名不經傳且只有高中學歷的女作家豆豆。
想通過網絡扒一扒豆豆是誰,到底有什么能耐居然能寫出如此驚世駭俗的文字來,但網絡上能讓你扒得似乎也不多。
這本被世人津津樂道、被視為神作的就是《遙遠的救世主》,原著改編的電視劇《天道》由王志文和左小青主演。
從表面看,是講述極品混混丁元英和女刑警芮小丹的靈魂之戀,不過深層次牽扯出轟轟烈烈的農村扶貧和驚心動魄的商業大戰。
除了小說必要的可讀性,本書更讓人著迷的是精彩絕倫的佛文化、商業秘密和經營策略,并于無聲處像手術刀一樣冷靜剖析不能直視的人性。
《遙遠的救世主》里人物眾多且性格鮮明,所有的靈魂都值得扒拉,這里我只想淺析一下小人物劉冰。
他的經歷或心態最接近我們普通人,或許可以通過他來反觀一下自身,因為我們最看不透的往往就是自己。
劉冰就一古城極普通的音樂發燒友,開過出租車,賣過衣服,現經營一家“孤島”小唱片店,生意慘淡。
他的夢想和大多數人一樣就是賺大錢,過上有錢人的生活,這似乎也無可厚非。
商界奇才丁元英因個人原因終止了私募基金運作,資金被強制凍結三年。
為解決生計,他把珍藏的原版CD以50元的低價賣給唱片店。而劉冰就是該唱片店的小老板。
古城女刑警芮小丹深深地愛上了亦魔亦神的丁元英。
她深知古城這個彈丸之地留不住他,她也不奢望能和他長相廝守,于是就提出一個念想,讓丁元英送給她一個禮物。
這份禮物,就是利用丁元英的商業頭腦讓王廟村脫貧致富,創造一個神話。
丁元英答應了她,同時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神話的實質是殺富濟貧,可能產生兩個問題。一是破壞性開采市場資源;二是讓井底的人扒著井沿看一眼再掉下去。
心思縝密的丁元英還沒開始著手策劃,就已經看透由這“神話”帶來的種種眾生相。
賴
發燒友葉曉明、馮世杰見識了丁元英的頂級音響后,就千方百計讓丁元英也帶他們發財。
劉冰得知情況,苦苦等到半夜,想從葉曉明和馮世杰嘴里探一探口風。因為他始終不信,落魄到賣碟為生的丁元英怎么可能有那么大的能耐,讓貧窮的王廟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想葉曉明婉拒了劉冰的加入意向。劉冰不死心,又早早等在芮小丹的單位門口,求她為自己說一句引薦的話。
劉冰自恃在丁元英走投無路時曾出手幫過他,也算是他的救命恩人了。
卻沒有反省自己在丁元英落魄時狠狠宰的那一刀:低價收入,高價賣出。
或許這也沒什么,賺取差價本就是商家慣用的手段。
但是劉冰大言不慚地以恩人的姿態自居。更不該觍著臉,反復強調是芮小丹親自把他送到丁元英家的。
飄
“格律詩”音響公司成立后,丁元英把韓楚風打賭輸給他的寶馬讓葉曉明他們開著,也算撐撐門面。
劉冰看到錚亮的寶馬車,兩眼發直,心跳加速:等我有錢了,就不工作,聽聽音樂,會會朋友。
八字還沒一撇,公司還沒注冊,這劉冰也沒跟任何人打招呼,擅自印了精致的名片到處分發,“劉主任”這個稱呼盡人皆知。
身為董事長的歐陽雪忍不住在會議上提了一嘴,他就嘀咕“干的干死,歇的歇死”。
不過他開上寶馬后確實沒閑著,手握方向盤到處轉悠,有時候連葉曉明這個總經理都找不到他。而且,每次報賬的數目就屬他最多。
其實,我們的生活里從來不乏這種人。穿上西服就把自己當白領,和高人巴結了一句就覺得自己是精英,掙了一筆小錢就覺得自己是財大氣粗的大老板。
