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有個朋友問我,她家的孩子就是不愛讀書,這事怎么破?我反問她:“你平時讀書嗎?”朋友哈哈一笑:“我~不讀書,我早過了該讀書的年齡,我就沒長個讀書的腦子!”我不由地想起了前段時間火遍朋友圈的那張照片:候機大廳里,外國人捧書在讀,而中國人從大人到孩子在玩手機。有人批評說,國人讀書少都是因為教育現狀所累,因為大多都是為了考試而讀書。而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或許就跟我那個朋友一樣,是被想當然的“沒有讀書的腦子”這樣的的自我認知所累吧。
據一份公開的資料顯示,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7本,遠低于韓國11本,法國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不過,有一位叫高榮成的韓國人看到這份統計數據,也不滿意。但他既沒有批評,也沒有找借口,而是默默地做了一番研究。用大量實例和科學數據證明了“沒有天生會讀書的大腦”,但是后天絕對有方法練就會讀書的大腦!高榮成把他的這些研究都寫進一本書里,叫做《極致閱讀手冊》,希望大家看了他的書以后,可以愿意改變,學會讀書這件事。
高榮成被稱為韓國版“羅胖”,是一位職業讀書人,也是作家、閱讀寫作推廣人,兒童教育專家。高榮成在《極致閱讀手冊》這本書里,并不是堆砌干貨,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讀書,更是融貫了最前沿的腦科學、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等多種理論,通過大量的故事,和人文科學實驗資料,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相似的思想和行動之源的大腦,會讀書不是天賦,愛讀書也不是天生的習慣,有許多的方法和技巧,人人都能學得會,只要多加練習,誰都能練出一個會讀書的大腦。這個角度是一般的閱讀方法論的書籍里少有的,也是我感覺最有意思的部分。
生活的意義不是發現自我,而是創造自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蕭伯納
一、在開始學習之前,先打破“我的大腦不適合讀書”這面思維的墻,突破自我認知
有一種測試,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自己的思維定式,是成長型思維,還是定式型思維。成長型思維的人更傾向于去尋求有效的策略來解決問題,而定式型思維的人會習慣于自我設限。
高榮成自己曾經就是一個“定式型思維”的人,給自己設定“1年讀50本書的目標”總也完不成,還對自己失望不已。這時為了讓自己好受點,就產生了“我沒有讀書的大腦”這樣的想法,以讓自己的內心“自我合理化”。這恐怕也是大多數秉持這種觀點的人的“通病”吧。
后來他打破了界限,調整了想法為“不給自己設界限,只要腳踏實地地努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做到。”居然慢慢讓自己變成了“成長型思維”的人,將失敗看成是變得更好的過程,結果每年讀書量更是遠遠超過了50本。
根據德韋克教授“腦的可塑性”原理: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改變自我認知,成為“成長型思維”的人。而這種思維模式正是開展讀書活動的關鍵。好的思維模式建立了,在讀書的路上,就算成功了一半。
二.想擁有讀書家的大腦,讓我們用以下9種方法多加練習吧
1. 多讀
“多讀”雖然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但是根據“馬奇諾防線”理論,“多讀”的數量可以定在1年50本書。事實上,只要開始行動,保持正念,這并不難做到。高榮成還給大家提供了一些Tips,幫助大家更好地完成這個目標。
(1)讓自己固定在讀書環境中
(2)從“系讀”開始,即先確定自己喜歡的某一領域或主題,分類深入地讀書
(3)在讀書習慣養成之前,盡量不要挑戰超過400頁以上的書
2. 泛讀
泛讀,就是不限于某一主題或題材,廣泛多樣地閱讀。
泛讀可以帶給我們3種變化:
(1)讓我們更加具有批判思維
(2)更有創造力
(3)讓我們變得更謙遜,更具有世界視野
3. 慢讀
