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那年》
剛一翻這本書,覺得是本詩集,直到最后讀完,才發現原來是部構思巧妙,語言簡潔純樸,帶著童真和細膩情感的小說。
小說以詩的形式表現出來,自然就有了詩意的語言,但是這小說里講的事情并不輕松:童年,戰爭,親人南北隔離,父親失蹤,逃離家園,海上逃難,成為難民,登陸美國,作為少數民族受歧視,初到美國的生活艱辛...... 這些經歷對于大人來說都算是困頓艱苦,并非輕松的話題,何況對一個孩子。
作者從一個小女孩的角度,寫這些經歷,其中充滿著童真,充滿著親情的溫暖。十歲那年,短短的一年中發生了什么?詩歌形式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跳躍地、自由地展示那些或大或小的場景,描寫心情,寥寥數行刻畫一個人物。
抄錄其中的一小節如下:
木瓜樹
它從一粒小種子長大。
那粒種子是我扔在
后花園里的。
那粒種子看起來就像
一只魚眼睛
狡黠的
閃亮的
黑色的魚眼睛。
樹長高了。
我踮起腳站著,
樹有我
兩倍那么高。
......
我發誓,
每天清晨要第一個起床,
去看那綠果子上
形狀像只燈泡的
露珠。
我要當第一個
見證它成熟的人。
這本小說的作者是個越裔美國人,叫賴清河。這世界上有各色的人,每個人既是獨一無二的,又受到自己的祖國、傳統文化和家庭等等的影響。
讀后,自己用幾個詞來概括這篇小說:
** 詩意,簡潔,純樸,溫暖,細膩 **
輕松的語言講述一個并不輕松的、有關成長的故事。
《十歲那年》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