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讀書的意義,太過深奧。
我自認學識淺薄,只能將讀書予我的意義說出。
文章有點長,希望你能耐心看完,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先點個贊再看也不遲~
我們開始。
在解釋讀書的意義之前,我認為首先要思考這樣的問題:人為什么要讀書?
讀書有用,很多人都知道,但如果問為什么有用,得到的無外乎是學到東西,找到一份好工作,獲得社會地位等這些看似有道理實則應付的回答。
這種回答就產(chǎn)生問題,當一個人學到了東西,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之后就可以不讀書了嗎?
顯然不是這樣。
人生的每個階段,對讀書的理解全然不同。
學生時代,讀書的意義在于取得好成績,考上好大學。走入社會,讀書的意義是獲取更多的專業(yè)知識,成為人上人。步入中年,讀書的意義是為了豐富精神世界等等。
那到底什么是讀書真正的意義呢?
沒有人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也不是誰說是就是的。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觀點,誰也無法左右誰,
但有一個觀點是不變的,就是不論在什么年齡段,讀書都只是一個過程,都有著屬于這個年齡段的不同的意義。
說到底,讀書遠沒有那么簡單,如何讀,怎么讀,讀什么,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問題。
一本書承載著作者的思想,學識和觀點,是作者對于自己內心的側面描寫。
讀一本書,好比與作者進行靈魂上的交談,進行一件事情的討論。
你可以發(fā)表你的見解,也可以聽從它的觀點,最終,從書中學到你想學到的知識。
人類不同于其他生物,在民智已開的時代,人類要用智慧去探索未知,感受自己的渺小,以免自身的狂妄,這便是我覺得讀書的意義。
一.?讀書的第一個意義,文字載體
在沒有發(fā)明文字之前,人類通過說話,動作,神態(tài)向別人傳遞信息,分享知識。
說話,動作,神態(tài)便是傳遞信息的載體。
擁有各種經(jīng)驗的人通過這些方式,將自己的經(jīng)驗傳遞給他人;同一族群的老者也使用這種方式將經(jīng)驗傳遞給下一代人,生生不息。但由于是口述或肢體表達,很多經(jīng)驗容易被輕易的篡改或遺忘。
于是人類發(fā)明了象形文字,使得信息載體由肢體語言裝成了文字語言。人類將自己的經(jīng)驗智慧刻在龜殼或者石頭上記錄下來,教誨后人。
但石頭,龜殼的體積太大,又不易保存,也不容易將內容保存完好,所以人類想到了另外的方式,發(fā)明了毛筆,竹簡,乃至到宋朝發(fā)明的造紙術。
書,就是記錄人類經(jīng)驗的地方,這也是書最簡單的意義 – 文字的載體。
市面上的書,不論是工具書,專業(yè)書,語言書,他們都詳細的記錄了不同方向的不同內容,簡單的說,它只是人類記錄知識的工具,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這是讀書最簡單的一層 – 獲取書上的文字。
人類可以在書中讀到很多前人的文字,但很多人往往只停留在了這最簡單的一層意義上,因為他們只是單純的閱讀,并沒有加入任何的思考,于是便只能止步在這一層了。
二.?讀書的第二個意義,與作者進行精神交流,進行真正的思考。
什么叫做真正的思考?
當你讀一本書時,不是僅僅將這本書讀完,也不是在書中找到一些家喻戶曉的名句抄寫下來發(fā)朋友圈炫耀,而是真正的與作者進行精神上的溝通,思考作者的想法,將自己帶入到作者所寫的情景中,感受作者描述的內容,體會作者的真實情感。
一本書,包含了作者的智慧和經(jīng)驗。
讀書,意味著你在聽作者跟你講述他的智慧,只不過這種智慧憑借著‘書’這種媒介完成。
讀《論語》,好似千年前孔老夫子對你進行教導;
讀《唐詩宋詞》,好似數(shù)不盡的文人墨客向你描繪他們一生的跌宕起伏;
讀《傳習錄》,好似身處龍場,與陽明先生一同領悟何為格物致知;
讀《毛澤東》,好似見一位偉人,任憑處境艱難,仍揮毫寫下‘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讀書,是一種讀者與作者的交流,是一種深入的思考。
在書的世界里,只有你和作者兩人,每讀完一段話,每看完一個章節(jié),你都可以跟作者在精神上探討為什么會是這樣?作者的想法到底是什么?作者的人生觀到底是什么?