早期兒童往往是模仿父母的讀書行為而開始閱讀的。有愛和陪伴的親子閱讀會讓孩子開啟閱讀的大門,他們讀到的不僅僅是書,更是一份愛,這份愛引導著孩子繼續他們的讀書行為。孩子會反反復復地讀一本書,不厭其煩地要求父母講很多遍,在慢讀的過程里完成認知和思考。
高榮成在《極致閱讀手冊》這本書里,為我們總結了高效的6段式慢讀法:
(1)選擇慢讀書籍,小學生最好選擇語言表達豐富的國內小說,首選文學經典。
(2)反復閱讀,最少讀3遍
(3)派生閱讀,讀與慢讀書籍主題相近的其他圖書
(4)按章節概述,這個可以鍛煉把握核心的能力
(5)按章節寫下自己的思考(這個有點像我們說的拆書)
(6)寫文章
4.觀讀
福爾摩斯說:“你是在看,而我是在觀察。”觀讀就是一種幫助我們去發現的閱讀方式。
可以是在讀書過程中吸收作者的觀點,就好比是用作者的視角去看世界;
也可以帶著一定的觀點閱讀,在讀書中找到共鳴,或者發現不同。我們想著某一概念時,會更快地捕捉到與之相關的信息。比如,有實驗表明,饑餓的人讀到“蛋糕”等食物類的詞匯時,敏感度更高。而發現不同,可以幫助我們思考,甚至批判。這也是一種成長。
5. 再讀
日本歷史文化評論家松岡正剛說過:“讀書不讀第二遍,不算是讀書家”。對于一本書來說,讀者永遠是陌生的。因為當你讀完一遍以后,你已經不再是過去的你了,就像是一場“自我時間的旅行”,每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收獲。
我年輕的時候讀《紅樓夢》時,最喜歡寶釵,就討厭一出場就酸溜溜哭啼啼的林黛玉了,但是當我到了現在這個年齡,再讀《紅樓夢》,感染我的反而是真性情的黛玉。
高榮成推薦了“三一定律”,即讀三本新書,然后重讀一本經典名作。不妨試一試。
6. 筆讀
這有點像是我們常說的“筆記讀書法”。邊讀邊在書上劃線、貼標簽、做標注,甚至讀完以后做思維導圖,或者寫文章。我想到日本的奧野宣之寫過一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的筆記讀書法》,算是更詳細的做法了。總之,跟隨讀書記錄下來的閱讀備忘錄,是積累下來的寶貴素材,會幫我們催生新的靈感。高榮成寫的書里面,幾乎都有受到自己前面寫的書的影響,他的讀書備忘錄給了他作家身份繼續前行的動力。
7. 朗讀
央視《朗讀者》這個節目火的時候,掀起一股朗讀熱。朗讀給文字賦予了靈魂,把讀書活動將視覺和聽覺、感知等結合在了一起。朗讀,還是“壞文章的終結者”。我們寫完文章,自己大聲朗讀一遍,就可以找到默讀所難以發現的問題。
高榮成在這一部分也提到讀書小組的必要性,大家把讀的書,用語言講述、討論,一起朗讀書中優美的段落,這種社會性的抱團讀書活動本身也是幫助我們更加熱愛讀書的好方法。
8. 難讀
正是因為大腦有可塑性,多讀書就會有讀書的大腦,總上網就會有上網的大腦。記憶力、詞匯量,包括自制力都可以成為讀書活動的前提。
昨天跟朋友聊天時,朋友在講最近播放的影視劇集,我發現我都不知道。兒子告訴她說“我媽媽愛讀書,不愛看電視”。我才意識到,我這兩年恢復讀書,越讀越喜歡,越讀越發現有更多的好書要讀,竟然完全放棄了我曾經喜歡的電視劇和綜藝節目了。如果開始就以“讀書難”給自己設限的話,恐怕就很難開始了。
當然,如果幫助自己解決“難讀”的破壞因素,消除那些搶奪讀書時間的誘惑,可以試試“規避電視”。我一個朋友培養了兩位酷愛讀書的兒子,她介紹經驗時曾經說過,“我們家沒有電視。”
9. 掩讀
這是指的合上書之后的讀書。
一個含義是“超越閱讀”,將讀書內化的過程,在讀書后經過自我思考,通過寫作,聊天、演講等方式向他人傳遞書中的思想,屬于輸出式的學習。
另一個含義是“跳出閱讀”,指的合上書后的閑暇時光。高榮成提到一個“讀書后睡覺”的方法,讓睡眠甚至是夢境幫助我們將讀到的信息進行整合,也許還會產生新奇的點子呢。蘇格拉底就曾經說過:“閑暇是所有財富中最好的財富”。
三、學以致用,用 “觀讀” 和“掩讀” 的方法來“重讀”這本書
如果你想通過普通閱讀《極致閱讀手冊》這一本書,就掌握所有的方法,并從此就能夠成為“讀書家”,那也未必盡可。首先,你學會了多讀、泛讀、慢讀、再讀、筆讀、朗讀等很多辦法,如果不行動,那等于沒有學。
其次,高榮成老師講述那些方法的時候,并不是生硬的列舉干貨,甚至有人在通讀全書后找不到期待中的更多的干貨,我覺得這也恰恰說明我們使用了“不會閱讀的大腦”來讀這本書。因為書里面的那些實例和科學實驗,細細品讀,甚至合上書“掩讀”,用了老師講的哪怕其中一個方法試著重新讀這本書,就會發現,那些方法自己也可以總結出來,人生都得到了啟迪,因為可以把讀書的方法用在學習和成長的各個方面啊。
讓我們帶著開放的成長型思維,重新讀這本書吧,誰都可以擁有會讀書的大腦,只要開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