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推送后,有童鞋說寫的不是很好,但是并沒有指出問題的所在,不過也給出了一個建議——日日更,不如隔斷時間再寫,這樣可以寫的深度一點。這里面包含了2個問題:
指出問題,但沒有指出問題所在,后者無法有效的改善,這是更多組織中的現象。更好的做法是同時附上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改善點,這樣應該會更受歡迎。
高質量高深度的文字與時間間隔有沒有關系,這個不一定。要是說非要扯上點關系,就是每周擼一發和每月擼一發,量會不會多一點?小日的撕蛋是每日一發,似乎質量也挺高的。
所以問題來了,高頻的高質量的輸出究竟與什么有關呢?注意是輸出,并非完全是文字,泛指有輸入和輸出過程的結果。
你不是不擅長學習,只是沒有找到想要學習的東西而已
作為制造業的老兵們都知道如何保持高水準的產品輸出,這是一個綜合的因素,我們稱之為過程的穩定,在質量的表現上通常稱之為CPk,與從產品的設計,工藝設計,設備狀態,員工的操作,操作的具體環境等都有很大的關系,是設計出來的。
不過對于新產品來說,從研發到量產的階段,大多數的質量狀態是波動的,并非穩定,需要再經過一定周期的實際生產,改善之后,其產品的狀態才能夠達到標準的要求范圍。
這個過程我們其實可以叫做產品的生產練習階段,正如一萬小時定律。
如果把產品的生產加工過程比喻為我們的文章寫作,我們的手工制作,我們的課件開發,我們的演講技巧等,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夠保持高頻、高質量的輸出呢?一萬個小時就足夠嗎?
一萬個小時有可能9999個小時都是在浪費時間
量變并不一定引起質變。尤其在學習領域,學習過英語的同學都知道這個道理。如果我們明知道加工產品的工藝不對,工裝也不穩定,卻還堅持使用,那么即使加工9999件,第10000件肯定也不是良品。
所以就文字來說,高質量的文字的標準是什么?爆款?高分享率?高影響力?高打賞?具體到數字上呢?100篇文章里面有10篇閱讀10萬+?還是如何?
明確了標準,實際上是在明確你的客戶群體是誰,這個意味的你的定位,否則多而雜又廣泛的題材,雖然受眾群體大,但未必有多少真正的客戶。坦白的來講,小薩聊精益這個公號現在也深受定位的困擾,最近一直在跟朋友聊這個事情,漸漸有了一些改善的思路,后面大家應該會感受到呈現的變化。
沒有頓悟,只有刻意的練習
量變到達質變的標志就是信手拈來,輕松實現。正如我們加工產品一樣,保持了六個西瓜的水平。這次中國女乒輸給了日本,如果說僅僅是中國隊的粗心大意,而忽略了日本隊的訓練,恐怕吃瓜群眾都不愿意了。
對于運動員來說,刻意的練習非常好理解,就是對于已經達到的水平進行升級,例如從120kg的舉重水平上升到140kg,對依然不能夠克服的障礙進行有效改善,進而提升水平等級,例如120kg的重量如何突破將成為關鍵,而不是去考慮140kg。
在文字的輸出方面,包括主題,文章的結構,風格,案例等。其實寫過作文的同學都知道,最著名的就是三段論。我依然記得,高考時候,看到題目,我想都沒想,直接寫上了一段記憶庫里面的文字,現在稱之為套路。
所以現在問題并在時間,而是在于你看過多少風格的文章,你又記下多少套路,例如咪咪蒙大嬸的情感套路你來的了嗎?還是得到的勵志焦慮癥候群?在你看過之后,你決心模仿嗎?你又模仿了多少文章出手?
寫完了之后,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分析差距。這與什么是問題的定義類似,我們只有找到差距才能夠改善,而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保證我們在刻意練習的時候的持續練習的點。
這篇文章其實也把自己的問題所在梳理了一遍,問題漸漸清晰,因為除了在寫《精益的傳說》過程中去分析過金庸、古龍的寫作手法外,在寫文章的過程中,并未認真研究過其他老前輩的文章套路。跟大師學寫作這本書還得深入研究和實踐下去才行。
寫來寫去,其實就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套路啊,但把所有的都歸結到精益上,有的童鞋又要罵我了,不過就是這么回事么。
形成自己的套路很重要,是建議的才可以吸取。
當然時間給我們的是空間。如果日日更可以按照上面的套路走,也未嘗不可,就怕失去了套路的隨意應付。坦白的講,最近一段的文字確實少有靈感,而我是承認寫作這個東西是依靠靈感的。但如果沒有靈感的套路至少可以保證一般的水準,而擁有了靈感的套路可以更加爆款。
德魯克先生的旁觀者冷眼如炬,而對于任何人來說,擁有一位或者數位合格的旁觀者也是值得慶幸的。粉絲的狂熱是一種溺愛,而旁觀者的角度是點痛你的舒適區,讓你認識到你的改善點,但是這樣的旁觀者并不多見。
如果有,需要珍惜,如果沒有,那就自走自路,自我學習。
文章的是如此的套路,其他的莫不如此,《精益的傳說》里面,朱大路切土豆絲也是如此,當制造的外延擴大到可以聯結萬物時候,你會發現一片新天地。