一個人的思想在他的書中會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而你只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通過他的文字,加以自己的思考,從而感悟他的人生。
讀書,會帶你進入你從未領會過的世界,與不同時代的人物交流探索,了解不同時代的人和事,而思考,會讓你以史為鏡,自明得失;也會讓你辨明政務,不受作者干擾,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讀書,會讓你在面對一件事情時,有無數(shù)種不同的解決方案,而思考,會讓你選擇最對的那一條。
愚人總是認為自己說的都是對的,而智者反之。
那是因為,在愚人眼里,他所看到的解決問題的道路僅有短短幾條,他選擇了他認為最對的一條,所以才會特別自信。而智者,在看待問題時,眼前有無數(shù)條路,很多都是他認為正確的選擇,所以不知道什么是對的。
余生,希望你做一個智者。
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很多,面對不同問題時,每個人選擇解決問題的方式都是不同的。
而讀書,決定了你思維的寬度,從而導致最終的結果,往往會不同。
如果你看到這里了,點個贊支持一下吧,謝謝。
三.?讀書的第三個意義,提升氣質,升華靈魂
有人問過這樣一個問題:讀了半輩子書,到頭來不還是回到一座平凡的城,打工,結婚,生子,過著平凡不能再平凡的生活,既然結果是這樣,那為什么還要讀書呢?
下面有一個很有趣的回答,是這樣說的:我覺得讀書在于,就算最終歸于平庸,也能洗盡鉛華,升華靈魂。看待同樣的事情,卻能有不一樣的心境;過著同樣的生活,卻能有不一樣的情調;培養(yǎng)同樣的后代,卻能有不一樣的素養(yǎng)。
讀書會向內了解真正的自我,向外感受更大的世界。
將自己的靈魂擴散到整個世界,甚至擴散到整個宇宙,然后將所有的一切再收入到靈魂當中。
如何了解真正的自我?
舉個栗子:
你知道你有優(yōu)勢,但你不知道你的優(yōu)勢是什么;你知道你有潛能,但不知道如何將自己的潛能挖掘出來;你知道你有缺點,但不知道你的缺點是什么。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最難了解的其實是自己,因為每個人最不喜歡的就是別人批判自己,因為那意味著丟臉。
而讀書,會借給我們一雙眼睛,讓我們審視自己,觀察自己,卻還不失顏面。
在不斷的閱讀中,我們會找到自身的優(yōu)勢,克服自身的缺點,發(fā)現(xiàn)自身的潛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如何感受更大的世界?
沒有人天生就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每個人都在不斷的摸索。
有的人運氣好,摸索一次就對了,但有的人運氣差,好幾次都不對。
讀書,會幫助你找到摸索的方向。
如果不讀書,你可能只了解周圍身邊人說的各種選擇,而在書里,你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方向,從而找到最適合你發(fā)展的方向。與其痛苦的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不如轉變思維,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讀書,恰恰能解決這個問題。
腹有詩書氣自華。
讀書讀到一定程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與人交談,雖談不上精通,但也全都略懂一二。內心得到滿足,整個人會變的自信,舉手投足間,都透露著才情。
董卿說:“讀書是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我始終相信,讀過的書不會白讀,它會在未來的某一個場合幫我表現(xiàn)得更出色。”
讀書,會讓你即便年過半百也有從頭再來的勇氣;會讓你找到另一個人生的方向,開啟另一段不同的人生。
讀書的意義,遠不止于此,短短幾千字難以說明讀書的魅力。
但如果一個人不讀書,他就會像井底之蛙,不知天空之遼闊;就會像暗夜中的行者,找不到光明的方向;就會像無知的愚人,尋不到正確的真理。
只有讀書,才會多角度,多思維的看待身邊的人和事,才能深入思考背后的邏輯,才會有全面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再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