暈
一夜之間就步入一個以前只能仰視的高階層,西裝革履,出入寶馬,杯酒交錯,燈紅酒綠,劉冰很快就找不到北。
他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點頭哈腰送名片,也不管人家是否一扭頭就把名片丟進垃圾桶。
劉冰的情緒始終像打了雞血一樣激昂。他邀請從古城來的朋友來北京幫忙,就是想讓他們看看,如今的劉冰今非昔比。混在北京城,開寶馬車,參加國際性展覽,早已不是那個窩在小店里叫賣唱片的小可憐了。
天壤之別的生活很快讓他有一種置身花花世界的暈眩感,仿佛有一種力量把遙不可及的世界一下子拉到他的面前,劉冰禁不住躊躇滿志起來。
可惜啊,他從來不會去想,這是誰搭建的平臺,是誰給的機會。如果有一天他離開,又能抓住什么,帶走什么。
變
格律詩公司在展會上打價格戰,降幅達55%以上,這一舉措直接把國內音響佼佼者——樂圣音響旗艦店給打趴下了。
樂圣老板林雨峰怒發沖冠,一紙訴訟將格律詩送上法庭,以不正當競爭為由,要求格律詩賠償600萬元。
劉冰害怕了,大名鼎鼎的樂圣可不是好惹的主,得罪了它,無疑就是死路一條。他趕緊給自己算了一筆賬,如果敗訴,他得賠償13萬元。
于是暗地里他再次蔑視丁元英,窮得賣唱片了,非要玩大的,這下陰溝里翻船了吧。他完全沒想到自己也是公司一員,這時候最應該做的就是和公司共渡難關。
你看他,第一時間找董事長歐陽雪提出退款退股的要求。歐陽雪二話不說,很痛快地給他們仨辦好了手續。
這就是所謂的格局,只是劉冰不懂。他只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劉冰同志再次將“賴”字發揚光大,他厚著臉皮提出繼續留在公司打工。歐陽雪聽了差點暈了過去,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劉賴就訕訕地笑,公司這不還沒垮嗎,我可以先把葉總的工作接過來。
聽聽吧,他直接給自己任命,由劉主任搖身一變成為劉總。
這如意算盤打得可真漂亮,萬一公司發達了,他好歹還是公司元老,照樣可以趾高氣昂!
只是你又怎么算得過天?人在做,天在看。
崩
這個自封的劉總萬萬沒想到,半路殺出個肖亞文,她不僅入股并兼任董事長和總經理。更要命的是她買了新車,壓根就不需要司機。
劉冰亂了分寸,寶馬車沒得開,總經理職務也落了空。格律詩還打著官司生死未卜呢,肖亞文怎么有膽識入股并扛起格律詩的大旗?
更要命的是,伯爵公司甩出一張收購格律詩的意向書,出價高達是650萬。那就說明格律詩遠遠不止這個價格。
劉冰完全傻眼了,按他當初的股份至少能分得71萬巨款呀。而肖亞文橫刀控股51%,轉眼之間就賺了300萬。
劉冰心理嚴重不平衡。
我們辛辛苦苦創業,拼死拼活打下這份江山,如今卻落得一無所有。憑什么肖亞文不費吹風之力就竊取了誘人的果實,我還得屁顛屁顛跟在這個女人身后,點頭哈腰喊她“肖總”。
歐陽雪痛快地給我們退股,是不是其中有貓膩?肖亞文二話不說就入股,是不是也在丁元英的掌控之中,他們會不會早就算計好了?
古話說得真好,君子坦蕩蕩,小人悲戚戚。劉冰輩平日里什么都不做,只在頭頂打個小算盤,想在公司盈利時分得一杯羹,公司落魄時趕緊撤資撤股減少損失。
可是天底下哪有這樣的好事呢,如果真的有,你不該自己好好掂量一下,你值不值,配不配?
