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總離不了方法論及方法。沒有章法、則難能成事。近來想這個問題比較多。
作為一個PM,姑且以這個行當來說事兒,其他各行各業、各項各務,都有雷同的、或各自的情況。
作為一個PM,會涉及的事兒也蠻多的。用戶調研、需求采集及分析(或BRD)、產品定位(或MRD)、產品規劃、產品設計(或PRD)、競品調研/精品調研,另外還有產品驗證(或方案驗證)、項目上的一些事、產品運營及推廣等等,都是產品的范疇。其中產品規劃及產品設計,應該是幾乎所有PM都會接觸到的、其間的兩大塊內容。
如何規劃版本(或Roadmap)?
那個版本做什么、這個版本做什么?哪些需求放在這個版本?
需求要多細(指顆粒度)、要怎么劃分?
我們要規劃多少個版本?
如何設計產品需求?
調研如何做、問什么問題、問哪些用戶、如何“問”(即時通信?郵件?電話?問卷?現場face2face?)、如何匯總及分析?
競品調研分析哪些競品、哪些行業、關注哪些功能點、如何總結?
設計采用的信息及布局如何、高保真偏重(思想/精神提煉)、如何交互流轉、面向用戶群事、解決什么場景的什么痛點?
方案A及方案B如何抉擇?或是否要做這個需求、為何要做這個需求或有什么價值?
以上,都可以借助一個手繪簡圖來逐漸解答。
上圖,很顯然。
中間部分即互聯網產品的生命周期圖。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會經歷積累期、快速增長期、穩定增長期、穩定期(平穩期)、衰退期,在“積累期”與“快速增長期”之間的節點我們稱之為“爆發點”,這是一個產品能否存活的關鍵(很多產品就死在了積累期)。
當然,一個產品需要長期存活,必定需要不斷找到“爆發點”、跨越它,并且不斷循環...
這是規律,也是我們需要注意的、關注的方法論(“章”之核)。
上部分是一個規劃版本的簡略示意圖,每個版本有主題、每個版本不同的屬塊有哪些需求點或功能、每個版本劃分為哪些細小版本進行快速迭代。
這里面,一般,我們會規劃3個上下的大版本(不超過5個版本)、或者半年到一年半的跨度。套上上圖中間的核心--產品生命周期,每個周期都有不同的偏重、需要規劃這個時期目的、目標的需求和功能。
這是我們的一種方法(“法”之術)。
下部分是一種比較可行的版本規劃的“主題”(版本目的及目標)設想,或小迭代版本的“主題”。
MVP版本、完善/補充功能及分支功能版本、提升用戶活躍度版本、擴大用戶量版本...
它可以作為我們每個需求、每個功能、每個版本里面的劃分(甚至是小迭代版本)的“主題”!
這也是我們的方法(“法”之術)。
舉個例子
在積累期,我們可以規劃MVP版本,快速上線、快速試錯、快速調研及驗證、包括轉變思路;然后接著完善功能、優化及提升體驗,吸引更多用戶;然后基于用戶使用情況、及驗證和分析(需求?場景?痛點?),推出提升用戶活躍度的版本。
在“爆發點”之前,不斷尋找擴充用量的需求和設計,推出擴大用戶量的版本,當然也包含產品推廣和運營的大量工作(其實在MVP之后就有了大量的運營工作了)。
在快速增長期,不斷推出粘住用戶、刺激用戶量增長的版本,盡力延長此增長期。
在穩定增長期和平穩期,就要嘗試盈利版本了。
在衰退期,不斷尋找新的點、推出“爆發式”版本,可以達到“爆發點、進入快速增長期。并且不斷增加盈利點!
周而復始...
各位親,以上謹供參考,希望各位找準適合自己的行事的方法論和方法。歡迎探討!
此文,首發于豆瓣,轉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