局
毫無意外格律詩的官司勝訴了,丁元英向來不打沒有勝算的仗。
劉冰忐忑了,丁元英仿佛洞曉他似的約見了他。并告訴他,公司步入正規,不會像當初那樣顧及人情。但是只要你行,你就有機會,否則,到哪里都不行。
劉冰覺得退股傷害了歐陽雪,肖亞文也會對他有意見,擔心會被他們掃地出門。
丁元英慎重交給他一個檔案袋,說里面的資料足以讓格律詩公司面臨滅頂之災。同時又囑咐他,這份證據只能用來保全工作,不能成為要挾別人的籌碼。
劉冰欣喜若狂,他緊緊地抓住那份檔案袋,像抓住生命里的最后根稻草。
但凡有一點腦子,都會覺得這件事不同尋常。只可惜人若走火入魔,所見皆是魔。
潰
劉冰心里的落差是巨大的。他親眼目睹了格律詩的華麗轉身,自己卻因一念之差成了這塊蛋糕的旁觀者。
寶馬沒了,名片成了廢紙,羨慕的目光也消失了,更可怕的是他成了別人眼里的笑談。
而此時,丁元英卻又給他打開了一扇窗,像絕望的溺水人突然抓到一根救命稻草,完全忘記了丁元英的囑咐。
劉冰決定孤注一擲,向世人證明他不是任人宰割的孬種,他也能力挽狂瀾。
劉冰找到樂圣高層于志偉。可惜啊,于志偉開出的條件遠遠填補不了劉冰日益膨脹的胃口。
于是他又要挾歐陽雪。大言不慚地提出要得到公司20%的股份,總經理的職位,以及他心心念念的豪車。
歐陽雪冷冷拒絕了劉冰的無理要求。
劉冰一下子狂了,狠狠撕開檔案袋,想立馬把見不得人的丑聞公布于眾,讓所有人求他,讓格律詩一敗涂地。
可是檔案袋飄出來的居然是潔白刺眼的A4紙,根本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秘密。剎那間,劉冰全部的血液只往腦袋沖。
這時他才明白,就在觸動檔案袋的那一刻起,他就一腳踏入了萬劫不復的地獄之門。
劉冰徹底絕望了,他爬上窗戶,像一個勝利者又像一個委屈絕望的孩子,縱身一躍。
他永遠不會知道,丁元英曾經找過肖亞文,叮囑她若劉冰安分守己,就給他點股份。
很多讀者都覺得劉冰是丁元英害死的,我倒不這么認為。丁原本是打算幫他的,甚至為此專門找了肖亞文說情。
不過,他也確實點水了劉冰。只不過劉冰想吞象,他給自己掘了墓地。
結言
劉冰在《遙遠的救世主》這篇小說里是個小角色。但就是這種小人物,在現實生活中卻是主體。
我們每個人都想不勞而獲,都想光鮮亮麗;都想一勞永逸,都想出人頭地。
國人根深蒂固崇尚“等、靠、要”。等,等著天上掉餡餅;靠,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你愛我,那就要養我。
丁元英當初到王廟村時,村民們很開心地說丁哥來了就好了,我們有救了。丁元英聽了很悲哀,如果真這么想,就已經沒救了。
就像丁元英對劉冰說的,只有你行,你才有機會。換言之,只有你才能救自己,你才是你自己的救世主。
這劉冰好歹也算借助外力,輕松地從井底爬到井沿,扒住井口好好欣賞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只不過又吧唧一下摔到井底,再也沒能爬起來。
丁元英其實早料到了這一切,要果真如此的話,還是呆在井底安穩過一輩子好。爬出井沿感受一下外面的精彩,再摔下來基本就是萬劫不復了。
這就是人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遙遠的救世主》這本書很多次談到“文化屬性”這個比較生疏的詞,以劉冰為代表的弱勢群體,他們的“等、靠、要”就是造成他們一直弱勢的重要因素。
這世上哪有什么救世主呢,若真有,那也只能是我們自己。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懂得這個道理。
多年后的今天,再看原著,有了很多不一樣的感受。
各路人物眾生相,在各種利益和沖突面前,一一地跳將出來,清晰地在我們面前放大或縮小,讓人感慨萬千。
甚至有一種沖動,把書里的每個人物都抓出來好好晾曬一下,再對照自己,反觀自己,到底從中能得到多少的感悟。
一本好書,帶給我們的改變是巨大的。不過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的認知,它能否承載起我們所有的夢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